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金文书法的学习与借鉴,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先秦金文书法的学习与借鉴(节选)

金文书法的学习与借鉴

学习先秦金文书法,两三千年的漫长时间与文化隔膜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要想突破这种障碍,不仅需要恒心,还得讲求方法。据笔者观察,今人学习金文书法,起手多自近现代乃至于当代名家为始,或借助吴昌硕石鼓之法,或借助小篆之法,或借助装饰之法,或借助时尚中的夸张变形及改作之法。有些取法清贤,如杨沂孙等,而后略作其他选择,大体不涉古法。前些年大展多见的出于西周金文的作品,唯《散氏盘》一枝独秀,作者互相陶染,面目皆自相似,几乎没有直接临习《散氏盘》原拓者。此外,有些人热衷于中山王三器题铭的装饰性书体,其画字之弊较铁线篆尤甚,且学习多据摹本字书,极尽纤巧之能事,格调卑下,不值得提倡。在笔者看来,篆法渊源在于先秦,精华萃于两周,即便学习小篆,也应该摆脱清代以来积习,到古法中取经。具体地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识字解字

古文字书法均须自识字始。识字不仅限于认识,还要能做到正确解读其构形方式和构形要素,也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象形字都是独体之“文”,不能再分解,数量也不是很多。会意字需要搞清楚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的位置关系,明确它们是怎样借助原义来合成新字的,也就是《说文解字·叙》讲的“比类合谊,以见指撝”的用意。形声字情况比较复杂,单纯的一形一声好懂,即使是不断累积的繁复字形,也都可以逐一分解还原。比较困难的是声兼义现象,例如学者常提到的会意兼形声、《说文解字》中的“省形”和“省声”、多形多声等,但数量不多。有些加偏旁的分化字,其新增偏旁在构形中无实际意义,可以视为“假性偏旁”;有些异体分化字,要能为其溯源,以免误解;有些独体象形字、合形会意字后来发生讹形,变为分离的类似形声的左右结构,在找不到明确的形符声符的情况下,要学会上溯复原。形声字的形、声符于位置,上下左右内外的结构方式都有,需要仔细把握。形声字还有一种义近形符互用的现象,这种异体字在先秦金文中颇为普遍,值得关注。

古文字字形一直处于流动变化之中。除上述构形方式、形声化发展、分化和讹形等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学会用美化、类化、书体演进的眼光来考查字形,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若干典型排成完整的发展序列,以此推及其他。例如,对于初始的字形而言,代表什么含义都比较清楚,书写传承并无障碍。后来,人们开始在一些简单的字形上增加饰笔羡画,初衷或许只是为了美观而变个花样,对构形并无实际意义。及至日久,它们便凝固下来,成为字形的一部分。有些还会持续累增改作,把来源本不相同的字形都改成相同样式,这就是类化。在先秦书体演进过程中,美化和类化现象相当普遍,以此成为不断诱导字形美的认知、增强书写愉悦感的有效手段。此外,以作器题铭均为王侯贵族所用,故而其美与风气的推衍变迁都与礼乐文化、贵族文化息息相关。例外的是,战国时代普遍实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遂使文字下移,铜器题铭草率简陋的刻款风气也随之蔓延开来。以其杂乱无章,学书者尚未涉猎其中。不过,有一个现象可以支持我们的观点,例如中山王所用之鼎和方圆二壶,皆用装饰性书体书刻,其繁缛精妙,可谓北方虫书之最;其《兆域图》字形端庄严整,可视为大篆嫡传;其壶圈足工匠纪年题识,逸逸草草,毫无楷式可言。三种书体及其不同风格,分别施于不同器物、不同位置,所代表的不同涵义已不言自明。《说文解字·叙》述秦书八体、新莽六体均言及不同功用,于此可以窥其渊源。

2

称解笔意

今人学大篆,多见不明笔顺、不善笔势的作品,好一点的有形无神,差一点的形神俱失。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据清人小篆或吴昌硕石鼓文上推先秦金文,正如依照楷书经验学隶书,了无古意,正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状态。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就得从古人讲的学书须先“识势”开始,从把握笔势到熟悉之后的“称解笔意”,才能谈到创作,写自己所理解的古体书法。

笔顺、笔势大小篆有所不同,但秦汉尚有古法孑遗,自宋清风气变化至今,某些偏旁样式已非古制,其叠转太过处甚至不能一笔完成,笔势既异,美感遂别。笔势,包括笔画方向、笔力、笔速和笔法,笔画样式是其完成状态,可以根据经验逆向复完笔势的运用和变化过程。笔势的运动感古人以“生气”“气势”“气骨”等名之,气息通畅即运动状态良好;气势流贯即有传蔡邕《九势》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生动之美;气骨或换言骨气,兼及线条质感。大篆的笔势以图案化仿形为基调,而仿形要正确,并满足图案化结体,则笔速须以平稳为优,笔力则变化不著,由此形成刘熙载《书概》“篆取力弇气长”的书写原则。改变笔速即随之改变了运动轨迹,即形成秦系手写体早期隶书。由此可见,“识势”是学习金文书法的第一要务,须多著力。

不过,笔势已经是金文字形的客观存在,通过分析、摹写即可获得,比较困难的是如何做到“称解笔意”。笔意是支配笔势运用的艺术意志,能帮助学书者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写,能实现什么样的美感风格,以及字外的象征涵义。笔意最复杂、最灵活、最微妙,它难以言诠,却是真实的存在,是作品成败的灵魂,代表了主观的、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品格境界。如果讨论一件佳作的成因,现象和经验所及,只能作为起点,根源则在于笔意,在于作者和他所处的时代所能提供的文化背景。应该说,“称解笔意”是最难的,也是值得探究的课题。《孟子》有“推扩此心”“以意逆志”之见,可以作为我们“称解笔意”的方法论和动力。

3

复本:与古为徒

对古人而言,针砭时弊、希冀脱俗的良方都是回归古法。回归古法,是对古法的再认识,也是再次选择、提升的必要过程。通过比较鉴别,认清时俗何以会酿成积弊,是匡谬正俗的不二法门。今天的大篆书法,唯笔墨情趣或有可观,其余皆不足为训,且在视觉形式之外,更是空洞无物,可谓浇漓之末了。此绝非危言耸听,识者自知。

根据笔者学习金文书法的经验,要想不走弯路,不堕时俗,就得老老实实地从头学起。其步骤是识字、记字、摹字、解字;过了字形关再进入通篇的读帖、临帖,以熟悉古法布局和变化;入一帖再换一帖,以形神兼备为宗旨;积功日久,即可以尝试按照心意自求变化,或重在用笔,或重在字形篇章,循序渐进,“我”意逐步凸显;最后是创作,是《书概》讲的从“我入于古”到“古化为我”的总结过程、运用过程。其中临帖要勤,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持之以恒;用笔或端庄,或遒媚,或放逸,或朴拙;肥须厚,瘦能劲;圆畅有节,迟留有意;润则华滋,燥乃枯劲;老欲练达,壮尚雄媚;始于雅正,继以险劲,既能和平,复归质朴。诸如此类,均须量体裁衣,妙在自得,用心为上,用力为下,久之效果自见。

昔人有诗云:“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在某些人心目中,古体也是表达时尚和自我的一种素材,不必认真学古。或认为学时尚容易,学古人困难;夷以近,险以远,夷险之际,由功利作为抉择的标准。这种情况是造成古体书法种种俗弊的根源,必须矫正,务于复本,方可期于真正的兴盛。


子孙永宝——两家写金文作品专场


1、狼湖 临金文团扇一

材质:花粉笺

尺寸:46X46cm

画芯未托裱,图一为装框效果

1、狼湖 临金文团扇二

材质:花粉笺

尺寸:46X46cm

画芯未托裱,图一为装框效果

3、狼湖 临金文扇面

材质:花粉笺

尺寸:15X45cm

画芯未托裱,图一为装框效果

4、坦斋(周博)临金文尺方

材质:宣纸

尺寸:35X35cm

画芯已托底,图一为装框效果

5、坦斋(周博)临哀成叔鼎

材质:仿古纸

尺寸:24X96cm

画芯已托底,图一为装框效果

6、坦斋(周博)临金文两种

材质:宣纸

尺寸:45X70cm

画芯已托底,图一为装框效果

一起学篆书

篆友喜欢本文可以分享和在下方点个

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