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2020年5月
这是一个有望通过努力得到回报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个体有所要求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创造自己的成绩,哪怕只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不成为遭人怀疑的对象。社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危机感,每个人都唯恐自己跟不上时代的快节奏。劳动的程式化趋势对个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这台机器中合格的齿轮。为达到这一目的,任何手段都是受欢迎的。([德] 诺曼·奥勒《亢奋战——纳粹嗑药史》)
《细说宋朝》
虞云国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讲述宋朝的断代史著作。所谓断代史,是跟通史相对应的,断代史,是以某一朝代或者时代起止为断限,记述其历史的史书体例。通史就是连贯地记述一系列连续的朝代或时代的史书体例。《二十四史》中,《史记》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其中唯一一部通史,以后的《汉书》到《明史》都属于断代史。通史和断代史指的是史书记述的时间段,而另外经常被提到的编年体和纪传体,则是指史书的记述方法。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线索,顺序记述历史,比较容易反映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春秋》《资治通鉴》等都属于典型的编年体。纪传体则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述历史的,在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往往会把该时代或朝代的帝王传记放在前面,往后依照身份地位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并附以“志”“表”等记载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和重要年表等。《二十四史》基本上都属于纪传体。如果全面一点界定,那么《史记》应该叫做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汉书》《明史》等是纪传体断代史,《春秋》是编年体断代史。另外,有古代学者为了弥补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又创立了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完整记述一个事件始末,每一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肇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还有《左传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仅从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者的大体介绍上,大概会了解到,纪事本末体从可读性、通俗性方面看,应该是最易被普通读者接受的吧。这本《细说宋朝》,就是这样一部现代学者写给普通读者看的关于宋史的类似于纪事本末体断代史普及读物。
这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新版本称为“黎东方讲史系列”。黎东方是著名的旅美历史学家,他在抗战期间于重庆开创“讲史”盛举,据说轰动山城,听众争相买票入场。后在其讲稿基础上整理出版了《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从而成为系列丛书,因为书名都带“细说”二字而被称为“细说体”,以我的理解就是现代白话的纪事本末体。这种记述历史的方法是以类似讲座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制度、文化等内容,分列为若干专题,广泛地搜集和贯串史料,按需而取,以通俗的语言分别加以讲说,并不时进行较为客观中肯的点评,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是一个朝代的断代史,史事详实可信,行文明白晓畅,独辟历史通俗化的蹊径。原本黎先生是想完成对中国历史其他朝代的讲述,但大愿未竟猝然仙逝。为补全这个系列,出版机构邀请有关学者以“细说体”分别撰写所缺的各朝历史,并对黎先生已完成作品进行修订补充。于是就形成了这套“黎东方讲史系列”,其中后补的各朝历史被称为“黎东方讲史之续”。
这本《细说宋朝》属于系列中的“黎东方讲史之续”,由精研宋史的虞云国教授撰写,出版以来好评如潮,被誉为同系列中最好的一本。我没有读全这个系列,不敢妄下判断,但是,与之前读过的其他关于宋朝正史的通俗读物相比较,确实是最好的。
一是思路清晰、专业扎实。全书按照年代顺序讲述,让读者能够清楚的把握整个宋朝、包括辽、西夏、金的兴衰走势及其关键节点,而且取舍有度详略得当。宋之前的五代十国是出了名的乱,很多讲宋史的书都会先从这一团乱麻开始,想从中抽丝剥茧寻找大宋立国的前因后果,结果却适得其反,众多的国名、人名、地名只会把读者脑子搞乱。而这本书开篇讲完历史大势后就只选择了从辽开始讲,毕竟人家立国在先,而且跟宋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然后直接就赵匡胤黄袍加身了,再继续按时间顺序抓重点人物和事件依次写下去。这样省去了很多细枝末节,更便于读者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干。
二是资料详实、立论公允。书中讲述的以正史记载为主,但对相应的野史、传说等也进行了介绍和辨析,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的脸谱化二元化,更没有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相对客观的历史评价十分值得称道。书中分列的专题也充分照顾到了普通读者,会把人们耳熟能详的人和事单独拿出来细说一番,厘清哪些是信史哪些是传说,辨析所谓的忠奸善恶,还历史人物相对本原的面貌。比如广为人传诵的杨家将,因为评书和文艺作品中的主干人物和故事是有史实依据的,所以单列一章从信史的角度讲述了相对真实的杨家将的人物和事迹。而狸猫换太子这样明显捕风捉影的民间传说,则在讲述刘太后的专题中着重用大量的史料证据记述她在政治上的贡献,对戏说传闻一笔带过。
三是文笔洗练、深入浅出。宋朝三百年为后世贡献了众多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惨烈战役、影响深远的典章制度、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还有需要全篇背诵的经典文章,如此风云际会潮喷浪涌的历史,在作者笔下风轻云淡波澜不惊,整体行文通俗流畅,遣词造句客观平和,可读性和普及性都很强,非常适合普通读者进行历史科普。
《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朱瑞熙 等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四五月间,有部以宋仁宗为主角的电视剧《清平乐》热播,因为缓慢的节奏和冗长的篇幅,我没有追下去,但从看过的几集中可以感受到摄制方在道具服装方面的用心,引起了对宋朝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兴趣,就读了这本书。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的一种,其他还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元代、明代、清代等。这套丛书由历史、考古、社会学等专业的学者根据历史资料、考古实证等编撰而成,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再现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材料详实、考证严谨、涉及面广,是了解真实古代社会状况的绝佳的参考读物。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在当时实际上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了。民族的融合、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造就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丰富与活跃。在此期间,居室从席地跪坐转变为垂足而坐,进而引起了礼仪和家具等一系列的变化,服装上开始了以棉取代丝麻的转变,羊肉还是宋人的肉食之尊,而说唱、杂剧、舞蹈、武术、相扑、足球等等文体活动也都异彩纷呈。这些内容都在书中有图文并茂的讲述,另外,诸如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礼制和民间风俗,也都有详细的说明。想要穿越回宋朝,一定得带上这本书。但是,本书也跟同系列丛书一样,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行文范式太像教科书了,一章一节的,看着看着都怕后面还有课后作业和单元小结。如果受不了这种风格,可以找其他更加通俗灵活的作品来读,比如:《风雅宋》《大好河山好骑驴》《潘金莲的饺子》《宋宴》《物色:金瓶梅读物记》《水浒寻宋》等,这些都是介绍宋朝社会风物的好书,分别有所侧重,可以跟本书穿插互补着读。
《亢奋战——纳粹嗑药史》
Der totale Rausch: Drogen im Dritten Reich
[德] 诺曼·奥勒 著
强朝晖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
这本讲述德国纳粹与毒品之间关系的非虚构作品,被称为“一部颠覆认知之作”。根据作者的研究和讲述,二战时期,德国在短短100个小时内取得了西线战场上“闪电战”的胜利,是因为纳粹让士兵们磕了药;而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消耗战”的失利,则是因为毒品无法让士兵长时间地维持亢奋状态;希特勒极具煽动性的演讲、无限充沛的精力等等异于常人的表现,也都缘于毒品。甚至可以这样理解:纳粹德国在二战前和战争前半程的胜利,并非“意志的胜利”,而是靠嗑药换来的。
本书认为,尽管纳粹党在1933年夺取政权后实行严厉的禁毒政策,但实际上却暗度陈仓地研制新型毒品,并使其成为各个阶层离不开的神药,甚至依靠着这样的畅销药物,使化工和制药业自19世纪起成为德国的支柱产业。从1940年起,还将其作为军需药品供给军队,屡建奇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堪称奇迹的任务。而希特勒本人也是个重度瘾君子。从1937年开始,他就习惯于每天多次注射维生素之类的营养制剂和激素类药物,用以时刻保持充沛的精力,并于1943年开始注射真正的毒品。随着各种药物的毒性在体内不断累积,希特勒的健康极度恶化,他一味追求高昂的斗志和亢奋的力量感,然而这种追求是以自身的透支和腐化为代价的,也让他最终走向彻底的崩溃。
这本书有着新奇的观点和视角,为纳粹德国尤其是希特勒的兴起与覆灭提出了全新的解读。但是,阅读过程中,我总隐隐觉得哪里有问题。纳粹的勃兴与掌权甚至煽动全民情绪发动战争侵略屠杀,难道主要就是靠嗑药?以往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二战前后欧洲历史给出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内外因素大小环境,不是这么简单的。翻回书的最开头,我发现,原来作者本打算写一本关于纳粹和毒品的小说,在做调研时发现史实比虚构更有趣,于是变身历史研究者,完成了他本人的第一部非虚构类作品。我狭隘的以为,这是小说家出于本身的兴趣发现,先行设定结论,然后搜集有利于推导出这一结论的材料,整理而成的,加上驾轻就熟的文学笔触,写得引人入胜,成为畅销读物。这样看来,对本书就没必要较真了,把它当作二战正史的一个有趣的注脚来读,还是很有意思的。
或者,作者认为仅凭宣传煽动愚民洗脑精神胜利意志强化这样意识形态层面的引导与控制,很难取得纳粹德国那样的胜利,所以肯定还动用了包括嗑药在内更为有效可控的手段,所以为此大书特书。他认为”在宣传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下,整个国家的民众都陷入了大规模嗑药的状态中。建立社会和谐、以信仰为支撑的共同体是纳粹一贯宣扬的乌托邦理想,然而,现代成就型社会中个体经济利益之间的搏杀却让人们看到,这种理想不过是一种幻觉。在社会断裂逐渐显现的情况下,甲基苯丙胺成为跨越断层的一道桥梁,对兴奋剂的依赖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蔓延。柏飞丁实现了独裁体制在个体身上的顺利运转,它是药片形式的纳粹主义。“但还是要提醒一下作者,别过高估计药物的作用,有的东西比它们厉害得多。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
The Atlantis Gene
[美] A.G.里德尔 著
邢立达、何锐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年10月
这本科幻小说有着足够吸引眼球的素材:传说中消失的亚特兰蒂斯、我们祖先到底是什么、人类基因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打着救世旗号的恐怖组织、孤军奋战的神秘特工、无意间掌握关键事物的女科学家……而且架构够宏大、想象够大胆、噱头够抓人,情节够紧张,怎么看都是好莱坞大片或者网飞神剧那种量级的作品。可惜作者笔力稍显不太足,节奏把握不太好,看得干着急。开始的部分穿插交代了至少5组人物和场景,明显是想采取若干支流汇入主干的叙事手法,但是一下子铺排得有点多,进展得有点慢,多少有点故弄玄虚,而且往后发展时先前交代的个别人物和场景要么没了要么呼应不够,有些地方转场前的悬念设置得不够强,需要点耐心才能带入继续读下去。也难怪这套三部曲无论在科幻小说领域还是在惊险悬疑领域的殿堂级作品中,都无法占得一席之地。尽管如此,作品引人入胜的题材、还算自洽的逻辑、大胆而合理的脑洞,作为消遣来读,还是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