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三耳秀才作品:同情容易愧怍难
——读杨绛先生《老王》有所思
参考文本 杨绛《老王》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幸运,考上了研究生,还来到了江南宁波工作;因为幸运,总有不幸的人来江南找我希望我能帮他们一把。下面两例,压在我心头,份量最重。
有一个本家(韩家),按辈分我应该叫他叔叔。当然,我来宁波之前并不认识他。他来宁波打工,通过另一个本家找到我,也曾在我家吃过一顿或几顿饭——我印象不是很清楚。说实话,这位叔叔跟我关系并不亲密,想来也亲密不起来:我是书生,他可以跟我对谈的话题不会太多,况且平时接触的机会也不多。
有一次,他在宁波病了,自己去看了下病,拿了些药。人在异乡诸事困难,拿了药,可身边没有开水,他就自己跑到自来水管处,接了些冷水,把药送下喉咙。这件事就发生在我家附近,更绝的是,吃过冷水药的他,还看到我从他面前走过,可能是顾虑,他并没有喊我——这些,都是我事后听另一个本家讲的。这件事,我没有做错什么,可我心里很难受。
另一个老家来宁波打工的,更惨!在工厂受了重伤,老板不管,他们通过老家的亲戚关系联系到我,好不容易找到我的办公室。可是,我既没有权势也没有能力帮助他们什么。他们来过一次,就再也没找过我。后果如何,我不知道,我甚至没有勇气去追问。十几年后,当初的那份无奈,仍沉重得埋在心底。
读杨绛先生的《老王》,读出很多,联想也很多,当然包括我的那位本家叔叔还有受重伤求救无门的老乡。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伟人毛泽东评论白居易《琵琶行》时,曾批示:“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毛泽东批语,《毛泽东评点唐诗三百首》卷二)。以此眼光来看杨绛的《老王》,用大白话来表示,那就是,白居易就是琵琶女,杨绛就是老王。如果要追问杨绛和老王“就是”的原因何在,依我看,就是善良。因为善良,所以,人善被人欺。——这是不消细说的,不管是在文章中还是在现实中。
我是一个写作练习者,从写作角度来看,《老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篇文章,立意真是高妙。
高妙体现在最后一段“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人心由此照亮人心,文章也由此别具一格。我甚至想,如果没有最后一段,那么,这篇文章前面的文字,像我这样的写作练习者,努努力,想来也和杨绛先生的文笔差不了多少的。但是,有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们平庸笔下叫苦诉苦消费苦难的文字,就显得平凡而业余了。
不断读《老王》不断感叹人生,我进而想,这,仅仅是文章立意的问题吗?这,仅仅是一个写作的问题吗?
人善被人欺,老王不例外,杨绛先生也不例外,知道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知道钱钟书杨绛夫妻的,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杨绛他们都不太像是“幸运的人”。但是,杨绛先生在《老王》中自称为“幸运的人”。理由何在?
杨绛的《老王》,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几十年后(有近三十年吧),晚年的杨绛翻译过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其诗句是: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品此诗,有大平淡,有大智慧,隐隐有“暮年诗赋动江关”之意。但,因为此诗,我们穿越回望上世纪《老王》年代,那时,杨绛先生不是早就“爱大自然”和“艺术”了、早就洞悉了大自然和艺术的美妙吗?!于是,不管在世间经受什么样的困苦,她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我想,这才是“幸运”的根本;这才是杨绛先生觉得“幸运”的底气和原由。
因为善良,杨绛就是老王,因为爱大自然和艺术,所以,杨绛又不是老王,杨绛写《老王》,“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行笔到此,我不得不承认,写作问题,不仅仅是立意问题,更是事关人生境界的问题。同情容易愧怍难,我们一般人碰到令人同情的人和事,同情一下,似乎也就过去了,但是像杨绛先生这样“愧怍”并在“愧怍”中下笔成文,是我们这些仅想从文章立意角度来切入“愧怍”的人,难以达到的。
好吧!我们也学着“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在杨绛先生高贵的“愧怍”中也回味一下自己经历过的令人同情的人和事吧!
思考拓展题:
一、人在世上,总会碰到同情的事件的,有时是你同情别人,有时是,别人同情你。请举两例——你同情别人和别人同情你。想一想,在这两例中,你的心理有何区别?
二、解释同情和愧怍的意义。搜索最新社会新闻,查找有同情心倾向的新闻、查找含有愧怍情绪的新闻——如果有的话,将大致比较一下二者的细微差别。
三、寻找当下社会里和“老王”一个层次的人物。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和有哪些缺点?再想一想,为什么杨绛没有写“老王”的缺点?
四、人生总有幸和不幸。不管如何不幸,总有人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不管如何幸运,总有人觉得自己是“不幸的人”。你觉得,自认为“幸运的人”和自认为“不幸的人”,他们的观点对他们自己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本栏目主编:沈曼妮
作者简介:三耳秀才,本名韩光智,“中国节气+”概念倡导者,“中国年轮”节气书系列作者。河南新县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评协会员,浙江省民协会员。
“中国年轮”节气书系列之一《跟着太阳走一年》入选2013年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主办的“‘书香未来’——为少年儿童推荐一本好书活动”100本(套)。2017年,入选浙版好书年度榜TOP30。2018年3月,荣获浙江优秀科普作品金奖。
“中国年轮”节气书系列主打书《中国年轮》,由宁波出版社2018年出版,2018年7月参加香港书展并举办节气文化讲座,浙江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荣获2018-2019年宁波市文艺奖。
光凭三耳识天机,智托一生不秀才。三耳秀才,本名韩光智。秀才有三耳,意味着,多一只耳朵去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大地律动的声音,还有自己心跳的声音。
时光不会被辜负,勿忘初心,从今日起,努力去做一个可爱的人,不羡慕谁,也不埋怨谁,在自己的道路上,欣赏自己的风景,遇见自己的幸福。最好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