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才可能求得真实

摘录几段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关于教育细节论述:
校长要领导好一个学校集体,就必须深刻理解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细节,并理解它的深远的根源。
只有日益深入地钻研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微妙细节,只有不断地开辟塑造人的灵魂这门艺术的新境界,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成为教师的教师,才能为别人所信赖和尊重。
校长只有从无穷无尽的现象中看出问题的相互联系,才会对学校实行真正的领导。
决定我们成绩的东西不应当是偶然的成功和侥幸所得,而应当是兢兢业业的探索,是对所做的事情与所得的结果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研究。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育专家和好的教育者,不仅对你所任课的那个班的孩子是那样,而且对社会、人民、家长所托付给你的那所学校的所有学生也都是这样。
(校长)领导学校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唤起教师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传大,正是因为他一直坚守在教育一线,他正是在许多鲜活的案例中得出了很多有益的思想,至今仍在引领着我们。
摘录以这几段话,其目的是让我认识到,教育管理要到课堂中去,要到学生中去,要研究学生,只有扎根泥土,才会求得真实。从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我受到以下几点启示:
1.校长要研究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做教育的,应该始终把学生看作研究的第一目标。另外,学生是鲜活的人,每个人有其共性特征,也有着千差万别的个性。就像文学评论中所讲的“这一个”。作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心理学,也要在一线教育教学中,研究面前具体的学生,把每个学生看作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单单是校长,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都要学会研究学生,都要学会与学生相处,只有好的师生关系,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面对学生,也才有资格讲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就如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其改善的主动权在于领导。我们在教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之时,首先得让自己学会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让粗放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化成陪伴者、引导者的关系,如此,才有可能“亲其师,信其道”。
2.校长要深入课堂,要学会听课、评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极端的话,即校长一天不听上两节课,那日子简直是白过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会出现许许多多鲜活的教育案例。听课、评课,就是最好的教学研究。关于如何听课、评课,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很多可具操作的方法,在此不再重述。校长听课,不是管理的手段,而是对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法门。课堂就是教育教学的现场,它很能考量出一个人的素养。但无论你准备有多充足,现场也总会出现一些难以遇料的事情。到现场中,才会得到鲜活的经验。只有走进课堂,才会看到老师的困惑,才会懂得学生学习的艰辛,才会找到学校需要改善的地方,才会发现教师科学研究的方向。听课,不但要听老教师的课,也要听新教师的课,有些课还要对比着听,从反复听课中会发现很我真正的教育规律。
3.校长要研究教材。教师当然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材是教师的第一功课,也是最难的功课。一方面,站在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活。例如,为什么选这段教材进入课堂?要讲的什么程度?这段教材背后的教育意义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教师耐心琢磨。另一方面,作为学科教师,要有高于教材的素养,只有高于教材,才会把握教材的来龙去脉,才会更好地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校长的要求更高,他说,校长要通读学生所学的所有学科教材,如此,才会学会站在学生的视角来评判教育教学,才对于学校管理有发言权,才会对教育教学提出合理性的建议。现在,为什么国家提出在小学段培养全科教师?为什么国家提出学科融合?提出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进行思考。
4.校长要学会抽象概括。教育教学中有很多鲜活的事例,这些事例,都需要把它们一一记下来,这就是新教育实验所说的教育随笔。教育随笔的意义就是观察、记录、反思教育教学中的案例,经常写教育随笔,可以帮助教师放大自己的教育过程,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一点点地积攒起来。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校长只是这样做还不够,还要从许多感性的东西中演绎、概括、分析、综合,从具体而琐碎的教育案例中找出共性的东西来,从很多具体的事例中找到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一个人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否则,我们用心教了很多年的书,只会成为教书匠,难以成为教育家,我们的教育思想也难以在更大范围内予以传播、推广。我认为,要想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很好的教育研究方式就是写教育论文和做教育课题研究,特别是课题研究,是一种很规范的、很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活动,通过研究,会让自己的经验升华为教育智慧。
校长对教育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们今天做教师,应该时时记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导,尽可能地把教育看得庄重一些,复杂一些,技术含量高一些,如此,才可能体现教育的专业化含量,才会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