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父母的从容中慢慢成长——浅谈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耐心
关于作者
李美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3年班主任生涯,始终秉持“尊重是最好的爱”的理念,默默成就“彼此为生命添彩”的缘分,于平凡中感受灵魂的丰盈与人生的美好。
李老师曾在本公众号发表过《给高一新生家长的四点建议》一文,非常有针对性,好评如潮。
写在前面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竞争的压力,人心的浮躁,喧闹的社会,内卷的碾压------人人都无法放慢脚步,无法逃避,不敢独醒。父母也在这样的环境里忙碌着焦虑着,追赶着所谓时代的主流。为了跟上节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打断孩子的探索,直接教会孩子各种技能,会剥夺孩子的体验;纠正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诠释,甚至直接引导孩子树立各种理想的价值观,而等不及孩子先认识自己。这是这个时代的节奏对父母的无形的催促。但世界愈是匆忙逼迫,父母愈要有耐心,与孩子一起慢下来,一步一个脚印。
柏拉图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培根则认为:“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便失去了灵魂。”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慢慢地滋润,需要父母用心地陪护,需要孩子慢慢地体验,需要父母足够的耐心。
父母的耐心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意义非凡,这里只谈其中的四个方面:
首先,耐心能保护并激发孩子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有些家长曾经与我谈及自己的困惑,说孩子小的时候活泼可爱,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长大后怎么就内向缺乏朝气了呢?往往是家长问一句答一句,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每一届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问及孩子的兴趣和擅长的方面,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孩子都对父母说随便报什么专业都行,你们看着办。
其实,这与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有很大关系。
孩子天生对文字、文学、艺术,对世间万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兴趣时,如果碰上父母忙碌或心情不好,或者觉得孩子的问题幼稚可笑无聊的时候,经常不去细想,不去回应,只是“噢”“嗯”,敷衍一下。久而久之,孩子兴趣被压抑,好奇心受损,慢慢就失去了热情。孩子长大后多少父母都很后悔,说孩子小的时候如果能够多倾听多回应多激发多激励,也许孩子今天会是另一种状态。但生活没有“如果”,更可悲的是,有些家长虽然明白这些道理,依然以自己很忙很累很烦为借口,没有用足够的耐心去呵护孩子那颗热爱世界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二、耐心可以呵护孩子的表达欲,温暖孩子的内心,有利于其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为人父母的记忆里定会有这样的熟悉的画面:在你忙得焦头烂额时孩子如苍蝇般嗡嗡嗡围着你转,在你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在你着急出门上班时孩子喋喋不休地跟你分享一些在你看来无聊无趣的小事……你耐心倾听了吗?你真诚而认真地回应了吗?如果没有,你凭什么责怪孩子后来慢慢不与你沟通了呢?虽然这也许只是原因之一。你责怪之余竟然还不忘再贴上标签: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合群啊,这孩子怎么这么早就叛逆了呢。父母缺失的也许只是耐心,而由此导致孩子缺失的却是自信心,以及后来成长过程中学习的动力。如果那个时候,父母能多一点耐心,倾听、鼓励,积极真诚地回应,孩子就会感到被关注,被重视,内心就温暖,就有力量,就会成长为一个积极与人沟通,自我价值感高、自信心强的孩子。
第三,耐心能更好地共情和接纳,从而有效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记得那是一个春日的平凡的午后,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问我她孩子到校了没有。那个时候离上课还有一刻钟,我就站在教室门口,孩子们都在静静地看书,做题,而那个孩子却在阳光里愁眉苦脸,若有所思。听着那似乎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一个多小时前在她们家上演的那一幕就清晰在眼前了:
孩子回家后,情绪激动,很生气,“又被化学老师批评了,太冤了!”“什么?又被批评了?冤枉?班上五十多名同学,老师只冤枉你,为什么?你怎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你到底上课讲话了没有”“没有!”“真的吗?给你说了多少回了,上课不能讲话,上课讲话既影响听课,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妈妈启动了说教模式。“你上周上化学课就讲话被批评,还没有吸取教训,今天又被批评。”妈妈开始翻旧账,无休止地叠加否定,孩子更委屈更烦躁,“哇”的一声哭了。一个十七岁的孩子,也无法承受妈妈这样的“教育”了。“你还哭?你还委屈了?做错了,老师不能说了,妈妈不能说了?”孩子哭着拿起书包摔门而去。
这样的戏码也许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上演,只是演员不同,剧本却是大同小异。这样的无效沟通,这样的不欢而散,既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又影响了孩子的情绪与学习,更为父母的教育设置了障碍。而造成这一切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缺乏耐心。
父母常常让孩子换位思考,父母何曾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过?谁被冤枉的时候可以风轻云淡呢?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首先要共情、倾听、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愿意理解自己的感受时,就增强了安全感,心情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当然,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就认同孩子的行为。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觉和情绪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不当行为必须停止。其次,孩子情绪平稳后,要引导调整孩子的认知,再与孩子沟通,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要有从小培养孩子情绪控制力的意识,并且要懂得这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渐入佳境,只要投入时间和耐心,多加练习,就可让孩子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第四,耐心才能更科学合理地管理、激发、提醒孩子,有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孩子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孩子已经明确了目标,清楚了责任,也很勤奋。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自己很努力,但是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这归根究底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认真写字的习惯,上课专注听讲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制定计划的习惯,整理错题的习惯,每天复盘反思的习惯……这些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孩子在学习上事半功倍。但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反复地训练,反复强化。每一个习惯的养成背后都需要父母足够的耐心的支持。
习惯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01第一个阶段是约束阶段,即修正和约束,孩子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很难适应,时间通常为1—2周,父母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激励孩子。
02第二阶段是适应阶段,心里已基本适应,坚持已不是很难,这时最容易半途而废,父母要监督,提醒,鼓励,表扬,强化,时间通常为4—5周。
03第三个阶段为自然阶段,巩固第一第二阶段成果,将适应变成一个人的自觉行为,习惯基本养成,时间通常为3—4个月。这个阶段父母要经常提醒,反复强化,直到习惯养成。
现在的普通高中,一个班级有将近一半的孩子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楚,这个坏习惯的形成与父母在孩子刚上学时没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要求孩子,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有关。父母,尤其是妈妈如果没有耐心陪着孩子一笔一划地写,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而是得过且过,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或者催促孩子赶紧写完,写完赶紧练琴或者睡觉,孩子在这样的催促中当然是赶字,哪里是写啊。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对孩子影响最糟糕的妈妈,就是着急的妈妈。”因此,父母、尤其是妈妈的耐心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当然,缺乏耐心也是人之本性,对孩子缺乏耐心更是社会普遍现象,父母也不必过于自责。那么,如何做一个很有耐心,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父母呢?
首先应该先接纳没有耐心的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自己和解。对自己有耐心,允许自己慢慢改变和完善,这样就会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则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思想以及思维模式思维能力,父母应该退回去,与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跟上孩子的节奏,与孩子同步。还要了解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及规律,有效陪伴孩子体验生命,观察世界。
最后,向榜样学习。很多时候孩子就是父母的榜样。父母可以回想一下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画面:父母很自豪很权威地叫孩子过来,“儿子,这个表格怎么无法下载啊?”“我看看”然后孩子一边帮父母解决问题,一边还讲着原理。父母不明白的时候,孩子不厌其烦,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孩子全然忘记了两个小时前父母还训自己做作业磨蹭,一边讲题一边埋怨指责。孩子的世界是干净的,纯真的,不含一点尘渍。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阳光正好透过窗户铺洒在书桌的一角,感动突然涌上心头了。孩子的确是父母的榜样。用心感受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在不断的实践体验中完善自我,逐步成为一个有耐心的父母,遇见最美的自己,让孩子在自己的美好从容里慢慢成长。
结语
富兰克林说:“有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望的。”亲爱的父母们,请你们用耐心去真诚地呵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用耐心真诚地满足孩子的表达欲,用耐心去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用耐心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真诚陪伴孩子的每一个日子里,用爱温暖岁月,丰盈灵魂,让生命在岁月里饱满。
时光静美,让孩子在父母的从容里慢慢成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