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登峰还需爬 车马只掠影
第一位王老师,当时给了她6点评课意见,大都是站在第三者(旁观者)的角度予以评价的,有很强的自我代入感和严格要求,所以批评的意见多了一点。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想法变了很多。
首先,从上课教师的角度来看,她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上很好的完成了。她特别关注并注重了阅读且形式多样,关注到了文本的自读属性,抓住了课堂。但是,她对于自读课的认识和对自读课的教法和我预想的有差别,她的上课方式和我认同的、喜欢的也不同。但光从她自己设计并展示的角度看,我觉得很好。
其次,从学生(听者)的角度看,一节课下来学到了什么是评价这节课优劣的一个最直接的证据。如果,我是她的学生,我认为我的收获不多,主要表现在,第一:老师的上课方式不够吸引人;第二: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能给足表现机会,且指导不到位;第三:有些格式化的东西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整节课听起来不像是一节语文课,少了很多语文的味道。
最后,从评委的角度来看,上课教师对于目标的达成尚可,对于文体的把握及设计有缺陷,对于学生的引领不充分,并没有能更好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而更多的关注了教师自己的教。
综合来看,这是年轻的表现。激情有余,方法(经验)不足。
第二位佘老师,她的课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所以当时的评课意见中写的好的方面多一点。但现在冷静下来看,好的方面还是好,但也从中发现了一些不足,一起商榷。
首先,从上课教师的角度看,教师能够很完整的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激励性,参与性很强,且整个教学设计很有自己的想法,是有思想常思考的老师。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整节课学的很轻松,参与了其中很多的教学环节,也能够从课文及老师的讲课中学到很多的知识,主体性被突显的很明显,也有相应的练笔。课堂上,听说读写都用到了,且全身心的参与了。
最后,从评委的角度看,整节课还算成功。亮点和优点非常明显,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非常好。但是整节课设计的太满了,面面俱到的追求到最后往往是面面都不到,没有了重点的突出,也就让自己的课堂不那么吸引人了。
第三位姜老师,她的课比较成熟,说实话她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很多方面的处理比在下面听课的我要好的多,我很是敬佩她。
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自然也能看出不同来。
首先,从上课教师的角度看,她的教学设计很符合自己的特质也符合学生的学情,自己在课堂上很好的展示了自己,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能关注到文章的文体及文章在单元中地位置,关注到自读课文,极其需要关注的点,并能以旁批为抓手串起课堂的教学,注重朗读为主其他读书方式辅助的方式,很充分的体现了语文课,让语文味很浓。
从学生的角度看,部分学生享受了课堂,能在老师的带领和引领下接收到老师所带来的完美展示,自己学习到了知识,习得了读书带来的收获。特别是课堂中教师机智的评语和引导语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收获。但是极少部分学生(坐在后排的)却一整节课都没能进入状态,自顾自的嗨了一节课,好似前面上课的老师、他所在课堂跟他没有任何一点关系一样。
最后,从评委的角度看,老师的素质很高,教学设计很有层次感,课堂的展示很好,能关注到文本及文体的特点,能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味很浓,这些都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教师没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也像自己一样表现的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要特别关注的。
第四位潘老师,从其导师那里了解到,她是一位刚上班第二年的年轻老师,所以她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生涩和不成熟就显得比较正常了。
首先,从上课教师的角度看,她对自己不够吸引,并没有能很好的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设计及课堂展示也有和她的年龄不相符的“老套”,很典型的就像新人做老事还用老的方法,感觉和现在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她想努力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是她在课堂处理及方式方法上做的都不是很到位。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讲,感觉就像自己在看一场表演,且是自己没有兴趣或者说是自己不喜欢的表演。因为整节课他们并没有多少亲身的参与也没有多少自主和感受,学到的东西微无极微。
最后,从评委的角度看,这位年轻教师很有激情,很想把这节课展示好,但是她的方式方法和自己的构思出了问题。一节课的感觉都是她在跟着课件走,格式化且拘于形式。不能抓住学生这个主体,不能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不能很好的抓住文本及文体特点来进行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对于潘老师,建议有点尖锐,还请谅解!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每一点进步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去奋斗,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还要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就像爬山,登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爬,而不能乘坐马车只略略的看到风景,因为那样看到的风景也只是掠影。
感到遗憾的是没能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的能力有限,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