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茅草屋

灵璧故事

我家的茅草屋

文 /  邱德龙

茅草房,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千里淮北平原上可以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个村庄几乎百分之百都是土墙草顶的房子,只不过有的宽大一些,有的窄小一些;有的是高堂大屋一色海青的四合院,有的是低矮狭窄的茅草棚。你可别瞧不起这些土墙草顶的茅草屋,它可是农村老百姓的一宝一一无需安装电扇和空调,冬暖夏凉,节省电能,绿色环保!

1

回忆那个茅草屋

我家的茅草屋一共有5间,主屋2间偏房3间,是个半边翘的院子,座南面北,偏房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剩下的院子很窄。院子中间用薄板石一块接一块整齐的拼接镶嵌在地面上,这样雨天走在上边没有泥巴沾脚。

院落大门坐南面北的主屋叫南屋而不能叫堂屋,而坐北面南的主屋才能称得上堂屋;因为南屋背阴,中午的阳光不能直射进屋内,屋内阴暗所以叫南屋;而堂屋朝阳,中午的阳光可以直接射进屋内,屋里亮堂因而叫堂屋。偏房建在主屋西边的西屋,建在东边的叫东屋,别的地方怎么叫我不太清楚,反正在我们老家邱楼一带都是这么叫的。

我家的茅草屋是我爷爷经手盖起来的,虽是土墙草顶,但基础石料却是非常讲究,清一色的开合山的青石,石块整齐厚度一致,大约20x60公分一块,一錾到底的风摆柳条纹整齐美观,瞅着就觉得舒服耐看。

在我小的时候全家共有7口人,我的老爷奶奶小姑,我的父母姐姐和我。5间茅草房是这样分配的 : 老爷一家3口人住2间南屋(正房),我们一家住3间西屋(偏房),其中靠南头2间为卧屋,北头一间在中间用小秫秸夹了一道到顶的薄帐子隔开为单间,用作烧饭用的厨房,人口不多也将就着夠住的。但随着弟弟妹妹的相继出生,住的地方就显得拥挤了。穷人家嘛,也没有钱盖房子,将就着住呗!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家的5间茅草房还真是派上了大用场,也没通过协商或征求家人的意见(可能是那个年代还没有民主一说吧),生产队硬是把我家的房子征用改建为公共食堂,而我们一家则被驱赶到一户外流去了新疆闲置的漏着天的破房子里栖身,一住就是5年。我家的南屋2间支了一盘作为推粉用的大磨,大磨由上下两层磨石和下边的磨盘组成,上首磨石有两个洞用作下料,称为磨眼;将上下两层磨石联合在一起的圆木称为磨脐,通过转动上首磨石(下层磨石是固定在磨盘上的,不能动),磨粉用的原料从磨眼缓慢漏下,为了增加浆粉的水份和原料能够顺利的流淌到磨眼里,所以在磨的上边必须吊一个盛水用的大罐子,水通过罐子下部的水眼不停地缓缓流入磨眼,这样山芋就磨成了浆液淌在磨盘上,后注入事先准备好的大缸内。磨粉用的白芋须有专人负责剁成小块,再把剁碎的小块白芋放到磨上边,随着上首磨石的转动(下首磨石是固定在磨盘上的不能动)从磨上边的磨眼里漏下在上下磨石齿牙的相互挤挫磨擦之下磨成糊浆。磨的转动主要靠小毛驴不停地在磨道里转圈拉动,所以蒙着眼睛的小毛驴除了喂吃草料补充营养的时间外,其余时间都在吃力地拉着大磨艰难的劳作,走的慢了还要用个小木棍连打带吆喝的催促,尽管小毛驴使出了浑身解数,仍然不能满足要求……磨出来的山芋糊浆经过冲洗、过滤、再冲洗、再过滤、沉淀、澄清等等一系列工序后静置10个小时以上,淀粉静静地沉淀在大盆底部,轻轻滤去淀粉上层的澄清液山芋淀粉应运而生。淀粉在那个年代可是个稀罕物,刚从大盆里挖出来的淀粉是潮湿的,经过打包、压实一昼夜成块状后再用手掰成500克左右一块,经过反复晾晒充分干燥后作为生产队的一项重要的副业收入归集体所有,老百姓是无权享受的。而过滤出来的澄清液(俗称二浆汁)经过一夜的自然发酵后带点粉嘟嘟、酸溜溜香味的粉浆作为早餐供社员们享用,要知道那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而西屋三间则被支上了二口大锅,大锅上码上了蒸馍馍用的几层屉的蒸笼供蒸馍馍、白芋片使用。刚开始食堂办得红红火火,有很大很煊的馒头、有软糯香甜的白芋、有飘着油花的菜汤,偶尔还会烩炖一些猪肉、牛肉、羊肉等荤菜供应。慢慢的就越来越不行了……,

每天三顿开饭前炊事员就拿着个小铁棍敲打着挂在院门外的犁铧面叮咚作响,社员们(那时是合作社老百姓被称为社员)听到就餐铃声一响,男女老少百十号人便各自拿着碗、盆、筷欢欢喜喜地蜂涌至我们家的半边翘小院子里排队等候打饭,那场面还是蛮热闹喜庆的。

直到1961年我家半边翘的小院子连同5间茅草房才正式归还我们使用。

2

再忆我的茅草屋

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放宽落实,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一天天得到了改善,加上我和弟弟相继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现有的房屋明显不能满足全家的需求,于是就分家另过各自组成了自己的小家,此时建房成了家庭生活的笫一要务。

在农村经济刚刚恢复的年代,建房可不是说着玩的,当时农村有句俗语说的是  : 与人不睦,劝人盖屋。由此可见建房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尽管当时建三间土墙草顶的茅草房只需300元左右也无力承担。没有钱就自已出力,不需花钱的基础部分自已干,自已不能干的就相互帮忙,只在最后的技术活出钱请师傅,这样就可节省一大半的费用。

通过自己一段时间建房的实践,基本摸清了建房过程的大部工序。为了使这一中华民族的先辈们赖以生存的茅草屋和传统的技艺不致湮灭,通过认真回忆简单整理于后,作为历史的记忆以飨读者。

建造茅草房的全部工序可分为打地基、打检角、踩墙、捎山、卧棒、扎把子、缮草等项步骤,程序复杂,工期漫长,建一幢房子最快的也要3~4个月。

打地基是建造茅草房的关键,地基夯实的坚实程度直接影响着房屋的质量。过去打夯可不像现在,一人操作打夯机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打夯任务。过去打夯全靠人工既费时又费力,麻烦大了去了。首先要找一个重约200斤左右的石滚,在石滚的中部横竖摆放着4根2米左右长度的桑槐木棒用绳索牢固地绑定在一起,由8个人喝着打夯的号子同时用力举起后再重重的放下,一次次的并排压着夯印向前推进,直到把整个宅基地打完后再往回压着第一遍没打到的空隙处来一遍,一般的要打上3~5遍直到完全夯实为止。

打夯号子的内容一般是领号的人根据当时情况现编现用,领号的人先唱一句 : “同志们准备好呀",其它人跟着唱: "哎一一嗨哟呀"!"领号人唱 : "加油干呀",其他人跟着唱 : "加油干呀"!"一会就到头呀″,"哎一一嗨哟啊"!"中午要加餐呐","哎一一嗨哟哇"!"喝个老烧洒啊哈″,"咱们一醉方休那,哎嗨哟哇″!……如此往复,随心所欲,气氛热烈!三间房屋的地基一半天就可圆满完成任务,房子的主人乐呵呵的双手抱拳表示感谢,连连说中午好好喝!

打检角是用石头在建房的根基处垒上几层以防潮湿。检角是确定房屋长宽范围的依据,检角以内是房屋的内径。户临相交的地界处留够滴水,否则容易惹得邻居不高兴闹矛盾。

打检角可是个精细活,首先石匠们要精心把厚薄基本一致、颜色基本一致、大小不太悬殊的石头挑选出来,在一块块用螺丝钢打成的錾子精心的打凿出一錾到底的风摆柳,或是星星点点的满天星图案的花纹,错落有至、整齐规律压着花的垒放在地基之上,除留出门头约1.5米左右外,沿所盖房屋的四周均匀的垒上一周,其宽度与需要踩的土墙宽度一致约40公分左右,高度按经济实力可高可矮,有的垒上三层约30~40公分,有的垒上五层约70~80公分,反正以能够防水防潮为标准。

踩墙既要有力气,又要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傅垒墙厚度一致,墙体平直均匀,拐是拐、楞是楞,整齐美观;否则,厚度不一致不但影响美观还容易倒塌。一般主屋墙体的总高度在4米左右,每次垒1米高,约需分4~5次才能完成,高了潮湿的泥墙站不住容易变形倒塌。每增加一次的高度老家人称为″一转墙″,四次完成的称″四转墙"。

首先要把踩墙所需泥土运进打好的检角里边,大的坷垃要逐个破碎成颗粒,这样泥才能活透墙体才能坚固。泥土上够一转墙使用时,接着就是在泥土里浇上足够用的水浸泡一晚上笫二天就可以用大抓钩翻动泥土,边翻边撒上麦草,把麦草完全混合进泥土之中,翻的遍数越多踩出来的墙越结实。踩墙必须由二个人巧妙配合才能完成,一人站在地上负责把活着的泥巴用三股铁叉送给站在墙上负责垒墙的师傅,负责垒墙的师傅再用铁叉把一块块泥巴顺序整齐的码放在墙基之上。周而复返,二人用一天的时间即可完成一转墙的任务。接下来二人负责再把码好的墙再重新整修一遍,多余的用铁叉把它去掉,凹进去的用泥巴补上,这个过程老家人称做刷墙。

进行下一转墙的踩墙时间取决于天气的配合程度,干旱少雨季节一般7~10天即可进行。整个墙体完成时间至少需要45天左右。

3

我的茅草屋那些事

捎山卧棒环节往往是联在一起同时进行的。“山墙″,顾名思义是在房屋的两头用自己拖制的土砖垒成下宽上尖一个正三角形的尖顶状如山峯故被称为山墙。捎山的含义是在建房的同时顺捎着在踩好的墙体上把山墙给垒砌起来。捎山用的土砖是人工用土砖模子一块块脱出来,经风吹日晒晾干后的土砖作为捎山用的必备材料,这个垒墙的过程俗称“捎山"。山墙捎好以后接着就可以卧棒了。

卧棒的工作是由木匠师傅完成的。首先要在每根选好的木棒上从头至尾用墨线弹出一根水平直线,再用大锛镢沿着墨线刨平,形成一个水平的剖面,这个过程家乡人叫顺棒,只有经师傅们顺好的木棒卧棒时才能既省力且确保屋面平整。

农村建造茅草房的宽度大多在6米左右,多采用7棆(lun)或9棆(包括脊棒在内,屋面一边3~4棆)棒的模式。木棒的质量要求有高有低不尽相同。家庭条件好的多选用楠木棒、江西条子(水杉)等,这些木棒不但匀称、笔直且宁折不弯,经久不掉劲;一般家庭多是选用自家宅前屋后、田头沟旁栽种的泡桐、洋槐、杞柳、杨柳等杂木棒,这些自家栽种的不须花钱购买,却很实用,但缺点是有些没干透的木棒(尤其是杨槐棒)随着屋面的长期下压容易掉劲,屋面出现凹塘子。

插梁是卧棒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一架梁由三根长木和若干短木组成。木匠师傅按照房屋的宽度把较粗且标直的三根长木棒按一定比例(一般屋面坡度比例为7:3左右)交插做成一个近乎等边三角形,这个过程俗称插梁,梁下边一根与房屋等长的木棒百姓称它为梁头。为了增强梁的牢固和抗性须在三角形的两条边的中间钭向底边安装二根短木棒(一边一根),这个俗称“称子″,并安装上钢筋做的提梁丝,一架梁就完成了。这个过程也是考验木工师傅技术高低的试金石。

接下来就是卧棒。农村三间房一般标准长度为10米,基本上按等距离分为三间,每间3.3米,有设隔间的只需一架梁,不设隔间的需二架梁。建房师傅们要把做好的梁架到墙上,按事先计算好的位置放好摆正,每架梁三角形的两条边必须与捎好山墙的二个边角度须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高了屋的表面凸起,低了屋面容易凹塘。梁放好以后用二根木棒交叉固定后即可卧棒。

卧棒是个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三间主房所用木棒如果7棆是21棵,如是9棆就是27棵,一根根等距离排放在山墙和梁的平面上,然后拉着墨线仔细认真的找平,确定平整以后用钉笆子把棒和梁固定下来即可进行下一道工序一一扎把子和缮草。

扎把子是建房卧棒后重要的一道工序。扎把子通俗的说法就是以秫秸或芦苇原料,用黄蔴或苘蔴将秫秸或芦苇捆扎成一根根粗约5~7公分长约10米以上单手可以握过来的物体称为扎把子。建房师傅一人骑坐在脊棒上,下边的人将一根根把子送到坐在脊棒上的师傅手中,相对长度以屋面需要为准,多余的部分去掉。这样一根根梱扎好的把子就均匀的并排摆放在屋面已卧好的木棒上,密度尽量摆放的稠密一些,不但坚固耐用而且防热防寒。待把子铺设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最后一道工序一一缮草了。

缮草就是把事先整理好的一梱梱麦草等材料整齐顺序的铺设在屋面上,可以起到防雨、防风、防热、防寒等冬暖夏凉的效果。

缮屋所用的材料大致有茴草、宏草、小芦苇、麦草等种类,讲究大了去了。有钱人家多选用茴草、宏草、小芦苇,这样的材料缮在屋面上被称海青房,平整、光滑、耐腐蚀。普通人家多釆用价格低廉的麦草铺设在屋面上也可以起到防雨、防风、防热、防寒冬暖夏凉的效果,不过使用的年限多在5~7年左右就需整修,而海青房则可达到20年以上依然平整光滑整洁。缮草完成以后师傅们用一个木制带把手的工具(师傅们称它为拍耙)在缮好草的屋面上反复用劲拍打,这样既可把草压实又可把横竖不规整的草捋顺了。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压脊。压脊就是用活好的泥巴或经熟制后的石灰膏(泥巴须加麦糠或碎草屑,石灰膏则须加剁碎的黄麻或苘麻以增加粘性和牢固度)由师傅们均匀地摊涂在屋山和屋脊之上,山墙摊凃的宽度约为50公分左右,屋脊约为80~100公分左右,厚度约为5公分左右用铁板制成的抹子抹平压实,靠边缘压成一凸线即大功告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一个个加入了外出打工赚钱的行列之中,腰包鼓了,钱带子满了,银行的定期存款大多在六位数以上,破旧的茅草屋被一幢幢富丽堂皇的二层半或三层的小别墅所代替,一条条宽广的水泥路、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排排整齐的景观树、一畦畦栽植着奇花的花圃……处处展现着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动人景象和勃勃生机!

冬暖夏凉、土墙草顶的茅草屋已经成为历史的印记永远残留在老辈人的记忆之中!

2021年7月10日草于合肥静安春晖里

作者简介:  邱德龙  安徽灵璧人  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  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 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 灵璧县畜牧水产局退休干部  闲暇时以写点文字为乐趣  偶有作品见诸于期刊媒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