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芳:窗户内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一九六八年春,在“文革”正动乱的时期,我从彭店完小六年级毕业后,有一潢川城市夫妻,都是教师,带着全家子女下放到我们的生产队,任我们村小学教师。当年,他家有劳动能力的人,在平时假期日,也参加我们小队的集体生产劳动。
他大女儿是我的初中同学,提倡我和她一起到仁和中学上初中。那时彭店完小只有六、七,八年级,没有中学。于是,我就带着父亲写给仁和中学校长的一封信,由二哥挑着行李,送我到仁和中学。在仁和完中读二年,于1971年元月初中毕业。读书期间,母亲每周给5角钱交6斤大米的伙食费和2分买熟白菜的钱,还准备了一大玻璃瓶炒熟了的盐白菜。说来也好笑,就那盐白菜,也经常被同寝室的女生们偷吃呢。
上学期间,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学生用书包到附近的沙滩,为建仁和新公社背沙,或在野外挖拾砖石,为建政府新房使用。同时,我们还参加贫下中农的忆苦思甜活动和批判“黑五类”大会、以及参加欢送征兵仪式。除此,有时到了夜晚,住校生都会被钟声敲醒,突击搞野营训练。集合时,有的穿反鞋子,有的扣子错位,有的穿错了同学的衣服。大家黑夜乱撞的跟着跑和呼叫,有的绊倒爬起来再跑,回到学校天还不亮。到了操场,由老师训话和总结.
上学时,母亲还给我带着针线活的任务。每天下了夜自习,我就坐在床上为兄弟们做鞋子。一天夜晚,一位造反派头子的政治老师巡夜,在窗户外面见我做针线活,就狠狠训斥了我,然后又报告了我爸。后来我爸又训斥了我妈,从此妈妈再也不让我干那活了。
我们几位女同学,每天中午放学后,总爱站在窗户前看对面住的一位女老师吃饭。这位老师姓桂,是六年级班主任,个头不大,微胖的身材,一头短卷黑发,看上去很顺眼。她的丈夫是教我们全校政治课的,姓郝名立才,个子高大魁梧,声音宏亮。他们有一个儿子。每到中午,她一家三口吃饭时,总是把小方桌放在住室门口,正对着我们女寝室的后窗户,所以我们站在窗户前看的很清楚。
他们吃的饭菜并不丰盛,每天也只有一小白瓷盆番茄鸡蛋汤而已。按现在的生活标准,已经再简单不过了,但在当时也算不错了。其中有位高中女生看了她们好几次吃中午饭,既神密又惊讶的轻声喊道:哎哎,都快来看哪,桂老师吃的真好,每天都喝番茄鸡蛋汤唉!
我并不在乎她们那种生活水平,我只是挺欣赏那女老师用小勺一口一口往嘴里送的那种斯文的喝汤动作,很雅气,吸引人。那时的番茄仅八分钱一斤,但对一个穷学生来说想吃一次也非常难有的。记得有一个星期天,天很热,我在回家之前买了一斤番茄,共八个。那时的番茄纯天然的,既鲜红又密甜还不酸。我每走一段路就吃一个,吃完了,也走完十八里路程,到家了,真是既解暑、解渴又解饿。从此,我留下了那番茄籽,妈妈用那番茄籽自繁番茄好多年,既能生吃又能熟做,很受用。
每当想起我们那代人上学读书的点点滴滴,总是难以忘怀。尤其是那个窗内外之事。
作者简介
郑庆芳,笔名郑铁农,女,河南省潢川县仁和镇人,出生于1955年农历3月,共产党员,退休干部,曾做过乡村教育和基层妇、青、群、团工作,后在金融工作岗位从事三十年,先后任出纳、会计、稽核、监测员、会计助理师,坐班主任、副主任职务。退休前后,创业从事种养殖业,成立了公司和种养殖合作社。2008年以来,出席过省、市、县、乡的多种先进者的学习培训,受过多种模范带头人荣誉称号。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