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作业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一、有效作业的内涵和特征

已有对有效作业的研究偏重于作业的布置与设计,而没有系统地研究有效作业的内涵和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有效作业的认识偏重于作业效果,而对作业的价值和效率认识不足,因而不能更好地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于是,要想更好地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就需要准确理解有效作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有效作业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常常指使用的方法有作用。在英语中,“有效”有“effective,valid,efficacious,availability”几种表述,含义为“有效的、有用的、有价值”等。就教学而言,“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对于有效作业,由于角度不同其定义也不同。有人认为:“有效作业是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基于预定课程学习目标,为完成师生共同选择的既定任务而开展的,通过交流与互动达成有效果与有效益教学的活动。”也有人认为:任何服务于既定教学目标且有益于教学效果的作业都属于有效作业。还有人认为:有效作业观是师生对作业效率与效益的自觉意识和追求意向;教师要有作业质量和效率观念,要重视作业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效益。
借鉴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有效作业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基于预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师生共同按照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的要求,能动地开展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批改、反馈等一系列作业活动的过程。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是有效作业的三大内涵。
(二)有效作业的特征
根据有效作业的内涵,有价值、有效果和有效率是有效作业最基本的特征。有价值是有效果和有效率的前提;有效果是作业在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所达到的实际结果;有效率是作业有效果的时间保证。
1.有价值
在哲学中,价值有两个范畴:一是关系范畴;二是属性范畴。从价值的关系范畴来看,价值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如果从作业价值关系范畴来看,作业是客体,教师和学生是作业的主体。如果作业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有用处,那么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就有价值。如果作业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效果,那么作业对教师的教学就有价值。从价值的属性范畴来看,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如果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就说明事物对人有价值。从作业价值属性范畴来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知识的关键属性和学生学习情况来选择作业内容,如果作业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业即有价值。作业价值的本质内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业的价值具有主体性。作业的价值不会自动产生,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完成作业活动才能体现其价值。虽然学生和教师都是作业的主体,但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实现作业的价值。其次,作业的价值具有客观性。教师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作业本身代表了特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再次,作业的价值具有指向性。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定按特定的目的设计作业,实现作业的价值。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愿望,有目的地完成作业。最后,作业的价值具有多样性。作业的价值不仅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欲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道德品质等。
2.有效果
有价值的作业才可能有效果。有价值的作业本身具有某种属性,才可能实现其效果。通常情况下,作业的效果表现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其一,作业效果强调作业产生的短期效果。从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效作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逐渐提高,并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改变。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完成作业,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应用技能。例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对技能的掌握由不熟练到熟练等都是作业短期效果的表现。从方法和过程方面,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体验到概念或原理的应用过程和方法,领会到蕴含其中的思维方式。而且,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可以用成绩来量化,考试成绩提高也是作业产生短期效果的表现。其二,作业效果关注作业产生的长期效果。作业效果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当下,而且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技能以及方法,取得显著成绩固然重要,但还有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效果,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习惯、态度、经历、能力等因素,这些因素将成为影响学生长期发展的内在基础。
总之,作业效果表现为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的统一,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情感和兴趣来取得学习效果。那种以牺牲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和兴趣为代价而取得好成绩的作业效果,最终会得不偿失,难以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3.有效率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效率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借用管理学的“效率”概念,作业效率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作业的各种投入与完成作业所得结果的比率关系。但学生不同于产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又不能完全按照管理学的概念来套用作业效率。
作业效果和作业投入(时间、精力)是影响作业效率的关键因素,提高作业效果和减少投入(时间、精力)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在作业有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投入是提高作业效率的关键。于是,如何管理作业时间就成为提高作业效率的关键因素。在时间管理方面,教师教会学生对作业时间规划和使用,把握好作业过程中的每一个时间环节,优化作业过程,如安排好审题过程、分析过程以及书写完成阶段时间的分配,是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

弄清了有效作业的内涵和特征,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基本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作业有效性。影响作业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学生和作业内容是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基本因素。

(一)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对作业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对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业频数的选择、作业时间的分配、作业形式的变化和作业结果的反馈等方面。
作业频数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如语言的学习,学生不进行反复训练就不能熟练地表达,但也不能一味地训练,如果滥用作业的频数训练学生,反而会给学生造成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处理好“反复”与“重复”的关系。“反复”指为了强化知识或技能,一次又一次地训练使之巩固的过程;“重复”则是一种多余的完全没有必要的重做。在训练过程中,反复是必要的,如数学公式的应用,教师设计不同形式作业,让学生反复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公式的目的;重复则要慎用,滥用重复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作业频数的选择上,教师采用“反复”还是“重复”,对学生作业的效果将产生不同的作用。
作业时间的分配。作业时间的分配对知识的保持和遗忘有很大影响。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认为学生获得新知识之后,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对新知识保持和遗忘,而且保持和遗忘同时进行。在知识保持的初期,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既与原有观点相互联系,又有着自己清晰的意义,并与原有知识间具有较好的可分离性;在有意义保持的后期,新知识会自动向同化它的稳定的清晰的概念还原,逐渐丧失对原有知识的可分离性,致使遗忘性同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遗忘的基本规律,合理分配作业时间,如处理好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复习题和新知识的搭配,对学生所学知识变得更稳定、更清晰、更有概括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业形式的变化。根据巴甫洛夫学说:“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分析器参加,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暂时联系的形成;如果仅有一种分析器连续地进行活动,大脑皮层就容易产生内抑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为了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让学生问答、复述、书写等多种形式;在课下,可以组织数学游戏、数学知识竞猜、数学故事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作业形式。所以,教师能否尽可能使作业形式多样化,对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作业效果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作业结果的反馈。学生完成作业后,需要教师及时将作业批改的结果恰当地反馈给学生。从生理机制上看,肯定作业成绩和成果,能使有关神经系统受到阳性强化,而指出作业中缺点和错误则能使神经联系受到阴性强化,运用这两种心理提示,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教学反馈手段,可以加速知识的理解过程,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所以,教师是否及时恰当地反馈作业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作业效果的好坏。

(二)学生因素
学生是作业的主体,作业的价值和效果因学生的能动性不同而不同。学生因素在作业中的体现有很多方面,以下主要从学习动机和学习心向对作业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完成作业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引发、定向与维持学生完成作业的行为。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会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需要,从而引发内驱力,激起内部激动状态,产生焦虑、渴求等心理体验,并产生一定的作业效果。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双向互惠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学习动机可以引发、定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得相关的学习效果,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是作业的主体,其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心向
心向即定势,也就是心理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学习心向表现为以一种固有的方式学习的倾向。学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学习的心向会影响他们完成作业的效果和效率,它对作业效果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表现为:在做作业过程中,学生联想已解决的类似问题时,将作业中的问题与已解决的问题对比,找出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与当前问题建立联系,从而为完成作业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这种情况下的心向可以省去摸索、尝试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心向的消极影响表现为: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遇到已解决的类似问题时,往往不假思索地套用已有的方法或结论来解决问题,结果造成错误。即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由于意识不清或精神活动障碍,对当前问题分析错误,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向,不仅会阻碍作业效率,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作业内容因素
作业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影响作业效果的又一个因素。以下就作业内容的自然情境与人为情境相结合、作业内容的专题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对作业效果的影响作简要论述。
自然情境与人为情境的选择和安排。作业内容可以在学生实际生活中自然选取,也可以从教学内容中针对教学目标人为地选取。因此,作业的情境可以分为自然情境和人为情境。自然情境的作业强调作业内容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强调作业内容的自然性,反对人为地强化训练,赞成学生自发地学习。人为情境的作业强调人为地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强调针对预期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自然情境的作业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真实情境相一致,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但作业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人为情境的作业能够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练习,尤其对重点、难点的部分需要反复训练。例如,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自然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对话,还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对话内容训练学生,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创设拟真作业情境,这样,作业内容才能既有趣又有针对性。所以,作业的自然情境和人为情境的选择与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作业效果。
作业内容的专题性与综合性的选择和安排。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如果要对知识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需要一定的专题训练才能获得。如函数的值域掌握,教师需要以“求值域”为专题设计作业,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解决不同类型函数值域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作业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以保证获取精而深的知识。综合性作业能帮助学生掌握、应用和迁移知识。综合作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学科的综合,如向量与三角的综合、数列与函数的综合;另一种是交叉学科之间的综合,如指数函数与化学半衰期或生物细胞分裂的综合作业,再如向量与物理学中力学问题的综合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逐渐相互交叉并相互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综合型作业可以把与其相关的知识吸纳进来,以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由于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学生只进行专题性作业,学到的知识就是孤立的;但不进行专题性训练,综合也无法实现,所以,专题和综合的处理情况会影响作业的效果。

三、提高作业有效性的策略

基于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引起学习意向、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心向、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运用变式训练以落实作业反馈信息等策略来提高作业有效性。
(一)引起学习意向并激发学习动机
意向即意图,意向与愿望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愿望是一种有意识地明确指向一定目的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需要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它只是以模糊的形式存在于意识之中,那只能是一种意向。可以说,意向是处于萌芽或模糊状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到一定程度,人们便会明确地意识到需要的对象,此时意向便进入高一级水平,变成愿望。学生学习没有意向,就不可能产生学习愿望或学习动机。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存在引起学生意向的问题,作为一种隐性教学活动的作业也不例外。在作业过程中,学习意向被视为学习动力和心理能量,是学习者对作业内容的关注、反应、行动和获取意义的取向,教师应有目的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逻辑起点定在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上。
引起学生学习意向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愿望,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不想学的学生想学,想学的学生持久地学。换言之,教师要引起学生学习意向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才能有不竭的动力来完成作业,作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一般能引起学生学习意向的作业,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作业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与学生学情匹配,作业的内容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作业的形式要以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和口头作业等多样性地呈现,作业的难度要由易到难有梯度,作业的布置要有必做和选做的灵活性。
(二)引导体验学习内容并培养学习心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完成了学习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理解和怎么运用知识的问题。而学生学到知识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是教师的间接经验,如果要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就需要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过程和方法。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亲自体验,才能掌握知识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是直接的、短暂的,如果不及时反思进行抽象概括,这种体验就会稍纵即逝。“抽象概括是体验深入内心并依赖概念或符号描述的认知过程,也称为领悟。”所以,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学习体验中发现学习的方法,进而总结学习的规律。只要发现了学习规律,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产生学习心向。例如,学生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方法之后,当再遇到数形结合的问题,也就有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心向。因此,须首先培养学生形成运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心向,使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正迁移;其次,培养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思维策略直接控制学生如何去运用知识技巧;再次,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分清知识应用的条件,概括知识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培养学生体验学习内容形成心向的同时,学生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惯性。
(三)关注完成作业过程并准确反馈学习信息
教师除了关注作业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教师只有清楚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才能准确地将作业中的信息反馈给学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学习结果。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投入时间和精力程度不同,往往会出现同样的作业结果却有不同过程的情况。同一作业内容,有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而易举地完成,有些学生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也有些同学根本不能完成。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正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弄清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并将问题准确地反馈给学生。教师关注学生做作业过程的方法有: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作业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教师全面、正确、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判断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在学生讲述作业思路过程中,教师推断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如“凹凸”的书写,教师全面地观察学生书写的过程,便知道学生有没有掌握其写法;再如小学生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把1∶50认成1点半,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结果就可以判断学生把十进制当作时间换算法则才产生上述错误。可见,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才能将作业中的问题准确地反馈给学生。
(四)运用变式训练以落实反馈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而且,同一类型的错误反复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作业中反馈信息的及时落实,对提高作业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采用变式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落实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分清来龙去脉,就具体问题进行变式训练。如果是识记性的问题,可利用“多变化练习”。“多变化练习”就是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发现差异,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学习汉字时,可以布置形近字、同音字、同义词和反义词等多种变化的作业,既避免旧知识的干扰,又有利于新知识的识记。如果是理解性的问题,就对学生作业中具体问题的特征进行变式,这种问题不是简单地更正结果学生就能够掌握的,而是要针对具体特征进行变式练习,如一题多变。如果是因为方法没有掌握,就利用方法变式,如一题多解和一法多用。一题多解主要训练学生在已有知识和能力范围内,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一法多用主要是指把同一方法用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如数学中的判别式法,可用于解决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方程的根、二次不等式的解等问题。所以,教师要清楚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变式训练以帮助学生落实作业的反馈信息。
总之,有效作业是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的作业。有效作业与教师、学生和作业内容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重视对有效作业内涵、特征的深入研究,要努力处理好作业设计、布置、批改等过程中教师、学生和作业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在学习知识并掌握技能的前提下,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十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许晓莲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陈佑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送 | 黄澍榕 魏凯彤
审核 | 唐永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