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 古迹过往 佛地灵山——平坝高峰山万华禅院 2019年第65期 (总第420期)
高峰山 刘继灵 摄
佛地灵山——平坝高峰山万华禅院
胡应铃
高峰山位于平坝县城东17公里的马场镇,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
高峰山原名谷陇山,占地4.5平方公里,山为环形,四壁若城,山上峰峦9座,如屏环合。峰林中部为一片凹地,约40余亩,万华禅院即坐落于凹地之中,占地20余亩。其左有面壁峰、玉屏峰、宝塔峰,右有福寿峰、天门峰、莲花峰,群峰拱拥,峰峰入云。
万华禅院 刘继灵 摄
万华禅院是一组布局严谨、气势宏大、造工精细的古建筑群。寺院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层层递进。建有山门、山门殿、接引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闭关室等,殿宇房舍达46间。山门用青石砌成,上嵌清代翰林学士聂延祜题写的“万华禅院”石匾。大雄宝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大佛殿前悬挂有民国时期贵州省主席毛光翔游览高峰山时亲笔题写的“祇园[1]精舍”黑底金字匾额。院内古木花草,清泉碧潭,小桥石栏,迴廊曲径,清新幽雅。吴旦《高峰山花月》曰:
花时难定是山晴,快事无如此夜清。
新水漫流红树去,香云翻碍碧霄明。
蛙蹲浅草疑经画,鸟宿深枝懒报更。
来往小亭千遍足,不劳秉烛作宵行。
殿内供奉佛像26尊,雕塑工艺精湛,造型逼真。寺藏《大藏经》1部、佛经6部、了尘和尚遗著多卷、大小玉佛6尊、铜佛3尊、舍利子6粒、建文皇帝像1幅、洪武三年置地产碑及历代碑刻10余通。
万华禅院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秀峰和尚所建。山上有碑文载:“江西高邮籍僧秀峰,于洪武初年游至平坝谷陇山,观此处幽雅胜境,千山重叠,万峰围绕,人杰地灵,山运当兴,故与苦尼刘都姑买得谷陇山一座,僧侣建立茅庵,更名高峰山。随后修成佛寺5间。自此,高峰山始闻晨钟暮鼓之声。”建寺之后,多有僧人来此结茅,香火鼎盛,信士云集。永乐四年(1406),秀峰和尚圆寂,其大弟子本体接任住持。本体精通儒学、佛学,高立法幢,大开戒坛,兴盛之状不减秀峰之时。
高峰山石碑 刘继灵 摄
相传明建文帝朱允炆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离宫避乱,遁迹西南,化装成和尚,云游各地。永乐十七年(1419)至高峰山,与住持本体投缘,本体为建文帝修禅台。
建文帝留住期间,在寺侧半山巨崖上书“西来面壁”四字,又在寺前植银杏两株,后成为高峰山八景之“西来面壁”及“古柏参天”二景。建文逊帝为僧,隐居深山,感慨之余,以诗述怀:“寥落江湖数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草吞声哭未休。”(见《贵州通志》)[2]
光绪[3]年间,安顺进士陈凤仪游高峰山瞻仰古禅台,曾留诗一首:
金川门启帝阁空,天下云游寄梵丛。
迹困缁衣防病虎,山藏古寺卧潜龙。
不堪回首六宫火,最是伤心十族忠。
怪得文帝无觅处,托词犹说访三丰。
明代末期,战祸殃及佛门,殿宇损毁,寺僧离去无闻。
清顺治八年(1651),四川峨嵋山僧自然到高峰山主持兴建寺院,“四方善信,闻风景从”,“越明年而殿角廊庑,金碧焕然,乃开堂著律,大辟泥蓝,植柏树数千株……”(见卢大济撰《高峰山碑记》。)数年间,高峰山蔚然兴起,宗风大振,时与黔灵(贵阳黔灵山)竞秀,同为黔中弘扬佛法之两大名山,为十方衲子游黔参拜之圣地。观山中所建亡僧碑塔,雍正、乾隆时期数目众多,可见当时之规模。
高峰山 刘继灵 摄
咸丰、同治年间,贵州不断发生民变,战祸连连,持续数年之久。其时黔中一带名山古寺,均遭劫难。除史籍有载,今查各山寺历史,大多在咸丰、同治年间曾遭浩劫,或付之一炬,或掠抢一空,多数寺毁僧离,不复存在。高峰山也未能幸免,殿宇被焚,三日不灭,化为灰烬。寺中文物,被抢劫一空。僧人逃散,所有田产,亦被豪强侵吞,从此香火湮灭达数十年之久。至光绪十七年(1891),安平县令赵文炜察视四乡,悯惜名山,函约贵筑县名僧了尘和尚主持兴建。(了尘,法名圆洲,持戒甚严,日仅一餐,曾东游日本求经。工诗文,著有《了尘文集》十卷,收录其所作诗词数千首。)数年后,了尘和尚约请空月、原知二位高僧到高峰山重振禅院。经数年勤苦,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山寺始复原貌,建成“万华禅院”,屋宇46间,有佛像40余尊,后又从日本请回《大藏经》一部。自此,“万华禅院”闻名遐迩,复与黔灵寺分场传教,继承佛陀,广结善缘。
高峰山摩崖石刻 刘继灵 摄
民国三十一年(1942),因捐庙产兴学之风兴起,高峰山即创建“贵州佛学院”,又称“西南佛学院”,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太虚法师任院长。求学者接踵而至,有青年学僧50余人,部分来自四川、云南。但当时正是抗战紧要关头,生存困难,佛学院维持到1946年秋,草草卒业。虽然只短短几个年头,但由于佛学院教授均为学识渊博之高僧(如民国时期高峰山寺住持范清、原贵州省佛教协会主席黔灵山弘福寺住持慧海等),学成弟子亦成为佛学界知名高僧,分布于西南各大寺院,有的还远渡海外传经说法。“贵州佛学院”首开贵州兴办佛学之先河,为培养佛教人才、弘扬佛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峰山摩崖石刻 刘继灵 摄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尚有僧人耕食其间,勤理佛事。当时仍有寺僧40余人,被编为一个生产小队。他们均年过半百,在山上耕种为生,自食其力,生活甚是清苦。“文化大革命”中,寺毁人去,原有景观,多遭破坏,寺藏文物如“建文皇帝遗像”、数十卷经书等,已不见踪迹。六百年古刹,从此销声匿迹。
1992年,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慧海派法师觉锐到高峰山主持,重修寺院,得到当地政府支持。经过数年努力,已修通1000多米上山公路,重建了大雄宝殿、经堂、藏经楼、闭关室、僧寮室,增建了地藏王菩萨塔,维修了各代寺僧塔林等。同时,种植树木,培育花草,自然生态,逐渐恢复,高峰山又成为黔中颇具影响的佛教活动场所。
高峰山塔林 刘继灵 摄
高峰山之为胜景,有自然赋予的壮丽景色,有佛家创造的历史文化,超凡脱俗,富有灵性。历代文人墨客留连高峰山,品题出“高峰八景”[4]。此“八景”相传有别,兹录其中一说如下:
“独印把关”:步入山门,正中一尊高大韦驮佛像,佛像右侧矗立巨石一块,10尺见方,如天外飞来,独立山门,犹如一枚大印,沉重而庄严。迎面石壁上刻有“无欲为刚”四个大字,字体雄浑,笔法遒劲有力。
“古树参天”:院门两侧之两株银杏树(俗称白果树),高10余丈,4人合抱,树干笔挺,直插云霄,故名。每至深秋,果实累累,可收银杏数百斤,善男信女皆视为圣果,食之吉祥,每取回家中赠长幼。此树相传为明建文帝亲手所植。古人有诗曰:“身归清净域,根老白云乡。有志冲霄汉,无心作栋梁。”惜“文化大革命”中被砍伐,树桩犹在。
高峰山万华禅院 刘继灵 摄
“乌鸦早朝”:又称“群鸦早朝”。高峰山上树草繁茂,浓荫蔽日,百鸟翔集,莺啭鸟鸣。山中犹以乌鸦为甚,栖息在寺周,每当早出暮归,一齐高声鸣叫,声传殿宇,不绝于耳。相传建文帝住寺时,忆百官早朝三呼万岁之情景,百感交集,写诗一首曰:“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鸦早晚朝。”1958年“大炼钢铁”及“消灭四害”等运动,树林被砍伐殆尽,鸟类作为“四害”也被捕杀绝迹,从此这一景观消失。近数十年来,退耕还林,加强绿化,高峰山自然生态逐渐恢复,鸟类也逐渐增多,但唯独不见乌鸦。
“平地烟霞”:寺前有一平坦洼地,呈圆形,四面峰峦叠翠,周围草木丛生。当旭日东升之时,常见云气喷涌团聚于地面之上,缕缕白云平地升起,飘浮于寺前,日照之际,云烟缭绕,灿烂夺目,身临其境,如履云际。前人有诗曰:“烟霞生地底,楼阁出天中。欲礼庄严相,高居兜率宫。”
高峰山万华禅院 刘继灵 摄
“怪石蟠龙”:寺侧玉徒关与平关之间古道之旁,重峦叠嶂,奇石峥嵘。密林深处一石,宽约丈余,上有石纹,形若游龙,盘旋腾跃;又有似石龙爬坡,隐现潜形,曲折蜿蜒,盘卧其上,昂头藏尾,仰卧静止,似听诵经,俨如佛境守卫。
“玉屏夹道”:山寺前左行数百步,玉屏关路旁,奇峰耸立,斜插天际,层峦高峙。岩畔青石,峭立10丈许,形似素屏,中有白色石壁,上刻“玉屏”二字,传为建文帝所书。以其有径可通,故名。道旁有石墩,游人至此,尚可少憩。古人有诗曰:“地闢琅嬛境,天开白玉屏。禅心如古镜,常照万年青。”
“殿阁双流”:进入万华禅院,拾级而上,为古寺中殿。越中殿,为大雄宝殿,殿后院天井中,于法堂之下有两股清泉自地下潺潺流出,交叉流入殿前池中。池呈半月形,上有石桥,形若泮池;池水澄碧,四季如镜,清冽甘甜,不盈不竭,取水煮茶,清香四溢。僧人常以此泉水待客,世人视为圣泉,每至寺内,必求饮之。有诗曰:“孰挽曹溪水,分从殿角流。不嫌尘世浊,且上此峰头。”
“西来面壁”:寺后半山腰中有石壁,高数丈,如刀劈斧削,自然天成,松竹围绕,翠色如烟。壁上镌刻有“西来面壁”四个大字,字大如斗,古朴苍劲,相传为建文皇帝所书。两旁刻有对联,为清康熙翰林院庶吉士周渔璜所书,联云:九年烹炼,功修不减西来真面目;片刻徘徊,迤逦屹然东峙护塔铭。石壁下有本体和尚为建文帝所建石砌禅台,台外3座石塔,为乾隆年间三位和尚之塔。“西来面壁”为佛教故事,相传达摩祖师由印度来华,会梁武帝,言不契机,遂到嵩山少林寺打坐,面壁九年。建文帝禅坐于此,似殊途而同归,故书“西来而壁”,世人深信无疑。有诗曰:“凌云瞻此日,石壁畅当年。永乐今安在? 纂名满大千。”
摩崖石刻“西来面壁”,高峰山八景之一,相传为建文帝所书 刘继灵 摄
高峰山乃黔中有名的佛地灵山,长年香火旺盛,每至农历二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举行的高峰山庙会,信徒蜂拥,颇为壮观。
编者注
[1]祇园:原稿误“邸园”。祇园即“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祇树给孤独园是印度佛教圣地之一。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憍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须达多用大量黄金购置舍卫城南祇陀太子园地,建筑精舍,请释迦说法,祇陀太子也奉献了园内的树木,故以二人名字命名。
[2]此事不见于贵州新、旧《通志》。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卷十七):“帝好文章,能为诗歌,尝赋诗曰:‘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髪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緑,野老吞声哭未休。’后至贵州金竺长官司罗永庵,尝题诗壁间,其一曰:‘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其二曰:‘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至是出亡盖三十九年矣。”
[3]光绪:原稿误“乾隆”,网传亦然,惟刘涛志《平坝高峰山寺》正。按《续修安顺府志辑稿》:陈凤仪,普定人,增生,官山西盐大使。系光绪十五年己丑景皇帝特旨恩科举人。
[4]清刘祖宪《安平县志》卷二:“高峰山形如方几,四壁如城,高二里,周围五里,奇迹有八:曰玉屏夹道,【一石特立,高二十余丈,上镌“玉屏”二字,今尚存。】曰怪石盘龙,【一石长四五丈,盘旋如龙,上有方石如龙首,故名。】曰古柏参天,曰西来面壁,【一石壁高三十余丈,上镌“西来面壁”四字。】曰殿角双流,【寺后山水、井水皆由殿两旁暗出。】曰平地烟霞,【寺前平地生云雾,每日自卯至巳时方散。】曰照壁鸦啼,【每日卯时,有黑鸦数千向寺外飞鸣旋绕,巳时方止,至申、酉时复然。】曰乾山石穴。相传明建文帝由定番州白云山云游于此,因是有‘百官此日归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之句。僧自然之徒善首,语卫守备卢公曰:山多虎害,自刹竿立而虎遂潜逸。卢公于《记》末引用钵龙驯虎故事以美其师,而后人遂以僧为善伏虎,误矣!”录以资参证。
· 作者简介
胡应铃:地方文化学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市收藏家协会顾问。原就职于市旅游局,长期从事旅游对外宣传,曾主编《黄果树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