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考播州州治旺草

  去年,因退休多年的绥阳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向克栋老人写了一本书,名《千年古镇旺草》,书中用大量的文字记述了唐代播州州治在旺草的史实。为了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进一步到旺草考证历史,向克栋老人和现已故的绥阳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贵禄一起,把书带到到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作汇报,引起了研究会会长曾祥铣的高度重视,曾会长便在一次理事会上给了我一任务,要我在短期内联系旺草镇,促成考察古播州旺草之行。

  接下这个任务后,我就去翻阅志书和相关资料。这一翻,的确让我感到了旺草这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更感到了我们肩上的责任,我辈有责任、有义务及时地去挖掘、抢救这些渐已消退的历史记忆。

  于是,我首先夜以继日地阅读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的《遵义府志》,还真发现了不少的有关唐代播州州治在旺草的线索。《遵义府志卷二.建置》第76页记述:“又按:牂州疆域,据《元和志》播州至到:东南至牂柯州二百二十里,东至北至牂柯北界巴陵江镇七十里。唐播州治在今绥阳,说详后。”接着在《遵义府志卷二.建置》第84页记述道:“按:播州治,在今绥阳县城左右。明詹淑《尹珍讲堂铭序》言決修旺草公署,掘地得碑,题曰'汉尹珍讲堂,唐广明元年六月,播州司户崔礽立’。以此推之,司户之立讲堂,必就州治附近,为州人振启文教,使之有所景企;其不在荒郊远堡可知。然则州刺史所治在绥阳左右无疑矣。或曰:今旺草去绥阳县东北百里,安知不在彼?曰:旺草地阔,《明史》于桐梓县犹曰以旺草地置;绥阳在平播后设治,即是今地,明况上进《创建绥阳县记》言县距府九十里可证矣。今考定播州治在绥阳,以准《元和志》诸州至到,于古今盖无有不合者矣。”还有《遵义府志卷十.古迹》第299页也有这样的记述:“按,今考定唐之播州旧治,在今绥阳县治左右。说详《建置》。其在白绵(应是锦字,此处志书误为绵,字相似而误306页 )堡者,乃宋之播州。”

  从清《遵义府志》建置、古迹二目下记述的内容,均证明了播州州治在绥阳,而且明确了在绥阳的旺草,这是全国第一府志的历史依据,记述是十分清楚准确的,所以唐设播州最初在绥阳旺草是毫无疑问的。

  在查阅了清《遵义府志》之后,我又翻阅了友人赠送给我的清《续遵义府志》一书。也有关于播州州治在绥阳旺草的记载。在《续遵义府志》第44页,这样记述道:“尹公讲堂  在绥阳县东北三十里,今废,黔诗纪略:明绥阳知县詹淑尹公讲堂铭序云:万历甲辰,余修旺草公署,掘地得碑,题曰:汉尹珍讲堂,唐广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户崔礽立。西南人向学自道真始,唐人标其遗迹,必有所据。广明距今六百年,讲堂不知圮于何代?爰即公所为,讲堂仍立,唐人故石而为之铭。郑珍播雅谓绥阳县治,自明至今,并无迁徙,淑修公署得碑后,即署为讲堂,当不出今县署内,而标旺草地置,可见后人不识地理,谓唐之讲堂在今旺草大误,犹昔共珍纂府志据定,唐播州治在今绥阳之旧说,友芝近闻绥阳诸生宋人凤言崔礽一石,实在今旺草场卧民田间,则旺草公署当是行署,昔定播治在今绥阳治犹可也。”

  从清《续遵义府志》“尹公讲堂”一文的记述,虽然提出了疑问,但莫友芝最后作了肯定“则旺草公署当是行署,昔定播治在今绥阳治犹可也。”更有力地证明了播州州治在绥阳,更明确了在绥阳的旺草。所以,唐播州治在旺草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随后,我又查阅清《绥阳县志》和民国《绥阳县志》关于播州治在绥阳旺草的记载。在民国《绥阳县志卷一·地理下》第50页记述道:“废播州 唐之播州旧治,在今县治左右。《府志》”。在民国《绥阳县志卷一·地理下》第61页亦有记述:“尹公讲堂碑  唐广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户崔礽立。按:碑在城东旺草场。明万历甲辰,知县詹淑修公署,掘地得之。仍建讲堂,立旧石而为之。”《绥阳县志·大事记》第18页记述道:“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划入夷州。夷州治所迁绥阳,是年置郎州。”、“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于原郎州地置播州。”、“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罗蒙县更为遵义县。时治所在绥阳。”

  从清《绥阳县志》和民国《绥阳县志》的记述,多处证明了播州州治在绥阳城左右,与《遵义府志》记述播州州治在绥阳是相吻合的,通过《府志》和《县志》相吻合的记述,唐播州治在绥阳的旺草是值得肯定的。

  还有,我阅读了清郑珍编辑的《播雅》诗集,更是证明这一论据是准确的。

  《播雅》诗集第314页:“《韩解元之显一首》:之显,字昭文,正安人,乾隆癸酉解元。昭文生颖异,嗜读书,言行不稍苟简,事亲最孝,为程艺深得先型。尝见其论文一则,略云:'文字深浅因乎根底,优劣分用乎学术。即如归,唐并称,归则儒,唐则侠矣!金、陈并称,金则王,陈则霸矣!’其言决之细微,可征所诣。三试礼部不售,里教终其身。

  登罗蒙山

  高高上云际,时见虎豹迹。采药不逢人,倚锄坐幽石。

  按:明《郡志》:罗蒙山在正安城南六十里,唐置罗蒙县,因以名。《方舆纪要》引旧志云:此山之高,远瞰罗蒙县。考遵义初名恭水,后改罗蒙,贞观十六年改遵义。时治在绥阳,固与此山近也。”

  从《绥阳县志·大事记》第18页记述的“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划入夷州。夷州治所迁绥阳,是年置郎州。”、“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于原郎州地置播州。”、“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罗蒙县更为遵义县。时治所在绥阳。”史实来看,唐代夷州治所迁到绥阳,后改为郎州,治所仍在绥阳。唐将郎州首置播州,州治在绥阳。其罗蒙县在绥阳,罗蒙县改为遵义县,治所仍在绥阳。从这些记述来看,绥阳旺草是历代州、县的治所,已是不争的史实。

  还有《遵义府志》、《绥阳县志》均记述了绥阳人宋代著名军事家冉琎、冉璞筑钓鱼城抗击蒙军的事迹,并也记述了绥阳人氏“二冉”是播州人氏,同时记述“二冉”在播州学堂读书。唐播州州治在绥阳旺草,播州学堂在旺草,“二冉”离开洋川青山的家到旺草播州学堂读书是顺理成章的事。

  凡此种种,以上史实依据,唐播州最早治所在绥阳旺草,“遵义”二字也来源于绥阳的旧县名罗蒙,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这不是虚妄构想,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绥阳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之久远,绥阳旺草曾是辉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奠定诗乡文化产生了基石的作用,由此衍生了今天在全国都有影响的诗乡特色文化,响亮了“中国诗乡”这块闪闪发光的招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