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纪事:家乡的二月二(作者 卢秀莲)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乡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就很重视,就有一些小活动。如做烀饼“压仓”、“围仓”、吃“龙拿珠”(即面条里面下汤圆)。
我先说做烀饼“压仓”,我不知道别人家是怎么做的,我就介绍我们家的做法:
在二月初一那天早上,我母亲把提前泡好的黄豆,用磨推碾成糊糊,然后把糊糊收起来放到大唐瓷盆里,再放白面和玉米面子,再把“老面头”(即发面引子)用温水化开到进去,再用手和面揣面。面和好后,再用温水把笼布洗干净,蒙在面上,盖上盖子。然后把面盆放进草墩子里(以前农村人用玉米皮编的,用来放锅等,起保温作用的),再把草墩放到锅门口的草窝里。这样面就发得快,一般情况下,下午面就发好了。我母亲就把发面盆端到堂屋的饭桌子上,把发面挖出来,再放适量的食用碱粉,揣好,揣均匀。再整好一个一个的卷子剂子,放到盖子上。那个样子跟现在市场上卖的小脚卷子差不多,但是我母亲做的比较大。然后把整好的饼剂子端到锅屋里开始蒸。
一般都是我祖母烧火,我母亲贴饼子,一张八人的大铁锅,一圈也能贴上近20个。等锅盖上冒大圆气了,锅底下的水烧干了,再小火炕炕,就出了香喷喷的饼香味了,烀饼子就熟了。我母亲用锅铲子一个一个地戗下来,放到盖子上面。那些烀饼子,黄闪闪的,胖胖的,底下的饼硌巴黄隆隆的,一个个趴在盖子上面,就跟一群小胖猪似的!看着都馋得流口水!
我祖母说:“赶溜还不能吃,等压好仓再吃”。于是我们家其他人,把烀饼子
放到家里盛粮食的大缸、小坛、小罐子的五谷杂粮上面,一个里面放两个烀饼子。等都放好后,第二锅也差不多做好了,我们才能开始吃饼子了。那些烀饼子胖胖的、暄暄的、香香的味道和样子,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再说“围仓”:我们家把头天做饭时烧的过火(即草木灰,人们为了避讳这个“灰”字,所以都叫过火),掏出来放在筐头子里面,到二月初二这天早上,天刚亮,我母亲就在当天子里(即院子里),用手抓过火,溜成几个大小不等的园圈,这些园圈就是象征着盛粮食大缸、坛子、罐子等。再把几个园圈用梯子形状连起来,同时在这些大小的粮仓里,有的放麦子,有的放稻子,有的放玉米高粮等。象征着家里的粮食很多,大缸小坛子都是满满的。这项活动,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和祖父母分家以后那几年做的。因为我们家每年二月二都要做,都是我和我母亲一起做的,所以印象很深刻,也觉得很有趣。这项活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时才停下来。
再说吃“龙拿珠”的习俗: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这一天的早饭,一般人家都要吃面条,在面条里面放些汤圆。面条象龙,汤圆象珠,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我记得,在二月二一大早,“围仓”以后,我母亲叫我们姐弟妹几个都起床,先洗手洗脸,然后就开始做饭。母亲先和面切面条,再和糯米面子团汤圆。再切些白菜葱花,就开始做饭了。一般都是我烧火,烧草拉风箱,我母亲掌锅。锅烧热了炸葱花,放白菜炒几下,再加水烧开,再下面条和汤圆。等锅再烧开了,饭就熟了。掀开锅盖子,那一大锅白哗哗的、长长的面条活像一条条长龙!那圆圆的汤圆就像一群群小珍珠!
我们全家人都围在锅旁边,把我母亲盛好了的“龙拿珠”,端到堂屋饭桌子上,就着提前摻好了的大蒜泥,还有辣椒酱吃。我们吃得有滋有味的!那个吃饭的场面真的很热烈,那个吃面条“突突”的声音我至今难忘!
另外,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在二月二这天,谁家有男孩子要剃头,叫剃“龙头”。有的家大人会剃的,都是用剃头刀子给小孩剃剃。有时候有专门的剃头匠(那个时候都这样叫),到村子里来剃头,剃一个头才一毛钱。我母亲就会给我弟弟一毛钱去剃头。到后来我弟弟长大了,二月二这天他都到城里去剃头,因为人家剃得好看些。但是价格可能是两毛钱。
关于二月二的习俗,现在有些,人们不再去做了。但是二月二“剃龙头”、吃“龙拿珠”的习俗,还在继续着,因为,我每年都是这样做的。
读者朋友们,你们的家乡是不是也有这些习俗?你们是不是也让小孩剃“龙头”?吃“龙拿珠”啊?
写于2021年3月12日
作者简介:卢秀莲,女,网名映日荷花。中共党员,中学高级职称,语文教师。本人兴趣广泛,爱读书,爱文学,爱写作。作品在华文原创、孔雀文化、文化佳园、微博等公众号上发表。幸得高科技帮忙,使我实现了年轻时候的愿望。
(0)

相关推荐

  • “滚出”的元宵,“包出”的汤圆———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9)

    [家教智慧 第379期] "滚出"的元宵,"包出"的汤圆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是清代诗人符 ...

  • 荣凤婷:母亲手中的红薯 | 就读这篇

    母亲手中的红薯 荣凤婷 母亲的手纤细而修长,若不是长年累月的缝补浆洗使它变得象树皮一样粗糙,那肯定是一双弹钢琴的手.然而,在我的童年时代,母亲那双手摆弄次数最多的便是红薯. 我出生于一九五九年,我们同 ...

  • 今日元宵,你的家乡有什么风俗?吃汤圆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繁峙面食

    繁峙面食 文/韩英   有句话说:世界面食看中国,中国面食看山西.山西是面食大省,面食种类丰富多样,每天吃一种面食,一年都不会吃重样,晋北虽不及晋南的面食种类繁多,但也少不了几种经典的面食种类.位于山 ...

  • 尝尝这8道风俗美食,美味可口,值得收藏

    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过完,离除夕春节就不远了. 冬至风俗食物有饺子,馄饨,羊肉汤,汤圆,麻薯,赤豆糯米饭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曾经做过的8道关于冬至的风俗 ...

  • 冬至吃汤圆,变变新花样,教你做雨花石汤圆,好吃好看孩子爱不完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冬至就到了.冬至既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俗话说"冬至大如年",这一天不同的地方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北方人是吃饺子,而我们南方则是吃汤圆.素来就有&qu ...

  • 家长里短:家乡的年俗(作者 卢秀莲)

    我的家乡是苏北,它的名字是连云港,靠近鲁南的地方.所以过年的风俗习惯基本上是一样. 大年三十那天,女人忙饭菜,男人忙着贴春联.贴好春联后放鞭炮,放完鞭炮后才能开饭.饭后我祖母和我母亲把锅碗瓢盆都洗刷干 ...

  • 家事春秋:忙年(作者 卢秀莲)

    从我记事起,每年到春节前 ,农村人家家户户都在忙年.不像城市人城里人,他们都是吃国家供应的米面,都是吃现成的米面油.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机器加工粮食,全得靠人们用手工来制作,真的很辛苦! 我们家当时有十多 ...

  • 民间故事:俩亲家婆斗智(作者 卢秀莲)

    这个故事,发生时间是五十年代中期,成立人民公社之前.地点是苏北一个沿海县城.虽然是沿海县城,但是靠近山东,也有西部山区. 在西部夹山脚下,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个姓金的人家,家里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叫金美 ...

  • 喜欢家乡的黑土地|作者高秀军|朗诵暖暖午后​

    喜欢家乡的黑土地 作者/高秀军 朗诵/暖暖午后 编辑/琳雅(岳红华) 出品/丘山红华与生活艺术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的一个小乡村,那里的人们勤劳善良,那里的黑土地养育了我们的同胞,我喜欢家乡的黑土地,像 ...

  • 卢秀莲:漫话清明节

    漫 话 清 明 节 江苏  卢秀莲 清明节的来由: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带一群随从流亡国外.长期行路加饥饿晕倒,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到隐蔽处,割自己大腿肉,煮汤让重耳喝,说是麻雀肉 ...

  • 卢秀莲:大武汉,我来看您

    大武汉,我来看您 江苏  卢秀莲 儿子辞去我们市某个县中专学校教师的职务,前后报考广州市.福州市.南京市.武汉市的公务员及事业编.笔试都是第一名.第二名,但前三个面试都差点,没过.只有武汉市直的一个事 ...

  • 卢秀莲:​住院手术“历险记”

    住院手术"历险记" 江苏  卢秀莲 我因鼻息肉,于2020年7月21日早上8点,我女儿开车带我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办好后到6号楼11楼,耳鼻喉科9号床住下.然后医生给我做 ...

  • 卢秀莲:刘大胆

    刘大胆(民间故事) 江苏  卢秀莲 从前有一刘姓,家里有一男孩名字叫大栓.这个孩子从懂事起,就很能干.经常帮助大人干一些家务活.同龄孩子不能干的,他也能干. 大栓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个子长得又高又壮实, ...

  • 卢秀莲:难忘偷瓜那件事

    难忘偷瓜那件事 江苏 卢秀莲 我儿时的事好多都已忘却了,只有和同伴们偷生产队瓜的事经常在我脑海里出现.这大概是六十年代初的事. 写这件事得先介绍我们村的地理环境:我们村庄很小,当时只有六十户左右的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