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76):大国崛起,斗争不可避免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76)
大国崛起,斗争不可避免。贞观九年唐朝才把吐谷浑打服,边境上没消停两年,又有人上门挑衅来了。
贞观十二年(638年)七月,'吐蕃寇松州。’
松州,就是现在四川松藩县。吐蕃前两年才派人来拉关系,怎么这么快就翻脸了呢?史书的说法比较搞笑,把这事归结于一次不成功的相亲。
吐蕃遣使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上未之许。使者还,言于赞普弃宗弄赞曰:“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许尚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相离间,唐礼遂衰,亦不许婚。”弄赞遂发兵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为吐蕃所掠。吐蕃进破党项、白兰诸羌,帅众二十余万屯松州西境,云来迎公主。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这里面两个问题。一是双方说法不一。唐朝这边说'上未之许’,李世民就没同意;那边却说起先明明同意了,后来被吐谷浑这家伙横插一杠子,答应好好的公主给搅黄了。究竟谁没说实话,现在也搞不清楚。反正吐蕃使者带着礼金兴冲冲上门,两手空空回去复命。
二是松赞干布(唐朝译作弃宗弄赞)单方面把事情闹大。双方在和亲问题上,看法差距还比较大。作为唐朝方面,前面分析过,和亲本身是笔亏本的买卖。公主本人去了鸟不拉屎的地方不说,皇上还要出笔巨额嫁妆。所以没有相当的利害关系,公主是不可能出嫁的。当年东突厥那么强大,唐朝答应嫁公主也不止一回两回了。颉利可汗盼星星盼月亮,从李渊盼到李世民,公主没盼来却等来了李靖的大军。最后被人家捉住当了俘虏,连个公主的影子也没见着。你一个听都没听说过的什么赞普,别说不答应,就算答应了,反悔也很正常。而在吐蕃方面,松赞干布刚刚统一全藏,正意气风发,觉得老子天下第一。现在提着彩礼上门你不答应,那我可就要抢亲了。这就是所谓的'云来迎公主’。
所以一次不成功的相亲,成了双方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其实从根子上分析,两个新兴势力的碰撞,势必要迸出点火花,不可能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只不过第一个遭殃的,是夹在唐和吐蕃之间的吐谷浑。
吐谷浑此前自不量力,非要和唐朝较劲。结果被李靖一顿胖揍,元气大伤,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可见一个国家战略选择错误,代价有多高)。它和吐蕃是邻居,两家同处青藏高原,松赞干布正好借机扩张地盘。没费多大劲,就把吐谷浑击败,赶到青海湖以北去了。
我们现在进藏有青藏线和川藏线,同样,松赞干布出藏也要走这两个方向。青海方向得手之后,又折向东,进攻现今青海、甘肃、四川交界一带的党项族和羌族(吐蕃本属羌族的一支),一直打到松州,离风景秀丽的九寨沟就不远了。
唐朝前些年拉拢吐蕃,为的是制约吐谷浑。没想到按下葫芦起了瓢,吐谷浑是倒了,吐蕃又趁虚而入。这就是邻居多的坏处——牵一发而动全身,维持周边势力的平衡,要有很精密的操作才行。那时候也没有卫星,谁知道吐蕃发展这么快呢。早知道就不费那么大劲打吐谷浑了,让他们俩先斗一斗、坐收渔利岂不更好?
不过打都打了,再说不打的事也没用。现在的问题,是松赞干布已经举着刀站在家门口了。怎么办?也没有别的办法,派兵呗!这回没再叫李靖上了。吐谷浑战役中国防部长侯君集表现出色,这次叫他带队,领兵五万出援松州。
仗打得还是相当成功的。
侯君集兵团八月出发,九月抵达松州。这时候松赞干布已经攻城十几天了。先锋官牛进达'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弄赞惧,引兵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上许之。’
第一是充分震慑了敌人。牛进达据说是夜间偷袭得手。大概给松赞干布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觉得这帮人不但能打还会黑人,最好离他们远点。本来二十万人马杀伤千把人,也算不得什么大损失,但还是主动撤兵了,说明不再有原先那种嚣张的气焰。
第二双方又回到和平谈判的路上。松赞干布的眼光还是可以的,东进是他的基本国策。一点小小的挫折、暂时的不利局面,动摇不了他这个既定方针。既然打不是对手,那就谈吧。唐朝是发达国家,反正要和你搞到一块。李世民这边呢,主要的想法还是安边。打仗毕竟劳民伤财,吐蕃已经发展到这种实力,也只好承认现实。你肯认我做大哥(应该是丈人),只要不捣乱,嫁公主也不是不可以考虑。'上许之’,意思就是先答应着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