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针疗法(附验案)
一、理论根据
鼻为肺之窍,乃是呼吸门户。五脏之气,均达于鼻。脏腑有表里关系,六腑之气亦问接达于鼻。在内肺为五脏的华盖,在外鼻为五官的华壁。
《灵枢经·五色篇》认为鼻占主要位置,与脏腑有内外联系。两眉中间的印堂属肺;两眼中间叫做“山根”,属心,其旁则属胸膺和乳际;鼻骨上边中间叫做“年寿”,属肝,其两旁属胆;鼻端名“准头”,属脾,两旁鼻翼则属胃。
从经络走行来看,督脉从头顶向下直通过鼻正中线。大肠则经人中互相交叉分别上至鼻旁迎香而终。胃脉起于鼻交颊中,而上行分别入眼中起子承泣,经鼻旁向下循行。加上表里经,就有六个经直接间接和鼻有密切关系。
二、九穴十九点
鼻好象一个人的整体,面朝里,背向外,盘腿坐在面部中央一样。
其穴位的分布则根据背坐的人体各部而划分,但是也有例外的,比如神志点则恰当于人的腰俞附近,腰俞属于督脉之第二号穴位,上通于脑,督脉是诸阳经的总纲,有振奋阳经的作用,也有调整阴经的功能,亦颇合理。
鼻针的穴,称为点,因为有一穴一点、两点、三点的,所以不叫穴而叫做点。每穴几点,不是完全相同,因此称为九穴十九点。计一点的一穴,两点的六穴,三点的两穴。穴的位置及其作用如下。
(一)降压上下两点
上点即印堂穴,下点即素髎穴。能使血压迅速下降,并可解除头昏目胀、两太阳痛、视力模糊、心悸亢进等症,亦能使低血压上升。
(二)颈点
在鼻骨上端的两侧各一点,凡属鼻针穴必须在鼻子的范围以内。对颈项痛、肩背痛以及扭伤所致的斜颈有显著的止痛作用。
(三)肩点
相当于额骨鼻突之中段(泪骨之鼻侧),左右各一点。
对肩胛痛、肘、腕关节间以及上肢软组织酸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四)肘点
相当于上额骨鼻突之下段(鼻翼外上一厘米),左右各一点。治疗作用同肩点。
(五)腰三点
相当于鼻骨下端之中央一点,鼻翼上方左右各一点。对腰痛、腰酸有显著效果。
(六)胃肠三点
相当于鼻尖上1.5厘米处,中央一点,鼻翼内侧上左右各一点。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等,能使疼痛迅速缓解或消失。
(七)阑尾点
相当于鼻翼外侧中段,左右各一点。对急、慢性阑尾炎有消炎止痛作用。
(八)膝点
相当于鼻翼下左右各一点。对臀部及下肢关节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九)神志点
相当于鼻尖上O.5厘米处之中央。适用于头痛,以及神经衰弱所引起的健忘、失眠、食欲不振、疲倦等。
作用:止痛、镇静、消炎、解痉。
适应症:高血压、颈项痛、肩背痛、上肢关节及软组织痛、腰痛腰酸、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慢性阑尾炎、臀及下肢关节痛、神经衰弱症。
三、针法
确定穴位,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穴处附近平均用力点压,出现小坑处是穴。或用经络测定仪找穴。
找准穴位,用32号5分针。降压上、下两点,均用45度角斜刺,针尖向上。其余十七点一概直刺,不可穿透鼻软骨,必须扎在鼻子上。
四、注意事项
(1)鼻针刺激强,预先做好思想工作。
(2)一概采取卧位,以防晕针。
(3)刺入后有强烈的酸麻痛复合感觉,尤其是在行针时间,病人难以忍受,流泪,打喷嚏,则效果更佳。
(4)针后无何感觉的叫做“不得气”,效果不明显。应该将针拔出l/2,改方向探索穴位。
(5)留针时间,由5分钟到一小时,以症状消失为度。留针时间,每隔5分钟,轻轻地用平补平泻手法一次。针的旋转角度,不得超过15度。
(6)也有调整后仍“不得气”的,这是因为经络感觉迟钝,或者是顽固的慢性病。不宜连续反复调整,因刺激力强,病人有痛苦,要适可而止。针刺后,不一定每次都能“得气”。
五、鼻针医案举要
1.扭伤腰痛
韩××男40岁辽宁省物资局工人。
因做装卸工作,有扭伤腰痛史。忽然腰痛难忍,不能活动。韩某来家求治。诊断为扭伤腰痛。因痛处偏正,采用鼻针膝点,留针3分钟,不断使用旋捻手法。起针后腰痛即止,活动如常。我晚间下班,看见韩某在院中抱孩子玩,与平时无异。
2.热痹腿疼
王×男55岁干部。
主诉:10月5日在院中读报1小时,晚问又开会学习2小时,住的宿舍,有些潮湿。于半夜间忽觉右腿酸痛,尚能屈伸,翌晨则剧痛不止。服用活络丹、安乃近均不效。拔火罐亦未好。继则疼痛剧烈,行走不便,遂来我科求治。
诊见:由二人搀进诊室,行步微呻,表情痛苦,形体健壮,面色赤,舌质干而赤,脉来沉数。
辨证:由风湿引起,无热者当出现濡脉。而体壮,面赤,脉数,是必平素有热,又受风湿,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则其热愈炽。所以服活络丹、拔火罐均不见效,此为两种疗法皆不能去热之故。诊断:热痹。
治疗:采取鼻针膝点,重刺之后,感到酸麻,由鼻直达病所。久留频捻,使用泻法。
效果:针后右腿剧痛立刻减轻,自己能缓步行走,不需别人搀扶。连续做鼻针二天,疼痛逐减,可自由行走。因急欲回本单位,要求带药。遂投以朱丹溪上中下通用方汤剂三付,回家煎服。
11月3日来信说:疼痛完全消失,不但走路不痛,而且每天练习长跑1千米。
3.虚证胃痛
杨××女50岁干部。
主诉:患胃痛十余年,时常发作,食后更痛。现正发作期间,经治不效。近几日疼痛难忍,而来求治。
诊见:神疲,面色黄,略呈浮肿,舌有黄苔,六脉沉而无力。腹软喜按。
辨证:面色黄为胃病特征,浮肿,脉无力,中焦失其运化,决渎失灵,发为剧痛。诊断:虚证胃痛。
治疗:先用俞募配穴法,刺中脘、胃俞,得气后行补法,其痛少止,起针仍痛。又补双足三里,其痛不除。乃用鼻针胃肠三点,补法。’
效果:鼻针以后,疼痛乃止。复诊数次,继续使用鼻针,不但疼痛减轻,而且发作次数渐少,接近治愈。因其对鼻针刺激过于酸麻有畏惧之意,乃改用体针,循经取穴,针刺足三里、内庭,数次痊愈。
4.高血压
史×,男24岁沈阳汽车电器厂工人。得气久留,并运用泻法以镇痉,数次即愈。
11月13日复诊,主诉:面肌痉挛已愈,平素“神经”不太好,忽而眩晕,头部发胀。观其面色赤,诊其脉则弦。量血压150/90毫米汞柱。
辨证:左眼抽缩,肝开窍于目,肝气行于左。“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面赤脉弦,肝阳上亢,血压上升。诊断:肝阳上亢。
治疗:采用鼻针降压上、下两点,针尖向上斜刺,留针5分钟,行重捻泻法。
效果:起针后眩晕、头胀均消失。再量血压为130/90毫米汞柱。
5.肩痛
杨××男40岁沈阳某工厂干部。
主诉:近三天右肩疼痛,连及臂痛,越痛越重,难以忍受,呻吟不绝。已经医治数次,均无效。
诊见:愁眉苦脸,呻吟呼痛,面赤舌赤,脉来沉数。视其痛处,外观无阳性所见。亦无压痛点。
辨证:面赤舌赤脉数为热,痛处在肩臂外侧,病在手之三阳经。诊断:热性痛痹。
治疗:因无压痛,不宜局部取穴,采用远端循经取穴,针其手阳明之合谷、手少阳之外关、手太阳之养老三穴,得气后用泻法,泻热止痛,其痛暂止。数分钟后,疼痛复作。改用邻近取穴,用手太阳之合穴小海,此穴针感最强,上肩下腕,均可感到,但针后痛止,几分钟后又复痛甚。遂用鼻针肩点,使用泻法,针入以后,其痛立止,久坐未痛,室中候诊病人称奇不已。
效果:复诊时主诉:肩臂虽有疼痛,但能忍受。共做鼻针3次痊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