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果你开始计较亲人间的得失,说明你开始成熟了
人类的特性是抱团取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小群体,在这个小团体内人们讲究的是奉献,比如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子女,而子女要无条件的赡养父母,在这个团体内人们能够得到自身需要的归属感,这也是人们一直以来人们提倡并且乐意见到的。
但是在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亲兄弟,明算账”。
很多人都认为,这和主流文化有所冲突,如果亲人之间还这么计较,那还怎么能和睦相处?
其实,能够“计较”,才是大家庭和睦的根本,而有能力去计较亲人之间的得失,则是个体心智成熟的表现。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一下背后缘由。
首先,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不管多亲密,哪怕是直系血亲,我们也无法把他们归入我们自身的范畴中,这种独立的感觉会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相应的我们对亲人的依赖也会渐渐的减弱,直到我们拥有自己的三观,对待事情有了自己的认识,慢慢的我们就会清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人必须依附谁才能活着,也没有人必须要为他人的人生负责。
我们和亲人之间是可以互相帮扶,对待血亲有赡养抚育的义务,但都有一定的限度,并非是没有底线的一味付出。
人类都是具有天生的心理成本核算的能力,无论是从收益方面考虑还是对未来进行风险评估,我们都会把自身放在第一位。
发展心理学认为,只有我们的心智足够成熟时,才能够有能力进行价值的核算,认清利害后才会生出保护自我的利益的意识,然后才有对收益和风险的足够的掌控能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价值和成本都是自我价值的先决条件,正是有了这个意识,我们才会计较得失。
其次,我们每个人的心力都是有限的,不能把所有人都一视同仁、面面俱到,这个时候我们计较一下亲人之间的得失有助于减轻我们自身的心理负担。所以我们要树立自身的心理界限,也就是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个体或者群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表现为在感情、态度和行为上的疏密程度。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要以自我为中心,再向外扩张,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过得更好,也能让他人有所警觉,不再随心所欲。
一个人对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很难清楚地感知,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万能的,不能满足每个人,他们会客观的评估自身的能力状态,而不是一味地大包大揽。所以,在面对亲人时,他们担负起应负的责任,但也不是没有底线地满足对方。
像一些“扶弟魔”和“凤凰男”的出现都是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和他人的界限造成的。
而让他们这种观念的形成就是幼时和亲人之间朝夕相处,认为大家都是一体,有好处大家一起享受的生活教育造成的,这种观念在个体幼时是常见的。
因为那个时候的个体还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需要大家帮助,当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人格的逐渐形成以及有了谋生的能力后就会慢慢的摆脱曾经的依附关系。
如果这个时候,个体的能力逐渐增强,凸显于大家庭之上,曾经自己依附的对象开始依附自己,而个体在心理上觉得这种转变是天经地义的,自己对于大家庭的回馈是正常的,而大家庭里的人也认为理应如此的时候,就会形成别人闻之色变的“扶弟魔”和“凤凰男”。
虽然,这里面也有着积极的情绪在里面,像他们对比着物质更看重的亲情和对于大家庭的感恩回馈,这都是让人心悦的品质。
但是可怕的是他们自己在输出的同时,因为模糊的心理距离也很容易不顾自己伴侣的利益,甚至把原本属于伴侣的利益一并输出。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旦没有边界的阻拦,就容易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害人害己。
所以根据人际交往的法则,保留合适的心理距离,计较一下亲人之间的得失,会让自己过得更好。
而计较并不是鼓吹大家锱铢必较、冷漠无情,而是尊重自身、尊重他人,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我是为了你好,不是让你留在暖房里不经风雨,而是送你一双有力的翅膀,目送你去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