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份珍贵的宜昌“抗日救亡”记录

三份珍贵的宜昌“抗日救亡”记录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开始。消息传到宜昌,群情愤慨,全体上下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矢志抗日。1937年7月下旬,宜昌成立了第一个抗日救亡团体—宜昌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该后援会成为宜昌当时著名的抗战群众团体,他们团结一心,为宜昌抗战做了大量工作。宜昌市档案馆保存的民国永耀电气公司档案中,就有三份有关宜昌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的珍贵会议记录,记录透露了大量当时的宜昌抗日救亡活动的真实信息。

  七十多年前的纸上烟云:宜昌建抗战公共避难场所

  保存至今的这三份会议记录,是1937年9月4日上午的“宜昌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为防护工程会议记录”;1937年9月25日下午的“宜昌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第四次执监联席会议记录”和1938年4月19日下午的“宜昌县民众抗敌后援会为征募伤兵义务召集关系机关学校谈话会议记录”。虽然时隔近八十年,但依然可从中感受到当年宜昌民众在“抗日救亡”旗帜下的同仇敌忾之心。“宜昌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为防护工程会议记录”是一份典型的工程方案记录。记录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虽然宜昌是1940年6月沦陷的,但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仅两月,宜昌就未雨绸缪,那就是在城区七十六保中,每保至少建立一所公共避难场所。而出席者也主要是以工程师为主。记录中的出席人是高工程师锐(朱文侪代)、唐工程师绍箕、何工程师子佳、汤台长正熹、安工程师永璞、周校长登云、张工程师和泰。从中,亦可窥见当年会议的简洁高效。而会上讨论的是问题,也都是与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有关的,比如勘察、设计、建设时间等,一事一议,简单明白。“宜昌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第四次执监联席会议记录”则涉及的人和事更多。据记录所载,出席会议的有40多人,如芮勤学、金广印、张心耀、左彦甫、林卓午、李肖白、李肇基、李春澄等,大多数都是当时的政商学名流。其中林卓午,字叔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于福安穆阳苏坂村。抗战时期任中华邮政局驻西安第三段军邮总视察,授少将军衔,为改变抗战时期的国内通邮做出了贡献。民国22年,国民党政府屈于帝国主义的压力,企图再度把中华邮政大权拱手送给外国人。为了抵制这一卖国行为,朱学范、林卓午等8人组成罢工行动委员会,再次发动全国邮政职工为护邮罢工7天,迫使蒋介石派陈公博和上海市长吴铁城与罢工行动委员会进行谈判。罢工结果争得中华邮政自主权。事后,林卓午被调离上海,遣往宜昌邮局工作。他也是宜昌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成立的重要发起者之一。李春澄先生是当年宜昌的商界大腕,刘自铮在1947年所写的《哀欧拿与穆秉谦小姐》一文中曾回忆说,哀欧拿学校初办时,就在二马路仁济巷附近。“那时只有几间小房子,经过穆小姐许多朋友的帮忙,先后购买了许多地皮,扩充了房屋。关于地皮,最乐于帮忙的要数李春澄先生,他除了自己捐助外,还邀好友王芸轩捐助。李春澄先生帮的忙还不只是地皮,可以说学校任何困难事情,他都乐于参加解决。”

  而这份会议记录的内容则颇为丰富,如拟定制用于前方慰劳的2000件棉背心和2000双布鞋,所用经费2000元;如发起向市民普遍征求棉衣、棉背心、布鞋、布袜速送前方备供抗敌将士急需要案;如拟请政府采取断然手段没收及征用日人在华一切财产可否请公决案,并通电全国一致主张;消防工作团提议拟将宜昌旧有双堰塘、左营盘、乐善堂、奎星楼等处堰塘水池加以修理,充实水量,并责成保甲长特饬各民户置备太平水缸及储备临时小件救火器具,以备不虞等等。

  一份民国宜昌教育界的抗战遗存:慰问台儿庄战役中的负伤来宜将士

  而“宜昌县民众抗敌后援会为征募伤兵义务召集关系机关学校谈话会议记录”,则是一份地地道道的民国宜昌教育界的真实抗战记录。记录显示,这个会议于1938年4月19日下午4时召开,而参加会议的全部是当年宜昌教育界的精英:县府路小学王春芳、职业学校李明春、第一伤兵管理所云腾、川中附小蓝前璜、中心小学王量佛、第一三三医院唐巨源、浙江小学汪忠彪、八六医院刘坚中、美华学校刘邹玫瑜、省立宜小李荫青、鄂西女中安梦华、华英中学叶叔平和彭显道、宜昌中学朱宅夫、益世小学朱福升、艾欧拿女中、三户日报社何剑魂、国民日报社陈中疆、李琪华、许公寿等。主持会议的是许公寿,由马学中记录。

  会议的主题是慰劳台儿庄战役的中国负伤将士。台儿庄战役是抗战著名战役,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宜昌民众抗敌后援会的这份记录表明,因台儿庄战役中国伤兵较多,当时宜昌运来了不少伤兵,但衣服的缺口较大,甚至尚有伤兵穿血衣等,会议就是讨论衣服问题,还有剃须洗澡问题,希望宜昌各界捐款捐物,慰劳来宜负伤士兵。为了尽快完成捐衣任务,会议还分配给有关单位承担的衣裤数目,并限三日内先交任务数的三分之一以应急需。如:宜昌中学五百套、鄂西女中一百五十套、哀中三百套、华英中学一百套、永耀公司五十套、民生公司二百套、亚细亚油栈二十套等。珍贵的是,当年永耀公司捐出的五十套衣裤,其收条凭据尚留存至今。

  本报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王奇笛 张晓强

  免责声明,上传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曹甜甜 最后更新:2015-04-11 15:19: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