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真的励志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B站这次在青年节,让初中生说话,还想拉拢多少年轻人?
文/如海
B站不会轻易地放过五四青年节。
1、 拿着锯子的人:
随时随地 把人群锯成两半
这一半是女人 那一半是男人
这一半是盟友 那一半是对手
对手赞同的我们必须反对
对手反对的我们必须赞同
不论对错 只争输赢
2、浑身带刺的人:
嘲讽别人的成功
嘲笑别人的失败
看不惯过得比他好的人
看不起过得没他好的人
一肚子抱怨和借口
凡事不是自己的错
都是别人的错
3、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
没有独立的人格 只有预定的人设
没有闪光的才华 只有抛光的流量
没有精彩的作品 只有热闹的八卦
4、隐身的人:
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
他藏在人群里
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
他消失在所有人的视线里
5、油腻的人:
你吃亏的时候
他说吃亏是福、
该较真的时候、
他说难得糊涂
去年是《后浪》,中年人意味深长地告诉年轻人该怎么样,今年是《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从初中生的角度说年轻人不应该怎么样。B发誓要不遗余力地把年轻人丢进它的熔炉,豢养年轻人,一个破站,野心从来就不小。
无论什么样的鸡血和励志豪言壮语,但凡主打亢奋和激昂,无论处于低谷的哀怨者还是踌躇的得意者,都会倍感受用、相当慰藉,感动治愈或振作奋发,然后擦干眼泪或笑容满面地奔向新的人生。
我还想起了毛不易的《像我这样的人》。像我这样平凡的人,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像我这样优秀的人。说到底,每一个人都不曾甘于平庸。只不过,在岁月的磨炼之后,退而求其次而已。
一些喜欢炮轰的自媒体,敏锐地嗅到了《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怪怪的味道。它对中年人放出的利箭和冷枪,出其不意,暗藏锋利。它明显地在内涵和影射不堪的中年人,揭露着中年人的伤疤,痛斥着中年人丑陋。视频里,从娃娃口中说出的那些糟糕的人,几乎中年人都可以一一对号入座,成为批判的心痛靶心。
甚至有人认为,B站在青年节上再一次的成功公关营销,貌似让年轻人自我发声,实际是以集体打包捆绑的方式,直接对前浪开怼。这是要撕裂两代人的情感,制造对立和矛盾,打脸中年人,被下一代无情地嫌弃和抛弃。
B站在冷漠地渗透,阴暗地出击,向孩子们献媚讨好,妄图踩在初中生叛逆期的关键时期,拉拢年轻人进B站的牢笼,以诛心价值观统治世界。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本就腹背受敌的教育,更将前功尽弃。素质培养举步维艰,应试教育受到口诛笔伐,难有万全之策庇佑千万年轻人的未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赢得孩子们的理解,彼此在和解之中面对未来,是无比的重要。
看完视频,年轻人们的高声叫好,中年人的无语缄默,印证了B 站的狡黠和鸡贼。
《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拉大了中年人和年轻人的距离,俘虏迷惘的年轻人,势必让两代人彼此的理想和憧憬南辕北辙。我也是中年人,我感受到了视频所散发出的寒意,一种资本裹挟里的不怀好意,迎头痛击。
不过,我觉得一切都不必过于悲观。
利用五四这样的文化节点,假借年轻人之手,为谋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无底线地进行营销和公关,是互联网公司的惯用招数,我们见惯不惊。B 站以传递正能量知之名,靠近年轻人的心,试图建立鬼畜文化的塔尖,无可厚非。然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懂真正的五四精神,但也未必就轻易落入B站的陷阱。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属于他们的精神图腾,有他们的追求和爱好。在年轻的时光里,暂时地陷入温柔世界里迷惘,也只是一时的孤独和困惑。我始终相信,B站所构建的价值观,无法俘获所有的年轻人,青年人的人生,也不会就此溃败。
在貌似撕裂年轻人和中年人关系的呐喊之中,年轻人依然有着独立的思考,清醒的判断。我们中年人今天的仓促和尴尬,以及不堪和油腻,其实也是不久的未来,年轻人们无法逃避和面对的残酷现实。我们不必过于惶恐,伤痛的代价之后,年轻人终将顽强地成长。他们对于中年人的理解和妥协,也顺其自然。
挑拨,是无力的。说教,也是无用的。相信年轻人,是每一个缺乏自信的中年人都应该拥有的唯一希望。
很多时候,对于年轻人,也许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静待花开。
青春、梦想,诗和远方
主张俗世中,不俗的精神生活
文字原创温暖,必定值得与你为伴
一日不读琴深如海,仿若三日不知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