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混动在全球混动汽车之中处于什么水平?跟特斯拉相比怎么样?

先说答案:比亚迪的混动技术全球顶尖,而且至少领先其他车企两代。

是不是感觉不太适应?我们汽车工业不是起步较晚吗?国产车连合资都不如,还和全球比?比亚迪全球销量多少?难道全世界的消费者都是傻子?

你可以瞧不起国产车,可以瞧不起国产技术,但是别瞧不起你自己。别一说国产你就嗤之以鼻,觉得不如国外,这是骨子里的自卑!咱就事说事,不吹不黑,说比亚迪的混动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什么水平——咱公正客观地说,那就是所有人的爸爸。

公正客观,咱得拿点干货,我从两个角度来说——你把有色眼镜摘下去,自己去分析判断,是不是这么回事?

从车的角度,我们拿车说话

我跟你说缸内直喷,跟你说可变气门正时,跟你说分层燃烧——没用,一句话就怼回去:百公里几个油啊?零百加速几秒啊?你说你这车用了八百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有七百个是独家专利,结果百公里加速13秒,一脚油门油箱里来个小漩涡,那也白扯。什么技术都是假的,别纸上谈兵,咱拿车说话。

秦Plus DMi,百公里3L油,谁能做到?别的都不论,说省油大家都能想到日系的双擎,是挺省的,像是卡罗拉和雷凌,百公里4L油问题左右,有时候表显油耗也能达到3L,但是卡罗拉和雷凌是什么样的动力水平?秦Plus DMi 百公里加速能做到8S,在燃油车里算是动力绝对优秀了。

而卡罗拉呢?百公里加速得12S吧?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想要省油,你油门最好柔和一点。人家卡罗拉油门到底也就是秦Plus油门柔和的水平。更何况秦Plus 是可以纯电行驶的,售价比卡罗拉还要低!动力比你强,油耗还比你低,你说谁的技术更厉害?

再拿出一个,汉DM,一款中大型轿车,百公里加速4.7S,百公里实测油耗(不充电)在6L,而且还可以在市内当纯电车开。纯电后驱,混动四驱,售价只要22万起,不说外观内饰,全世界范围内,30万以内,你能找到一款性能类似的吗?别说30万,50万以内,没有!动力达到5秒内的中大型轿车就没有50万以内的。要说兼顾动力和油耗两方面,不用限制价位,哪怕一千万的车也没有能做到的。

总有人说我是比亚迪的托,我们用车说话,用事说话。人家比亚迪做到了,汉DM不是我吹出来的。

同级别奔驰E级也有新能源,纯电续航50Km,百公里加速6.4S,单电机前置后驱。售价高达51万,够买两辆汉DM高配了。

宝马5系新能源,百公里加速6.7S,一样是单电机后驱,纯电续航95Km,售价50万。而且动力电池大规模故障,一个400人的车友群里,200人以上换过电池,有人一个月换过4次,最快有一个礼拜就坏了。

奥迪A6L新能源是四驱,百公里加速6.7S,纯电续航54公里,售价也要50万。

来,让你说,你说比亚迪的混动技术是什么水平?奔驰宝马奥迪,他们也跟着做插混了,为啥不把动力弄得更强一点,纯电续航里程弄得更高一点?是因为成本所限吗?是因为不喜欢吗?

很简单,技术不行!

其实BBA推出插混车型就不是让你们买的,就是为了混个脸熟!说句不好听的,那算是改装车,就在变速箱的传动轴上加个电机,把纯电作为一个档位,然后找地方塞个电池。你纯电行驶,相当于变速箱挂上了纯电档,那边机械档离合。如果是混动状态,则发动机输出功率,同时也可以给电池充电。开是没问题的,不过这是比亚迪DM1.0的技术,无法将电机和发动机整合起来,实现1+1>2的效果。以5系为例,2.0T的燃油版,高功率都能达到百公里6.9S的加速,而加了一个420牛米扭矩的电动机之后,却没什么实质性的提升。大家想这是为什么?还不是混动技术不行吗?

比亚迪到DM2.0时代就能爆发出4.9S的百公里加速了,你想想奔驰宝马的混动是个什么水平?要知道这都是全世界顶尖的车企啊,被比亚迪秒的连渣都不剩。汉DM是DM3.0的技术,现在DM4.0的秦Plus 超级混动就要上市了。算起来比亚迪插混技术要领先于BBA三代!说爸爸都差辈儿了,应该是爷爷,是祖宗!

从技术角度说:

总说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是在插混领域,比亚迪是量产车的鼻祖!早在2008年,那时候国家对新能源的补贴都没有全面展开,混动当时只有丰田的普锐斯。比亚迪推出了第一代插混车,F3DM。不过因为当时成本降不下来,这台车的起售价要15万!所以根本也无人问津。F3DM可以看作是一款试水的产品,并没有大规模的投产。

DM2.0开始,设计思路就是要走性能路线,改变市场对比亚迪低端的印象。他们也做到了:秦DM百公里5.9S的直线加速成绩,直接把高尔夫GTi干翻,那时候同价位秦DM就已经无敌了!不过有一说一,早期的秦DM也存在着设计缺陷,变速箱的故障率很高,在DM2.0时代,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产品是唐,542战略就此打响,百公里加速5秒内,全时电四驱,油耗2L以内。

唐上市,无疑给车圈投下了一颗炸弹。你猜,什么丰田、大众、奔驰、宝马的高层,他们全球布局,会不会有一个部门叫做战略信息部?会不会有人把比亚迪唐的资料递到总裁的桌子上?这些国际车企老总看到这份报告的脸色是什么样的?

在当时要让SUV百公里加速进入5秒不是不可能,80来万的宝马X6,3.0T的L6发动机还差点意思,得是4.4T V8,530马力的宝马X7才能与之一战。X7多少钱?不算购置税,裸车价160多万,全办齐了200万打不住。而唐呢?25万最高配落地。

你要是宝马的总裁,我就问你慌不慌?

和你说,全世界知名车企的高层哗然!都特么瑟瑟发抖,慌得一批!这玩意出来了,咱车还怎么卖?郭德纲讲话了——大家伙都在这蒙事呢,那边来了一个会说相声的,咱不把他弄死咱怎么办?

怎么办?那就齐心协力黑比亚迪呗!众人捧柴火焰高,所以每到比亚迪一发布新车,总会有几辆车着火。不得不说,这些车企的营销还是很强大的,也加之比亚迪的营销水平太差劲。结果各大车企的水军很成功,很多人以为插电式混动只能插电行驶,不充电就不能买。连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的原理都不懂的汽车小白也知道比亚迪不能买——你现在省油,等你换电池的时候就哭了,一个电池好几万呢!不懂发动机的人他能想到电池的更换成本问题,就问你诡异不?

加之唐的售价超出了大多消费者的承受范围,所以DM2.0的唐也没火起来。不过从这开始,比亚迪的口碑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喜欢的是真喜欢,奉之为神!而不喜欢的深恶痛绝,听名字就头晕恶心,感觉被骂了一样。其实你细观察就会发现,捧比亚迪的大多数车主,而黑比亚迪的,大多数没开过比亚迪的。

我承认,我也是车主,开的就是一代唐。

时间到了2018年,DM3.0的唐二代上市了,大众总裁穆勒亲自飞到上海,去试驾唐二代,要不是超速被拍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插曲。大家想一想,如果大众也像你们那样瞧不起比亚迪,他会特意跑到中国来试驾吗?是大众的总裁懂车还是你懂车?我说唐出来之后全世界车企高层都慌得一批,你觉得这个推论有没有道理?

你们想,为什么奔驰要主动找比亚迪合作,成立合资品牌“腾势”,为什么丰田也要找到比亚迪,合资建厂?合作必然是要共赢的,取长补短,他们看上比亚迪什么了?名字?LOGO?品牌影响力?或者他们是来扶贫的?你自己推敲,比亚迪有什么是他们没有的?只有一样,技术!三电技术!插混技术!

在DM1.0时代,全世界就只有比亚迪一家推出插混车。而今天呢?宾利、保时捷、路虎、林肯、BBA和大众……包括以前就玩混动的本田和丰田,韩国的现代和起亚,美系的别克和Jeep,还有一众国产品牌。但凡正经造车的,都推出了自己的插混车。

前面说了,像是BBA,那插混车真就不是为了卖的,就是为了混个脸熟,做个试水。为什么?因为他们害怕在插混时代来临的时候被淘汰!

这么说吧,说混动技术,比亚迪说第二,不仅仅是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的问题。甚至前十名都是空白,第二名只能站在第11的位置。看着比亚迪一骑绝尘,独领风骚!

而且,这个优势建立起来,其他车企很难追上,因为在他们面前的是一道道专利形成的技术壁垒!之前你们是怎么卡我们国产车的脖子的?现在如数奉还!

而插电式混动和燃油车有区别吗?燃油车能做的事情,插混车都可以!没有续航焦虑,也可以不充电。同价位拥有更强的动力,更低的油耗!可以这么说,现在插电式混动已经完全可以取代燃油车了!只要预算够得着插混,燃油车都没有任何优势!

总说我是比亚迪的托,没办法,插混对比燃油车是技术的迭代更新,是一次质的飞跃。可是在插混领域真没人是比亚迪的对手,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说我是比亚迪的粉丝我承认,但我绝对不是死忠粉,我也希望有另外一家车企能达到比亚迪的技术水平,和它竞争,和它分庭抗礼。也只有这样,我们终端消费者才会受益,只是现在,其他车企还真的差得远,以后能和比亚迪较劲的或许是两田,或许是长城吧。

最后说一下特斯拉和纯电市场

特斯拉人家一直在玩纯电,手都没沾过机油。所以混动领域没它什么事。

本身特斯拉和蔚来、小鹏一样,也属于美国的造车新势力。而美国消费者更加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消费能力也更强,加之资本市场的看好,特斯拉做起来了。很牛,咱得承认!现在人家市值全世界第一,而且遥遥领先。

技术层面,特斯拉并没有自己的三电技术,不过在资本的加持下,这些似乎都不是问题。有钱就有了一切,特斯拉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竞争对手。像是它发布的无极耳电池(当然,也有可能是给资本市场讲故事,不久前广汽埃安不也讲过吗?)收购Maxwell布局电池生产线,其实都是在修炼内功。

然而特斯拉的产品并不值得购买——你有这个经济实力,可以把车当成玩具来玩,那没关系。如果你积攒了多年的积蓄想要买一台车来解决全家的出行问题,我并不推荐特斯拉,包括所有20万以上的纯电车型。理由也很简单,你现在花大价钱买的,依然是一个不成熟的产品。不成熟的产品不值得你花这么高的价钱。

所以,比亚迪和特斯拉代表着两个时代,比亚迪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在纯电车完全取代燃油车之前,插电式混动要先一步取代燃油了,因为它是最完美的过度。而纯电时代,老大还是不是特斯拉还说不准,谁先能掌握核心技术,在电池研发方面实现质变的突破,先必将抢占市场的先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