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瓷器的奇趣发展史
元代的龙泉窑由于皇 室没有海禁,海外贸易极其发达。著 名的航海旅行家汪大渊写的《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元代的对外交通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点,可谓贯通中西,交流内外,均如一国。所以,元代龙泉其实精品非常多,大量的龙泉窑出口到世界各地,釉色好的与宋瓷相类。但元龙泉最 大的问题是数量太多,再者,缺乏南宋时精益求精的胎质和炼釉,商品化模式生产使得性价比要求提升到极 致。太精美的反而不好销售,因为成本太高。所以元龙泉的价值也就因为这几个原因偏低了。
龙泉窑的开创年代问题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谜团之一。目前通常的说法是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说始于五代或者宋代的。在古文献中,关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的记载极少,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 1133)庄绰的《鸡肋编》 “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庄绰曾在包括浙江在内的南北各地郡县做官,交游甚广,见闻颇丰。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处州龙泉县是五代吴越钱氏所贡青瓷的产地。“宣和中”,龙泉窑已成为朝廷青睐的宫廷用瓷生产窑场。正因为朝廷向其订烧青瓷,使得“龙泉青瓷益加工巧”。过去,许多学者在引用此条文献时并不认可“五代秘色瓷出龙泉”的观点。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龙泉县志·大事记》中又提到“五代贞明五年( 919)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规模”,这说明在有限的古文献中,至少有两处提到了五代以前,龙泉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的事实。
龙泉窑是中国宋代的名窑,可到了元朝,一向素雅的龙泉窑瓷器却开始崇尚点彩,这是为什么呢?元朝的龙泉窑瓷器之所以经常出现点彩,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因为当时审美观念已经有所变化。龙泉窑兴起的宋朝,讲求顺应自然,提倡淡薄。当时最受推崇的汝窑,釉色天青,胎体轻薄,淡雅含蓄。而努力模仿汝窑的龙泉窑,在宋朝也是风格清淡优雅,晶莹剔透。但到了元朝,来自草原的统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风尚。蒙古统治者所带来的草原文化与审美意识,在元朝开始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相比于宋朝的淡雅,元朝更崇尚瓷器上的装饰,因此这一时期的龙泉青瓷有更多的纹饰,而且纹饰的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装饰手法也十分多样,点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1279年攻灭南宋。元朝政 府十分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对外采取了开放政策,极力发展经济贸易,而瓷器是最 大宗的外贸产品。因此龙泉窑并未因为王朝更替而衰落,反而持续发展,日益壮大,成为了当时规模最 大的窑业中 心。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奔放。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经历了兴衰沉浮,但以玉比德,以玉喻色的龙泉窑青瓷依然带给我们无限遐想,历经近千年的沧桑后,仍给人以净化心境、沁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叹之余更加当年敬佩龙泉窑的鬼斧神工。
龙泉青瓷,一般指浙江省龙泉市大窑、金村为中 心的窑场在宋、元、明时期烧造的青釉瓷器,也包括龙泉周边各县其他窑厂在同时期烧造的风格相同的青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