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扬帆:拜读翻译泰斗许渊冲《西南联大求学日记》系列笔记之十(杨玲)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得到报酬的。
——法·安格尔
一九四二年  九月
9月19日,早上到航校领统一津贴,说是航空委员会周主任已来电令,调我去空军总指挥部秘书室。但是我要复学,就不去了,回到第二招待所,读完林语堂《开明英文法》。下午打字,打完就别了第二招待所,到五路司令部收拾行李,离开了翻译室,雇了一辆马车回到联大,住到新校舍二十五号何国基的上铺。
9月21日,开始上大学四年级的课。上午第四堂赵诏熊先生讲西洋戏剧。下午第二堂陈定民先生讲二年法文。9月22日,  第一次在天祥中学教书。讲《大学教育的目的》.。
9月25日,  早上第一、二堂袁家骅先生讲翻译。晚上读基德《西班牙悲剧》,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先声。
10月1日,  大四英语课上作文,题目是《梦》,我就写道:(大意)梦比现实更美,白日梦又比夜里的梦还要美。坐在小教室里,我开始建筑我的空中楼阁。教室里不知怎么搞的,一下子变成了游艇,老师和同学都变成了小鸟、蝴蝶和鲜花,除了我梦中的情人和她可怜的追求者。说来也怪,陆地融化成了湖海,太阳也成了月亮。小鸟互相唱着动听的情歌,蝴蝶对鲜花流露出爱恋,叫我如何不对意中人倾吐衷情?
10月8日,  上大四英文时,袁先生发还作文,并在堂上念了我的《梦》。说是很短,很浪漫,很美.,但不讲究文采。其实这篇短文,既浪漫,又现实,因为意中人就是同端,她也在教室里,不知是否听出了这虚中有实的言外之意。不过我自己已经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了。
10月12日,  早晨肚子又疼,睡上一个钟头就好了。起来时晨光遍照大地,宿舍里书声琅琅,教室里、图书馆前同学们忙忙碌碌,我真喜欢联大这种读书风气,从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参军后才知道。下午旁听汤用彤先生讲魏晋玄学,晚上读奥斯汀的《爱玛》,都不感兴趣。
10月15日,  雷海宗先生讲中国通史,谈到“公侯伯子男”时说:我们以为当时就分为五等,其实当时都称“诸侯”,后来在朝为官的称“公”,在外代表天子的称“伯”,又封夷蛮诸侯为“子”或“男”。以后就演变成“公侯伯子男”五等了。
10月17日,冯先生讲中国哲学史,讲到“忠恕”时说:总而言之,“忠”就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罗先生讲《春日忆李白》说:诗人第一要讲感情真挚,第二要下功夫,二者缺一不可。我看就是需要才和情。
10月23日,  重读冯友兰英译《庄子》和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英文本。林语堂说:“脚能走就让它走,手能提就让它提。耳能听就听,眼能看就看。能知道就知道,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顺其自然,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样生活才能完美,生活完美就是幸福,别无他求。”这和《庄子》也有相同之处。庄子《逍遥游》讲绝对自由,《齐物论》讲绝对平等,自由平等的人才能养生,才能在人间生活,道德才能完善,才能为人师表,才能成为帝王。
10月30日,  冯友兰先生讲孟子时说:”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大体就是思想,小体就是欲望。谈到舍生取义,生是小体,义是大体。”说得真好,听了才知道怎样做人。要识大体,为大体牺牲小体。没有钱交饭费,在昆中北院路上碰到章煜然,他慨然借我一百元。重义轻利,就是识大体。
十一月
11月1日,   联大五周年纪念会。梅校长在会上说“学校第一要紧的是读书,别的事情最好到校外去做。这是不是识大体呢?我看是的。这里有个分工问题:农民分工种田,工人分工做工,学生分工读书,老师分工教书教人。如果师生都不读书教书,大家没有知识国家能存在吗?教书读书是师生的大体。现在复学了,读书就是大体。
11月5日,  大四英文发还作文。我写的《庄子和卢梭》,居然是全班最好的作品。在论文中,我说到庄子和卢梭都有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卢梭的自由平等是指人,而庄子的自由平等思想却包括万物。卢梭认为人在自然中能得到幸福,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才是幸福,这就是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晚上翻译布隆蒂的《呼啸山庄》。
十二月
旁听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后,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已经脱离了不自觉的“自然境界”,但又觉得“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也不能说明我的思想情况,就巧立名目,来上一个“兴趣境界”。
一九四三年
下学期我在天祥中学教高三、高二英文,时间排在每天上午第一、二堂,星期四上午的大四英文不能上课,只能交上作文,就算完成学业。就把一首长诗《爱与恨》在1月9日修改后交上。袁先生的评语是:诗句流畅,韵律悦耳,但是内容不够深刻。
至于浪漫主义诗人,莫半芹先生上学期讲了把平凡写得不平凡的华兹华斯。我喜欢雪莱的《云》和《云雀》。不但把诗背熟,还模仿韵律写英文诗。
上学期选了三年俄文,但是利宝堂先生没来,下学期只好补选吴宓先生的文学与人生。他同意亚诺德说的:文学是最好的思想和言论。他认为文学是人生的精华,哲学是气化的人生,诗歌是液化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戏剧是爆炸的人生。总之文学是人生的再现。值得认真思考。
下学期最重要的是西洋戏剧。赵诏熊先生知道我们用英语演出《鞋匠的节日》这个鞋匠老板西蒙发财致富,当上了伦敦市长的故事。和抗日战争时期发国难财的暴发户对比,颇有现实意义。剧中穿插了两个鞋店学徒恋爱的故事,一对情人由彭国涛和卢如莲扮演。另一对情人由外文系金瑅和梅祖彬扮演,而我则扮演一个破坏他们的第三者。有我向她求爱并骗她结婚的两场戏,我们在杂货店求爱的那一场,她附身靠在柜台上,我拉着她的手,她用流利的美国英语,拒我于千里之外,赢得了满场的掌声。
卢如莲和我同班,除演戏外,还参加两次郊游,有一次坐马车去海源寺,林同端和卢如莲还要我给她们单独拍照,这样,卢如莲和我就慢慢要好了。我和萝芝(卢如莲在剧中演萝芝)假戏真做,越做越热,但她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我到抚仙湖,带了德赛顿《一切为了爱情》的译稿.反复修改,琢磨推敲,这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世界文学名著,我把剧本当毕业论文。在外文系毕业大会上,由同端致答词,讲稿是我写的,会后演《鞋匠的节日》,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到455页正文结束)
从458页开始是日记的“尾声”如下:
1944年我和萝芝一同考入清华大选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时昆明物价飞涨,研究生一个月只有一千元,不够维持生活,我就只好休学。我的毕业论文发表在桂林出版社的《一切为了爱情》上,书名改用电影片名《埃及艳后》。先将论文摘要抄下,作为在联大四年留下的痕迹。
毕业论文: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
我比较了解莎士比亚和德莱顿的剧本,觉得以据本的结构而论,莎剧宏伟,德剧精炼,莎剧如名山大川,德剧如小园流水。以剧中人物而论,莎剧终于生活的现实,德剧合乎诗人的理想:莎剧写的是古代的英雄美女,德剧写的却是当代的才子佳人。以剧中的情节而论,莎剧顺理成章,德剧另辟蹊径:莎剧利用情节展示人物的性格,德剧却改造人物的性格来发展剧情。以语言文字而论,莎剧形象生动,用字具体:德剧感情充沛,措辞自然。莎剧如崇山峻岭,处处令人惊心动魄:德剧如长江大河,往往一泻千里。但是莎剧有时平地异峰突起,不够和谐:德剧人力难夺天工,不耐咀嚼。总之,莎剧是现实主义的杰作,德剧是古典主义的名篇。
(日记从463页到472页是作者后记,这是作者参加世界翻译大会个人对翻译的心得体会,摘要如下)
世界翻译大会将于今年八月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并且颁发世界翻译大奖,大奖候选人中有中国翻译家。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在世界上崛起的一个象征。
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发现前人的弱点并超过他们,就是突破。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我的成长先是不断超越自我,学习别人,提高自己,最后做到超越前人,攀登高峰。
莫非在《一切不能重返的“回忆”》一文中说:“回忆是另一种生活。没有值得回忆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其实回忆不只是简单的回忆过去,还可以有时候的补充理解,那就是推陈出新了。回忆过去,我是如何超越自己的呢?首先我在小学时并不喜欢英文,到了初中,到了高中一年级,甚至英文有不及格的危险,到了高二,背熟了三十篇短文并且模仿作文之后,忽然融会贯通,考试成绩一跃而为全班第二,超越了不喜欢英文的自我。到考大学时,我想报考清华外语系,恐怕希望不大。当时清华北大南开组成了西南联大,我考入了联大外语系,又一次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里。我第一年的英文考试成绩,喜忧参半。喜得是我的成绩高于全组同学,忧的是比张苏生少了十分。哪想到第二年和张苏生同班上欧洲文学史时,成绩居然成了全班第一。联大四年,我的心态还是喜忧参半。
我的欧洲文学史全班第一,而考法国文学史我也是全班第一,这说明我的记忆力可能比别人强,超越全班不是没有可能。当时鲁迅的直译论为很多进步作家所接受,但我对直译作品基本上都不喜欢,似乎看出了前人的弱点,但实践上不敢反对。我看美国的赛珍珠,法国的高乃伊、朱生豪、傅雷等人的翻译的名著,几乎都胜过了原文。因此我认为直译不如意译。
关于意译对我影响的有吴宓先生,老子的《道德经》。钱钟书先生,文学作品是既真又美的,译文如果求真而不求美,也不能算忠于原文。真就是美,美也是善。求真可以使人知之,求善可以使人好之,求美可以使人乐之,所以求真是低标准,求善是中标准,求美是高标准。这本日记记载了我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求真主要表现在读书上课方面。求善主要表现在做事交友上。谈到求美,主要表现在自然景色和谈情说爱上。所以说我们那一代人爱美之心,不在前人之下,也不落在现代人之后。
我们对前人的理论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对一些诗词的翻译,新译和旧译在理论上的分别是中西方两个学派的分别。西方求真的翻译理论是对等论西方各国语言文字中对等词占百分之九十,而中国的语言文字只有百分之四十几可对等。那就是中西互译不能只用对等的词汇,而要选择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就是文学翻译的“优势论”。中国理论可以包括西方的对等论,但当对等的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这时就要舍弃“对等”而取“最好”了。这是说明中国译论高于西方译论的一个理由。中国译论高于西方译论的第二个理由,就是为了更美,没有什麽清规戒律是不可以打破的。
2008年4月8日
(以下是附录)许渊冲大学期间文化生活一览     阅读书刊一览   观看电影\话剧一览   讲演|参加座    谈会   报告|旁听课程
许渊冲同期同学名录
西南联大教师小传(按姓氏音序排列)
师生人物索引
附:我自5月22日购得《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拜读并写读书系列笔记,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这是我有生以来坚持读一本书并作读书笔记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对我八十五岁思维、意志和毅力的考验,受益匪浅。总之生命不息,读写不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