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改写了哺乳动物吃饭的历史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各种中国的美食。
看着这些美食,你或许一次次地咽口水,

而吞咽这个动作需要舌骨的支持。

舌骨——
悬挂在动物头骨和喉结之间的纤细骨头。
它不仅“守卫”着食道和喉部的“大门”,
而且能够为舌头和颈部肌肉提供附着
决定着动物的咀嚼、吞咽及发声等功能。
哺乳动物的舌骨呈马鞍形
上面附着的肌肉能够让舌头灵活运动,
完成诸如吞咽经咀嚼过的食物,
吮吸乳汁等复杂的喉部活动,
甚至我们人类用以交流的语言也全靠这一特殊结构得以产生。
哺乳动物的舌骨起源于何时?
出现在哪类动物身上?
一直是困扰着古生物学家们的问题。
一块发现距今1.64亿年前的化石使得科学家们接近了答案。
2019年,
沈阳师范大学的周长付教授带领的国际团队,
发现了一块带有舌骨的哺乳类动物化石。

(微小柱齿兽化石及线描图)

它的舌骨只有2毫米长,用肉眼勉强能够看到,
但这一发现将现代舌骨的产生历史推进了4000万年。
最终这种动物被命名为微小柱齿兽
这种迷你的哺乳动物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呢?
通过化石标本的研究,
科学家们给我们描绘了它的模样。
和那些身材巨大的恐龙不同,
微小柱齿兽更像是身材娇小,
动作矫健的“小老鼠”。
它长约14.7厘米
体重只有5-9克
但从分类来看,
它和鼠类完全不同,
而与鼩鼱类似,
是我国发现的体型最小的柱齿兽类哺乳形动物。

(微小柱齿兽复原图)

微小柱齿兽并非是纯正的荤食主义或素食主义者,
而是具有杂食的食性,
既可以植物种子作为主食,
也可以吃昆虫打牙祭。
也许正是与坚硬的昆虫外壳和植物的种子的“对抗中”,
使得它演化出多样的牙齿马鞍形的舌骨

如果有幸穿越时光走进位于内蒙古宁城的侏罗纪公园,

除了各种昆虫,带毛恐龙以及翱翔天空的翼龙外,
在一棵棵参天大树的树枝间,
你还会看到一只只像小老鼠一样的微小柱齿兽。
它们就像是一个个袖珍人,
(微小柱齿兽)
在恐龙的阴影下“唯唯诺诺”地生活。
但是它们在长期的进化中发育了舌骨,
改写了哺乳动物吃饭的历史,
最终为哺乳动物成长为统治世界的巨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来源:周长付
本文首发于《地球》2020年第10期,有删节修订
责编|尹   超
审核|刘   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