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内心的澄净
题记:在电脑上写文。本来一篇文章已经完稿,我想统计一下数字,一不小心全删了。我决定保持内心的清静,把这篇文章写完。
现在,我们看小孩子,总觉得他们太小,太稚嫩。
可是,当我们是小孩子时,我们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小,没有认为成年人是对的。我们也很少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将来。
成年人看小孩子,总认为他们笨,一心想着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去成长。成年人还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过是个容器,你向他们头脑里装什么,他们就会成为什么;你把他带到哪里,他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可是,当我们是孩子时,我们很少真正把成人的话放在心上。总感觉他们的话离我们太远,他们不懂得孩子,我们总是有着自己的目标,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总是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
读蒙台梭利的书,我才明白:孩子不是成年人的预备,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有自己的世界。不是成年人带领孩子们成长,而是成年人终身都要向孩子学习。
可是,虽然懂得一些教育理论,当自己站在讲台上,或者面对自己的儿女时,我仍然放不下自己的架子。感觉自己高高在上,完全可以领导他们。看着那群稚嫩的孩子,总想,他们会懂得啥,你不教他,他能好好成长吗?在大人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永远是不对等的。总是大人拉着孩子在跑,而从来没有顾及孩子想到哪里去?于是,我们常常听到大人在教导着孩子,而很少成年人蹲下身子,耐心听完孩子讲出的一句话。
从成人与孩子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人类的狂妄与自私。总认为自己对,一心想着自己的利益,这都是人类惯于犯下的臭毛病。
孩子是成年人的一面镜子,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我们可以修正自己的做法,以至于自己不会偏离“人性”太远。有些人,长着长着就变得难看了,张牙舞爪的,像个野兽。有些人,只注意细枝末节,不注重筋骨,就容易得软骨病,扭捏得难看。也有些人,专著于某一方面,没有烟火气和人情味,长得像个机器人。这些人,都应该多和孩子相处,多向孩子学习,保持点“人味”。
我想起了散文家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的一句话,说人到中年,就不能再向前走了,要向回看,如些人生才算圆满。
我们成年人,长得久了,也要向回看看,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仔细品味一下,才会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在人长大的过程中,往往一心向外走,想看清楚山外是什么,可是走着走着,发现除了脚下的路,山的外面还是山。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走多远,而在于你看到了什么。
其实,中国古代的人都很注重向孩子学习。在《道德经》里就有“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修行的人要摒弃杂念,回归婴儿的状态。还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一个修养高尚的人,要像婴儿一样纯洁清净。还有“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句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个人历经沧桑,看惯风雨,就会再回归于简单,像婴儿那样通透清澈。
大道至简。当一个人走得了路,看多了人,听多了话,会突然发现所有的复杂的东西又回归到了元点。传统儒家教导我们做人就是“勿自欺,不欺人”,当一个不欺骗自己,也真诚地对待他人时,是不是就内外统一,简单透明了?也许世界并不复杂,只是你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