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解读: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如今,黎巴嫩电影似乎比较热火。去年有《迦百农》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前年有《羞辱》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两部片子先后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一个可称弹丸之地的小国,连续两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也算不简单了。上周聊了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迦百农》,今天就聊聊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羞辱》。

依我的看法,《羞辱》植根于黎巴嫩现实生活,以一件小事深刻剖析黎巴嫩所面临的民族、宗教矛盾和人性的弱点,比《迦百农》要好得多。在剧情结构、人物塑造和导演把握上,前者也明显优于后者。

托尼是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一名汽车修理工,是一名基督徒。他的妻子快要生孩子了。两夫妻拥有一套虽然不大但却设施齐全的公寓,还开着一辆宝马轿车,过着快乐的小康生活。可这种快乐马上被一件小事打破了。托尼家阳台上的水流到了楼下施工的包工头亚希尔身上。亚希尔二话没说,就让工人把阳台的下水道修好了。可托尼并不认可,拿起榔头砸烂了刚修好的下水道。愤怒的亚希尔骂托尼是混蛋。

考虑到亚希尔的巴勒斯坦难民身份,为了不影响工程的施工,老板硬拖着亚希尔去道歉。看到托尼汽车修理厂的电视上播放着辱骂巴勒斯坦人的演讲,亚希尔沉默了。依旧余怒未消的托尼对他说:“你们就是一个混蛋民族,否则你就会道歉。这个坏名声是你们应得的,就像犹太人说的一样,巴勒斯坦人从来不会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听着这些带有侮辱性的话语,亚希尔扭头就走。此时,托尼又说:“如果沙龙从开始就消灭你们该多好!”愤怒到极点的亚希尔实在无法忍耐,一拳打断了托尼两根肋骨。

被打伤的托尼将亚希尔告上了法院。在法庭上,法官问道,为什么去道歉的亚希尔会拔出拳头打人?中间发生了什么?两人却都缄口不言。于是,法官以证据不足判定亚希尔无罪释放。愤怒的托尼又咒骂法官受贿。当晚,托尼在搬动一个沉重的汽车电瓶时,断裂的肋骨刺穿了肺部,造成气胸,昏倒在地。托尼的妻子因为用力拖动丈夫而早产。两人都被送往医院抢救。早产的婴儿则在医院的保温箱里生死未卜。

事件的激化使案件的上诉成为热点。著名律师瓦伊迪免费为托尼出庭,而他的女儿纳丁则为亚希尔辩护。双方的辩论逐渐从一件小小的羞辱事件升级为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抗争。媒体更是推波助澜,引发一场针对巴勒斯坦难民的舆论危机。法院外,游行示威和暴力冲突一触即发。火药桶一般的局势令所有人始料未及,不仅考验着双方当事人和律师的智慧,也考验着上诉法院法官的智慧。

在这部电影中,有3个关键词,那就是羞辱、法律、舆论。第一个关键词无疑应该是电影的片名:羞辱。羞辱虽然不构成犯罪,但对人的精神伤害却并不比身体伤害要轻。整个事件的起因源于托尼的一番带有侮辱性的话语,亚希尔显然无法忍受对他的民族的侮辱,于是一拳打了过去。谁都没有想到的是,一句侮辱的话语,最后差一点引发两个民族的流血冲突。这里一方面有着黎巴嫩特定的复杂因素,这个600多万人的小国家居然有着七八个宗教,教派之间关系极其复杂,另一方面又紧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历史上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恩怨关系。一点小事酿成社会动乱,深刻揭示了黎巴嫩这个中东“火药桶”的独特性质。

羞辱,又是对人的忍耐力的考验。孔老夫子早就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在我们的社会中,常常有人因为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拔刀相见,酿成惨剧。双方当事人事后都会悔之不及。如何应对羞辱,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化解仇恨,实在是一门莫大的学问。《羞辱》通过这样一个故事,阐释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应该遵循的深刻哲理: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羞辱他人,也就是羞辱了自己。

第二个关键词是法律。影片中有很多法庭辩论的场面,剧情在法庭上一次次反转、深入,煞是好看。影片中,托尼多次强调,他只要一个道歉。托尼和亚希尔都没有想到,上了法庭之后,双方不愿被旁人知道的隐私都被对方律师揭露了出来。亚希尔对律师说:“您不该这样做,进入他人的私人世界,再将它呈现于公共场所,不能这样做。”律师回答:“那你想怎么做呢?如果他们攻击我们,我们就攻击他们。”这是典型的律师思维方式。这种方式让律师变得好斗,变得上纲上线,让案件变得越来越复杂,让当事人变得越来越对立。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事例。所以,打官司实在不是解决纠纷最好的办法。

第三个关键词是舆论。这里说的舆论包括法庭内旁听群众的情绪、媒体的报道以及随后引发的社会舆论。法庭内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尖锐对立,恰恰是社会现实的缩影。“你是犹太复国主义的走狗!”这声尖锐的叫骂,显然反映了巴勒斯坦难民对这个案件和这个律师的态度,而这种激烈的态度又激发了黎巴嫩人的强烈反感。这种情绪经过媒体的渲染,点燃了黎巴嫩社会矛盾的怒火。托尼和亚希尔,瓦伊迪和纳丁,都被舆论所裹挟,已经无法左右局势的走向。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残酷现实。舆论一旦被激发,就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影片里说的,即便总统也不行。所以,认识舆论的力量和危害,防患于未然,实在很有必要。美国的法庭不准记者录像拍照,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这3个关键词里,我们看到了黎巴嫩电影《羞辱》带给我们的启示:对羞辱,要学会化解,而不是对抗,更不要被他人利用。我很佩服影片的结论,亚希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托尼的汽车厂门前,也就是他揍托尼的地方,用托尼的方式,羞辱了他,骂黎巴嫩基督徒是一群“被宠坏的孩子”,激怒托尼打了他一拳,然后说出了那句“对不起”。真精妙,以羞辱的方式对待羞辱,一报还一报,终于扯平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