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柳公权《金刚经》孤本,字字藏锋,气韵高古,一字不缺

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可以说“极工于笔者”,用笔轻重有度,节奏分明,正如宋代米芾所言:小字要如大字,方寸之间有寻丈之势!

正如清代叶奕苞《金石补录》所言:

诚悬(柳公权)之论曰:“尖如锥,捺如凿,不得出,只得却。”是非极工于笔者不能。

这里的“不得出,只得却”往往指的是就是“藏锋用笔”,正如他晚年之作的《金刚经》,瘦劲挺拔,端严清俊,别具一格!

在《金刚经》中,可谓字字藏锋,气韵高古,是柳体的代表作之一,全文5162字,字字精彩,再也看不到欧阳询的“戈戟森列”之势,也看不到褚遂良的“端劲绰约”之姿,更不见到虞世南的“典雅谦和”之态,完全是骨力劲健的柳体。

可惜该作,不知因何种原因,流失到法国,成为法国国立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常人难得一见

如果说褚遂良是唐楷的开启者,那么柳公权就是唐楷的结束者,在他之后,再也没有新的唐楷出现,甚至说楷书,后来的赵孟的楷书算是把行书和楷书合体,算不上真正的创新!

柳公权的《金刚经》,险中求稳,笔法劲练,点画如截铁,圭角分明,在艺术价值上,丝毫不输于《玄秘塔碑》,更为重要的是踏实唯一传世的唐拓孤本,绝非宋拓本、翻刻本所能比!

加上他为人立身刚正,淡泊处世,并有“笔谏穆宗“的传奇故事,成为“字如其人”的典范,尤其他的“心正则笔正”更是影响很多人,备受人们的敬仰和尊赞。

柳公权的《金刚经》借鉴了魏晋、隋代、初唐、盛唐众家之长,下笔随心所欲,无不适意,成为学柳体的首选之作。

后世学柳公权者众多,学成者,寥寥可数,关键在于他的书法易于初学,难于深化,易于得形,难以传神。

如果把王羲之的书法比喻成朴拙的殿堂,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喜爱和特点,加以改造,而柳公权的楷书则是装饰十分精美的艺术殿堂,没有给后来者留下太多改造余地,也是难以学成重要的原因之一。

学柳者,贵于“变”,得其神,后变其法,进而进入更高的境界,后世像米芾、董其昌等名家皆是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