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兵利器:中国古代斩马刀

在中国古代战场上,有一类兵器称为斩马刀,其主要用于劈砍骑兵的马腿。斩马刀发源于何时?其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应用如何?请看——

西汉时期:斩马刀发源于斩马剑

斩马刀是对中国古代战场上专门用于劈砍、戳击骑兵马腿的刀类兵器的泛称,其也可用于砍击骑兵和步兵,最早发源于西汉时期的一种尚方宝剑——斩马剑。

《汉书·王莽传》记载:“莽使虎贲以斩马剑挫忠……”这是最早出现“斩马剑”一词的文献。“莽”是指西汉时期的王莽,公元8年12月,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卫将军王涉、国师刘歆和大司马董忠等人密谋劫持王莽,因为计划败露,董忠被虎贲军使用斩马剑处死,王涉、刘歆也被迫自杀。“虎贲”二字,最早出现于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据孔子编撰的《尚书》记载:“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这段文献的意思是说周武王的英勇战士像老虎奔入羊群一般,所向无敌。此后,各朝各代,凡军中骁楚者,无不被冠以“虎贲”二字,虎贲军成为精锐军队的代名词。

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编撰的《汉书·朱云传》记载:“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相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这段文献的意思是,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公元前7年)在位时,时任丞相、被封为安昌侯的张禹晋升为皇帝的老师,很受汉成帝的尊重。朱云上书求见汉成帝,在诸位大臣的面前,对汉成帝说:“今朝廷内有一位大臣,上不能正主,下无以利民,站着高位不干事,只拿俸禄不谋政。臣请陛下赐给尚方斩马剑,杀掉这个奸臣,以激励其他官员。汉成帝问:“此人是谁?”朱云回答:“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大怒,说:“小臣居下毁谤上官,公然在朝廷辱骂帝师,罪死不赦。”御史奉命推朱云下殿,欲斩之。朱云死死抓住御殿栏槛不放,栏槛被折断。朱云此时大声疾呼:“臣在九泉之下与关龙逄、比干作伴足矣,臣死不足惜,但未知朝廷该怎么办(其意是陛下将蒙受杀直谏大臣的恶名)?”御史强行把朱云拖下准备处斩。在场的左将军辛庆忌摘掉自己的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叩头殿下说:“朱云性情狂直,假如他说得有点道理,不能杀;说得不对,也应该宽恕他。臣愿以死相争取,请求免他一死。”辛庆忌将头都磕流血了,汉成帝怒气稍解,免了朱云死罪。事后,当修复被折断的栏槛时,汉成帝说:“不换新的,原样修复,以表彰忠臣冒死直谏的精神。”

这段文献不仅是“朱云折槛”、“尸位素餐”的典故由来,也是“尚方宝剑”词语的最早出处。秦汉时期,官府设有少府,少府设尚方令,尚方丞,其是掌管、打造御用刀剑、玩好器物的工场及其管理部门,到汉末时期分为中、左、右3个尚方部门,之后历代沿袭此官制。朱云所说的“尚方斩马剑”是尚方宝剑的类型之一,是一种最高权力的象征。斩马剑的全长大于一般的剑,因为是皇家官府所铸造,所以材料及制作工艺均很好,剑刃锋利,并且冠以“尚方”的特别称谓。相传尚方令在月蚀时铸造斩马剑,以供天子及皇族使用。2013年12月,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方州广场地铁施工区发现汉代墓,挖出长度超过1m的西汉时期尚方宝剑——斩马剑。该剑保存完好,表面无锈蚀,剑刃锋利,仍能将民用电线割断。

唐朝时期:首现斩马刀

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主持编撰的《唐六典》卷十六记载:“刀之式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该文献中的“断马剑”,即是指斩马剑。之所以《唐六典》中出现“断马剑”一词,现代史学家认为,这是古人的误写。在古代中国,因为文字数量缺少或文字的规范要求不严谨,学者经常自造字或用音同、意同的文字替代所需表达的词语,例如通假字、异体字等。

由于唐代禁止陪葬兵器,也不许民间持有,所以至今考古学家从唐朝的相关文献及出土文物中,未找到对陌刀造型准确而详细的文字描述及实物,只是在唐朝以后的宋朝时期,学者将唐朝的陌刀描述为“三尖两刃刀”。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所绘《免胄图》中,有武将手持“三尖两刃刀”的画像。该刀是在较长的木制刀柄前端安装刀头,刀头设有3个刀尖。因此,虽然称之为“刀”,实际是带有較长刀柄的剑。为了增强劈杀能力,其刀头要比普通剑宽得多。由于该刀的刀头呈三叉状,并且刀尖两侧均开刃,故名“三尖两刃刀”。该刀全长约3m,刃长75cm,质量15kg左右。为了用起来更灵活,也有制成2m左右长度的。

北宋时期曾公亮(公元999~1078年)、丁度(公元990~1053年)编撰的《武经总要》中记载并绘制有多种兵器,将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这7种长柄战刀,加上单手使用的短刀“手刀”,一共8种北宋时期常见的军刀,合称为“刀八色”。同时,《武经总要》记载:7种长柄战刀可称为陌刀。从此书中绘制的掉刀造型看,其也是一种三尖两刃刀,只是刀头的三尖形状比李公麟所绘《免胄图》中武将手持的三尖两刃刀造型简单。到了明朝时期,又将这种三尖两刃刀称为二郎刀。二郎刀名称的由来,出于明朝小说《封神演义》以及《西游记》中的二郎神杨戬。由于这些小说流传甚广,人们就将这种兵器习惯地称之为二郎刀。另外,《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也善使这种三尖两刃刀。endprint

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公元571~649年)编撰的《卫公兵法》记载:“其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弓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弩手俱舍弓弩,令驻队人收。其弓弩手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其马军、跳荡、奇兵亦不得辄动。若步兵被贼蹙回,其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即须却回,整顿援前。若跳荡及奇兵、马军被贼排退,战锋等队即须齐进奋击。其贼却退,奇兵及马军亦不得远趁,审知贼警怖散乱,然可乘马追趁。”

“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支,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于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內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

将这两段文献译为白话文,其大意为:唐朝军队已经有大规模作战的阵法,并且阵法中的战兵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阵法中有战锋队、驻队等,还设有步兵、马军。其中,步兵包括弩手、弓箭手、跳荡(锐卒)及奇兵等多种战兵。

当敌人距离弩手一百五十步时,弩兵开始射箭;当敌人距离弓箭手六十步时,弓箭手开始射箭;如果敌人攻入二十步以内时,弩手、弓箭手均扔下弓弩,让驻队的人收回。弩手、弓箭手则执随身携带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此时,马军、跳荡、奇兵不必出动。如果步兵被敌人逼迫而回退,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趁此机会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被敌人击退,战锋等各队立即齐进奋击。此时敌军若退却,奇兵及马军不得追击较远,必须仔细观察,确认敌人真的是惊慌恐怖散乱了,才可乘马追击。

各军中的弩手,可根据需要布列人数。通常以50人为一队,每人持弩1具,箭50支,人各络膊,携带陌刀棒一具,各于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弦,距离敌人一百五十步之内开战,齐发弩箭;敌人若近逼,距离二十步时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

由此看出,唐朝军队中的弩手随身携带陌刀棒。陌刀棒的形制,刀柄由木棒制成,木棒前端加装陌刀。

五代时期后晋丞相刘昫(公元887~946年)主持编撰的《旧唐书》卷五十六,有描述隋末唐初的猛将阚稜:“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阚稜善用的两刃长刀属于陌刀的一种类型,其全长为一丈,即长度为3m多。

陌刀是汉民族在与善骑射的游牧族之间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优势的关键兵器之一。陌刀军的参战,在诸多唐朝军队战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为唐朝军队的征战立下汗马功劳。例如:唐朝名将李嗣业(生年不详,卒于公元759年)一生屡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乱的生死存亡中,为军前驱,率领陌刀队“如墙前进”,所向披靡。李嗣业是京兆高陵(现今陕西省三原县境内)人,身高2.1m,膂力出众。年轻的李嗣业每次战斗都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很快升为昭武校尉。天宝初年(公元742年),其应募安西(现今甘肃省境内的安西县),在西域为大唐效力。当时,军中推广陌刀,李嗣业善使这种兵器,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赫赫有名的陌刀将。天宝六年,李嗣业跟随当时的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国,在唐军的必经之地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吐蕃军队依山旁水,修筑工事,严阵以待。高仙芝任命李嗣业和田珍分别为左、右陌刀将,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须攻占连云堡,不然都得死。”战斗开始后,李嗣业身先士卒,从最险峻的地方爬上山头,陌刀挥舞,敌人鬼哭狼嚎,死尸遍地,掉下悬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军一举拿下了连云堡。然后乘胜前进,直捣小勃律国,俘虏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唐军夺回了克什米尔以西和以北的地区。回军之后,李嗣业因功升为疏勒镇守使,捍卫大唐帝国的边疆地区。疏勒鎮位于现今喀什地区境内,唐朝时期是安西四镇中最靠西边的一个军镇。

宋朝时期:斩马刀形制多样

宋朝战争的主要对手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刀、长矛、斧钺等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南宋时期,在郾城之战中,岳飞率领岳家军使用麻扎刀、提刀、长斧大破金军的“连环马”。元朝丞相脱脱(公元1314~1355年)、阿鲁图(生卒年不详)先后主持编撰的《宋史·岳飞传》记载:“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岳飞在《奏郾城捷状》中描述:“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敌手拽厮劈。”

郾城之战爆发于公元1140年,金军在攻占河南、陕西之后,又向淮南大举进攻。这时宋高宗赵构慌了手脚,急忙下诏让已经辞职在家守母丧的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岳飞率领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淮宁府(今河南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岳飞还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联合河东、河北义军,痛击金军,收复了许多州县。

完颜宗弼(金兀术)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决定亲率精锐骑兵1.5万人以及步兵10万人,直插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心。同年农历7月8日,完颜宗弼与龙虎大王、盖天大王等,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完颜宗弼眼见骑兵会战不能取胜,焦躁万分,于是下令将披挂重铠的“铁浮图”军投入战斗。“铁浮图”军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人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堵墙而进”,主要用于正面冲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配合作战。金军企图以严整密集的重装骑兵编队来击溃岳家军的骑兵。岳飞则派遣精锐部队“背嵬军”和“游奕军”等马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提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只要一匹马仆地,另外两匹马就无法奔驰,“铁浮图”军顿时乱作一团,损失惨重。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endprint

宋朝的各种文献中,对麻扎刀的形制没有详细文字描述。据传说,麻扎刀的形制类似于钩镰槍,早期是将镰刀用麻绳绑扎在长矛枪上,用于步兵战斗,后改进为在枪矛头侧面直接加工出1~2个镰刀状倒钩,专门用于对付敌人骑兵。当骑兵突入阵中,阵中士兵可使用钩镰枪横割马腿,从而迫使敌军落马。

宋朝人编撰的《玉梅》(作者不详)记载:“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这段文献的意思是,在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兵器作坊打造出一把斩马刀,该刀全长三尺有余,刀镡长尺余(宋朝的一尺等于31.4cm),柄首呈大环状。宋神宗让枢密副使蔡挺看此刀,蔡挺回奏宋神宗,认为该刀便于操持,是战阵中的利器。同年农历5月17日,宋神宗下令制造局打造数万把斩马刀,赐给守边的将领们。

由以上文献可证,宋朝时期的斩马刀形制,已经出现长、短两种类型,并且将可用于斩击马腿的诸多刀型归类于斩马刀。

明清时期:斩马刀有长有短

明末时期郑大郁(生卒年不详)编撰的《经国雄略》卷五记载:“刀名斩马,以其有批(劈)砍之妙用在也。形颇似半月,而以之横截马脚,如风扫折枝。用以攻击,皆所宜也。”这段文献说明,明朝时期的一种斩马刀刀头形似半个月亮。

明末清初王晫(生卒年不详)编撰的《兵仗记》记载:“斩马刀,一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这段文献说明,明朝时期的一种斩马刀又称为砍刀,全长超过2.1m,刀刃长超过0.9m,刀柄长超过1.2m,刀柄末端设有铁鐏。骑兵、步兵及水兵均可使用斩马刀。

明末清初计六奇(生于1622年,卒年不详)编撰的《明季南略》书中,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军队抗击清军有此描述:“……前队长枪,次团牌,第二阵'倭铳(从日本购入的火绳枪)……而疾走如飞,突至马前杀人。其兵三人一伍,一兵执团牌,蔽两人,一兵斫马,一兵砍人,甚锐,一刀挥铁甲军马为两段。盖铸刀时,用铁匠百人挨递打成此一刀,故锐特甚……郑兵不动,俱铁甲胄铁面头子,只露两足,用长刀砍骑,锐不可当,射中其足,则拔箭更战,清兵逐遂败……”

“第一队五十人,前有五色旗一面领之。有滚被二人;滚被者,用一大棉被厚二寸,一人执之,双手有刀。如箭至,即张被遮候;箭过,即卷被持刀滚进,斫人马足,又有团牌二人。滚被、团牌此四人俱吃双粮。”

这里说的“郑兵不动,俱铁甲胄铁面头子,只露两足”士兵,便是郑成功麾下有名的铁人队,铁人队“每班带班长六员,配云南斩马刀各二,牌各二,弓、箭则全班俱执。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

在郑成功率军攻打台湾的战斗中,铁人队也有出场。当时荷兰人有如此记录:“……他们(指郑成功)的士兵有3种兵器:一些士兵将弓箭挂在背上,左手执盾,右手拿很重的剑;另一些士兵则两手拿着长木棍,木棍上设有弯刀。所有的士兵除两臂和脚外,全身有铁甲保护,上面有鱼鳞似的铁甲重叠……以盾牌作掩护向我方冲锋,勇猛无比,拚命地前进,虽然有许多人被打死,其余的人丝毫不管,也不回头看……”此处所说的木棍上设有弯刀的兵器,就是斩马刀。另外,此处文献中出现的“云南斩马刀”,是郑成功所属部队根据云南边陲少数民族早期使用的一种斩马刀改进而成,其形制较短,全长不超过1m,刀柄长约为30cm,主要是单手握持使用。

现今:斩马刀是纪念民族英雄的信物

时至今日,斩马刀武术表演作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活动项目之一,在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节上常常出现。2009~2017年,由国家文化部、国台办为指导单位,各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郑成功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多届。举办郑成功文化节的目的在于大力弘扬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文化精髓,构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渠道、新平台,推动两岸在民间艺术、民间文艺、民间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届郑成功文化节于2011年6月12日在厦门举行,文化节以“成功从这里启航”为主题,内容包括郑成功颂典、郑成功文化论坛、闽台民俗“阵头”嘉年华(踩街)等活动。当天上午,在厦门市白鹭洲音乐喷泉广场,举行了民俗表演。来自海峡两岸的艺术团体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令人赏心悦目。下午,“阵头”嘉年华节目在鹭江道旅游客运码头至海军码头一路巡演,全程约1.2km,来自两岸的郑成功藤牌军阵、宋江阵、布袋木偶、旱船贡球、哪吒鼓、木屐舞、安平战胜鼓、大开道、高山族“手拉手”舞蹈、郑家军旗队共十个民俗“阵头”,以夸张有趣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围观。

首先登场的是厦门市鼓浪屿街道表演队,表演队的队员右手握持斩马刀,左手握持藤牌,用逼真的表演,重现了有郑成功“特种部队”美称的藤牌军阵,让人充分感受到那种“严阵当之,屹然不倒,望之如堵,其锋甚锐”的威武气势。当年郑成功的最精锐部队是亲军四镇,即武卫左镇、武卫右镇、虎卫左镇、虎卫右镇,各镇中均设有铁人队,铁人队的士兵以藤牌挡住敌方弓箭,滚地至敌阵,以斩马刀专砍马腿,让以铁骑自得的满洲兵吃尽苦头。铁人队也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敢死队。

(0)

相关推荐

  • 它是大唐的秘密武器,不许民间持有,至今没有出土过

    一.陌刀的起源二.陌刀的实战三.陌刀的消失 说起陌刀,相信大家对这个兵器不会太陌生了,这是我国历史上唐朝时期长柄兵器的一种.陌刀最开始流行于唐高宗开元十年之间,其原型可能就是早期西汉时期的斩马剑,因为 ...

  • 漫谈陌刀

    近些年来,网上流行各种骑兵和步兵的对比,而陌刀因为香积寺一战成名,更是被吹成骑兵的克星,受到营销号各种追捧.久而久之,人们忘记了真正的陌刀是什么样?作用是什么?它又代表着怎样的一个时代精神? 安史之乱 ...

  • 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概述(3)

    4.铁器时代 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约在东周晚期.但是早在商朝,人们就利用天然陨铁制作兵器的刃部.春秋时期,出现钢铁制造的兵器,现已发现并经过科学检验确认为钢制品的,有湖南省长沙市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钢剑.说 ...

  • 宋朝步人甲和唐朝陌刀营同为巅峰步兵,那谁更强?实战能说明一切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色的骑兵部队有不少,比如虎豹骑.关宁铁骑.玄甲骑兵.背嵬军等,但出色的步兵似乎很少:究其原因,是因为步兵是最普通的兵种,普通到只要给一把刀,就能称之为步兵,所以步兵的数量虽然是最多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有原生文明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史前时代),其年代久远.混沌荒蛮,考证极其困难,而神话故事却精彩绝伦.寓意深刻,能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三)--中国古代神话VS古希腊神话

    最近总被推送一条假新闻--<麻省教授: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分析>! 大概内容是说:一位名叫理查德·拉尔森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一场讲座中对比解读中西方神话故事,称西方人习惯于听神的旨意,往往逃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四)--中国神话世系谱

    是否要写<中国神话世系谱>,小编犹豫了很久,中国神话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最难撰写的部分就是神话世系谱.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神话资料庞杂.不成体系,尤其是上古神话部分,一人多角(多名).多人一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五)--中国古代神话的宇宙观

    莽荒时代,古人跻身于天地之间,弱小无助.艰难求生,对天地和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发自内心,当力量无法战胜现实时,幻想便成为了有效的自我安抚手段,于是人们尝试用神话的方式对宇宙作出解释. 创世神话讲述宇宙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六)--中国古代神话的生死观

    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尚无法通过手中简单的工具与强大的自然界抗衡. 风雨雷电的惊扰,虫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种种无法解释的事件均使人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只不过是万物生灵之一,从而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八)--神话中的地理观

    首先明确一下,神话地理并不等同于实际地理,受<山海经>等著述影响,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地理查勘和地图绘制技术一直落后于国外,其实是不正确的.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国地图测绘技术不落后于世界,甚至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九)--原生神话与儒释道的相互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神话,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儒家.道教.佛教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表现出很强的融合效果.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中国逐渐形成了儒释道鼎立的文化格局,不过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水火不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十)--中国古代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产生于古代文学的初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古代神话从诞生起就以其丰富的内容.乐观的精神.奇特的想象.浪漫的风格哺育着中国文学. 15.1中国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