《四圣心源》译读(13)
藏腑脉象
[原文]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脏,其微者为腑。《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它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翻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既然不同,脉象迅速分辨。肝脉弦(脉气紧张),心脉洪(脉象浮而有力),脾脉缓(弛缓松懈的脉象),肺脉涩(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肾脉沉(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甚的为脏,微的为腑。《难经》说:心脉急甚的,肝邪冲犯心;微急的,胆邪冲犯小肠。心脉大甚的,心邪自己冲犯心;微大的,小肠邪自己冲犯小肠。心脉缓甚的,脾邪冲犯心;微缓的,胃邪冲犯小肠。心脉涩甚的,肺邪冲犯心,微涩的,大肠邪冲犯小肠。心脉沉甚的,肾邪冲犯心;微沉的,膀胱邪冲犯小肠。其它藏腑,依此类推。甚的脉象由沉脉得来,微的脉象由浮脉得来。
[原文]大抵腑脉浮数,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腑气内交,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腑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
【翻译】大抵六腑的脉象浮和数脉,五脏脉象沉和迟,「仲景脉法」说:浮脉为在体表,沉脉为在内脏,数脉为在腑,迟脉为在脏。因为阳气在外阴气在内,一定的道理,六腑的气内交,五脏的气外济,便是阴阳平衡而且脉息调和。腑病便是气不内交,这就是只浮而不沉;脏病便是气不外济,这就是只沉而不浮。(看秦越人的十难一脉十变的道理,大肠、小肠都候于心脉,可以知道想诊断大小肠用两尺是错误的。)
四频率体
[原文]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翻译】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因此春天的脉象升,夏天的脉象浮,秋天的脉象降,冬天的脉象沉。
[原文]《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升降浮沉,随时变更,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尺脉本沉,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此气化一定,毫发不爽也。
【翻译】《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天地的变化,阴阳响应,由那春天的温暖转化为夏天的暑热,因着那秋天的收敛之劲,转化为冬天的严寒。而这天的四季变化又与人体的脉动升降浮沉相联系,表现为:春天脉象清软而滑,如同圆规滑过的圆充满生机;夏天脉象宏大而盛犹如矩尺,方正广大充满天地;秋天脉象浮漂而平如同天平高低起伏,平平衡衡;到了冬天沉实而下,犹如秤砣沉沉在骨潜藏生机。所以说冬至以后四十五天到立春,阳气渐生而阴气下降;夏至以后到立秋的四十五日,阴气渐生而阳气下降;阴阳的变化与人体的脉象如同约定好的一样一同发生微妙的变化,如果脉象与四季不相应,医生就可以通过错乱之脉诊断疾病,从而知道死时。春天的时候脉象如同鱼儿浮在水波之间游动一样;夏天脉动充满体表如同盛夏时节的万物充满天下;到了秋天就像将要冬眠的动物一样,脉搏开始潜于肤下就先将要离去的样子;而冬天脉搏动于骨间,像冬眠的动物又像君子一样深处内室不出一样。升降浮沉,随着季节变化更替,寸脉本性是浮,然而一进入秋冬季节,便见沉意,尺脉本性是沉,而一进入春夏,便见浮脉的机象。这气的变化是一定的,毫发不差。
[原文]「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也;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仲景脉法」原与经义相同耳。
【翻译】「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脉,浮升的脉象,洪脉,浮脉的极限;浮脉,金气开始收敛,微有降意,但还没有能急沉。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仲景脉法」本来与经书的义理相同。
真脏脉义
[原文]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翻译】土,是四维的中气。脾是阴土而含阳气,所以脾阳左升,便转化为肝木,胃是阳土而孕含着阴气,所以胃阴右降,便转化肺金。金降于北方,凉气转化为寒,这就是肾水,木升于南方,温气转化为热,这就是心火。肺肝心肾,四象的迅速分辨,其实是脾胃的左升右降变化。
[原文]脾胃者,四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脏,则人死焉,故四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脏之有胃气也,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脏脉。真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翻译】脾胃,四脏的母亲,母气亏败,四子失去供养,脉见真脏,那么人就死了,所以四脏的脉,必须以胃气为本。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弦钩毛石而且缓,是四脏有胃气,弦钩毛石并且不缓,这是真脏脉。真脏脉见,胃气衰败竭尽,必然死亡不能救了。「玉机真脏论」说:脾脉,属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气象论」说:平常人往往气禀于胃,胃,平常人的正常气,人无胃气叫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所以人绝水谷就死,脉无胃气也死。所谓无胃气,只见到真脏脉,摸不到胃气。
[原文]所谓真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羽毛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翻译】所谓真脏脉,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肝脉,即十怪脉的偃刀脉。脉象特征为,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羽毛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解读}《黄帝内经》中,经常有“弦”“弓”“机”“矢”“弩”“镵”等字出现,这和当时人们多精于弓弩习射的历史背景是有密切关系的。后世尚武之风已渐趋式微,弓弦等物不容易随手触摸到,对于“弦”脉,也就只好用“如按琴弦”来比喻了。
[原文]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翻译】五脏,天赋的气性都来源于胃,胃,是五脏的根本。脏气,不能自己到达手太阴经,一定是起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胃为五脏六腑气血之化源,气盛血盈才能成脉。是故人之脉不可一日无胃气。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原文]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土生于火而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翻译】土位于中,是一身的元气。土生于火而死于水,所以仲景垂示教训,少阴水小于趺阳土为顺。少阴水占优势,那么火灭而土衰败。自从医法失传,后世人庸下愚昧,却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至于败坏了胃气。以此毒害天下,而百姓跟随之,美好就变成了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