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基本模型——中点模型

以微课堂

初中精品微课, 数学奥林匹克国家一级教练执教。

线段中点是几何部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后面学习的中线,中位线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何证明题中也屡次出现.那么,如果在题中遇到中点你会想到什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还是中位线定理?今天我们重点探究“倍长中线”法以及平行线间夹中点时延长中线交平行的应用



建立模型

模型一

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

当题中出现中线时,我们经常根据需要将AD延长,使延长部分和中线相等,这种方法叫做“倍长中线”.如下图:

此时,易证△ACD≌EDB,进而得到AC=BE且AC//BE.

模型二

如图,AB//CD,点E是BC的中点.可延长DE交AB于点F.

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平行线间夹中点.处理这种情况的一般方法是:延长过中点的线段和平行线相交.即“延长中线交平行”

此时,易证△BEF≌△CED

模型三

如图,在△ABC中,点D是AB边的中点.可作另一边AC的中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如下图所示:

由中位线的性质可得,DE//BC且DE=1/2BC.



模型运用

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2AB,点E是BC边的中点.连接AE,DE.求∠AED的度数.

分析:本题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双平等腰”模型等(前文已对这种做法做过讲解,不再赘述.链接:课本例题引出的基本图形——双平等腰模型),这里主要讲一下平行线间夹中点的做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AB//CD,又点E是BC中点,构成了平行线间夹中点.当题中出现这些条件时,只需将AE延长和DC的延长线相交,就一定会得到全等三角形,进而得到我们需要的结果.

证明:如图,延长AE交DC的延长线于点F.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即AB//DF

∴∠BAE=∠CFE,∠B=∠FCE

又∵点E是BC中点 ∴BE=CE

∴△ABE≌△FCE

∴CF=AB=CD,AE=FE

∴DF=2CD, 又∵AD=2CD

∴AD=DF,又因为点E是AF的中点

∴DE⊥AF

即∠AED=90°.

反思:对于本题,还可以延长AE至点F使EF=AE,连接CF.通过证明△ABE≌△FCE得到AB//CF,利用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得到D、C、F三点共线.再证明△DAF是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到结论.对于第二种方法,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


例2、在△ABC中,AB=AC,点F是BC延长线上一点,以CF为边,作菱形CDEF,使菱形CDEF与点A在BC的同侧,连接BE,点G是BE的中点,连接AG、DG.

(1)如图①,当∠BAC=∠DCF=90°时,直接写出AG与DG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2)如图②,当∠BAC=∠DCF=60°时,试探究AG与DG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3)当∠BAC=∠DCF=α时,直接写出AG与DG的数量关系.

分析:由题可知,DE//BF,且点G是BE的中点,满足平行线间夹中点,所以可将DG延长与BF相交.

证明:(1)AG=DG,且AG⊥DG.

如图,延长DG交BF于点H,连接AH,AD.

∵四边形CDEF是正方形,∴DE//CF

即DE//BC

∴∠GBH=∠GED,∠GHB=∠GDF

又∵点G是BF的中点 ∴GB=GF

∴△GBH≌△GDF(AAS)

∴GD=GH,BH=DF

∵DE=DC,∴BH=CD

因为△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C,∠ACD=180°-45°-90°=45°=∠ABC

∴△ABH≌△ACD

∴AH=AD,∠BAH=∠CAD

∴∠DAH=∠CAD+∠CAH=∠BAH+∠CAH=∠BAC=90°

∴△DA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点G是DH的中点

∴AG=DG且AG⊥DG.

反思:若将正方形绕点C旋转任意角度,在旋转的过程中,上述结论还成立吗?试试看

动画链接:http://www.netpad.net.cn/svg.html#posts/16428(选择复制并打开,可操作演示动画效果)

(2)AG⊥DG,AG=√3DG

如图,延长DG交BF于点H,连接AH,AD.

∵四边形CDEF是菱形,∴DE//CF

即DE//BC

∴∠GBH=∠GED,∠GHB=∠GDF

又∵点G是BF的中点 ∴GB=GF

∴△GBH≌△GDF(AAS)

∴GD=GH,BH=DF

∵DE=DC,∴BH=CD

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ACD=180°-60°-60°=60°=∠ABC

∴△ABH≌△ACD

∴AH=AD,∠BAH=∠CAD

∴∠DAH=∠CAD+∠CAH=∠BAH+∠CAH=∠BAC=60°

∴△DAH是等边三角形,又∵点G是DH的中点

∴AG⊥DG.∠DAG=1/2∠DAH=30°

∴AG=√3DG

动画链接:http://www.netpad.net.cn/svg.html#posts/16429(选择复制并打开,可操作演示动画效果)

(3)AG⊥DG,DG=AG×tan(α/2)

证明:延长DG与BC交于H,连接AH、AD,

∵四边形CDEF是菱形,

∴DE=DC,DE∥CF,

∴∠GBH=∠GED,∠GHB=∠GDE,

∵G是BE的中点,

∴BG=EG,

∴△BGH≌△EGD(AAS),

∴BH=ED,HG=DG,

∴BH=DC,

∵AB=AC,∠BAC=∠DCF=α,

∴∠ABC=90°﹣α/2,∠ACD=90°﹣α/2,

∴∠ABC=∠ACD,

∴△ABH≌△ACD(SAS),

∴∠BAH=∠CAD,AH=AD,

∴∠BAC=∠HAD=α;

∴AG⊥HD,∠HAG=∠DAG=α/2,

∴tan∠DAG=tan(α/2),

∴DG=AGtan(α/2).

动画链接:http://www.netpad.net.cn/svg.html#posts/16430(选择复制并打开,可操作演示动画效果)

反思:在本题的证明中,我们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平行线间夹中点这一条件,将DG进行延长和BC相交,通过全等使问题得证.对于本题我们也可以采用倍长中线法进行证明.下面用倍长中线法对第一种情况加以证明.

证明:如图,延长AG至点H,使GH=AG.连接EH,AD,DH.

在△ABG和△HEG中

BG=EG,∠AGB=∠HGE,AG=HG

∴△ABG≌△HEG

∴AB=HE,∠ABG=∠HEG

∵AB=AC∴AC=HE

∵DE//BC∴∠DEG=∠EBC

∴∠HED=∠HEB+∠DEG=∠ABG+∠EBC=∠ABC=45°

又∠ACD=180°-45°-90°=45°

∴∠ACD=∠HED

在△ACD和△HED中

AC=HE,∠ACD=∠HED,DC=DE

∴△ACD≌△HED

DA=DH,∠ADC=∠HDE

∴∠ADC-∠HDC=∠HDE-∠HDC

即∠ADH=∠CDE=90°

所以△AD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因为点G是AH的中点

所以DG=AG,DG⊥AG.

上面我们用倍长中线证明了第一种情况,请你对第二三问加以证明.

反思:在本题的证明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许多同学看到HE经过点C,就说∠HED=45°.而这一结论是需要证明的.



小试身手

如图1,在正方形ABCD的边AB上任取一点E,作EF⊥AB交BD于点F,取FD的中点G,连接EG、CG.易证:EG=CG且EG⊥CG.

(1)将△BEF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如图2所示,则线段EG和CG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2)将△BEF绕点B逆时针旋转180°,如图3所示,则线段EG和CG又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将△BEF绕点B旋转一个任意角度α,如图4所示,则线段EG和CG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

前两问较简单,请同学们自行完成,这里只给出第三问的几种解法,仅供大家参考.

解法一:如图,延长EG至点H,使GH=EG.连接DH,CE,CH.

因为点G是DF的中点,所以GF=GD.根据SAS易证△GEF≌△GHD

EF=HD且∠GEF=∠GHD,所以EF//DH.

分别延长HD与EB交于点K,HD的延长线交BC于点M.如下图:

因为EB⊥EF,而EF//DH,所以EK⊥HK,即∠BKM=∠MCD=90°.

又∠BMK=∠CMD.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可得∠KBM=∠MDC.

所以∠EBC=∠HDC.又EB=HD,BC=DC

所以△EBC≌△HDC.所以CE=CB且∠ECB=∠HCD.

所以∠ECB=90°,即△B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因为点G是斜边EB的中点,

所以CG⊥GE且CG=GE.

网址链接:http://www.netpad.net.cn/svg.html#posts/16284(选中并打开网址看动态图)

解法二:如图,延长CG至点N,是GN=CG.连接FN,EN,EC.

以下过程可参照解法一自行完成



解法三:延长FE至点P使得EP=EF,连接BP;延长DC至点Q,使得CQ=CD,连接BQ.连接FQ,DP。FQ分别与DP,DB交于点N,M.如下图:

易知,△PBE和△DBQ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根据SAS可证△PBD≌△FBQ.所以PD=FQ,∠PDB=∠FQB

又因为∠NMD=∠BMQ,所以∠DMN=∠MBQ=90°.

即PD⊥QF.

又因为点G和点C分别是DF和DQ的中点,即GC是△DFQ的中位线

所以GC=1/2FQ且GC//FQ.

同理EG=1/2DP且EG//DP

因为FQ=DP且FQ⊥DP

所以GC=EG且GC⊥EG.

动画链接:http://www.netpad.net.cn/singleFile.html#posts/16379(选中并复制打开,可操作演示动画效果)

例4、如图,∠MON大小确定,点A、B、C分别在∠MON的边上,A,B是动点,点C是定点,且OA=BC.取OC的中点D,AB的中点E.求证:在AB运动的过程中,∠EDB的大小不变.

解法一:如图,连接AC,作AC的中点F,连接DF,EF.

DF是△AOC的中位线,所以DF//OA且DF=1/2OA

EF是△ABC的中位线,所以EF//BC且EF=1/2BC

因为OA=BC,所以DF=EF.

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FDE=∠FED

由EF//BC得,∠FED=∠EDB,所以∠FDE=∠EDB

即∠EDB=1/2∠FDB

由FD//OA得,∠MON=∠FDB

所以∠EDB=1/2∠MON.

即∠EDB的大小不变.

解法二分析:根据题中的中点,可通过倍长中线.进而构造中位线.

解法二:如图,连接AD并延长AD至点G,使DG=AD,连接CG,BG.

因为点D是OC中点,根据SAS易证△AOD≌△GCD.

所以∠AOD=∠GCD且OA=CG.

因为OA=BC,所以CG=CB.

所以∠CBG=∠CGB=1/2∠GCD.

又因为点E是AB的中点,所以DE是△ABG的中位线

所以DE//BG,所以∠EDB=∠CBG=1/2∠GCD

又因为∠AOD=∠GCD

所以∠EDB=1/2∠AOD=1/2∠MON.

解法三:如图,连接CE并延长CE至点H,使得EH=CE.

具体做法请同学们自行完成.

动画链接:http://www.netpad.net.cn/svg.html#posts/16288(选中复制并打开操作演示动画效果)

反思:本专题我们主要探究了当题中出现中点的时候,通过倍长中线或构造中位线,将分散的条件集中起来,使问题得以解决.当然在运用的过程中,还需大家认真体会,不断总结.

以微课堂

奥数国家级教练与四名特级教师联手打造,初中数学精品微课堂。
27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温馨提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