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新规重磅落地 到底谁会从中获益?
9月28日晚间,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为“资管新规”配套实施细则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在经过两个月的征求意见,《办法》正式落地后,22万亿的理财市场将迎来巨变。
自2002年以来,国内的商业银行陆续开展理财业务。银行理财业务在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满足投资者资金配置需求、推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业务运作不够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尚未真正实现“卖者有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等。
而此次实施的《办法》,将细化银行理财监管要求,消除市场不确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快新产品研发,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规范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加强投资者保护方面,《办法》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合规销售、信息登记和信息披露等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现在问题来了,此次“资管新规”细则出炉,与投资者相关的热点问题究竟有哪些?第一,遵循风险匹配的原则。《办法》规定,银行应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级,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匹配原则,向投资者销售风险等级等于或低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的理财产品。
对此,我们认为,“资管新规”根据不同的风险给银行理财产划分等级,这样投资者可以一目了然的根据自己不同的风险偏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这样真正达到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效果。
第二,降低了理财产品销售的起点,让公募理财产品更加亲民。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单只私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这意味着,将来会有更多的老百姓可以购买公募理财产品。
本来银行理财产品门槛过高,而普通百姓的钱比较零散,大量的资金都流向了余额宝等宝宝类理财产品,因为宝宝类理财产品投资门槛几乎为零。而现在,把公募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降为1万元,这样会分流更多本来要流向货基的资金,转而投向银行的公募理财产品。
第三,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购买理财产品时必须要面签和引入投资冷静期。一方面,现行监管要求,个人首次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在银行网点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和面签。
另一方面,对于银行代销的私募理财产品,银行应给予不少于24小时的投资冷静期。冷静期内,如投资者改变决定,银行应解除已签订的销售文件,并及时退还投资者的全部投资款项。
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面签,以及引入投资冷静期,这样可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因为,面签可以反映出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的真实本意,做到盈亏自负。同时,引入投资冷静期,就是要给投资者留下一个投资后的缓冲区,可以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进行思考,并最后做出决定。
第四,允许公募理财通过间接投资股市。《办法》继续允许私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在理财业务仍由银行内设部门开展的情况下,放开公募理财产品不能投资与股票相关公募基金的限制,允许公募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各类公募基金间接进入股市。
对此,很多人认为,“资管新规”放开了公募理财产品投产股票型基金的限制,对于股市是特大利好。实际上,放开了限制并不代表,大量的银行理财资金都会流向A股市场。要想外围资金进入A股市场,必须要有二个条件,
一是股市要有赚钱效应,要是进入股市不赚钱,甚至还要亏钱,那谁还愿意进来呢?二是股市的个股要有投资价值,如果既没有赚钱效应,个股的估值又偏高,即使放开公募理财产品投资股票型基金的限制,公募理财产品也不会贸然大举进入A股市场的。
“资管新规”配套细则出台,其最大的亮点就是,降低了公募理财的销售起点,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同时,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上有了更多改变,要求购买理财产品要面签,以及引入投资冷静期。更关键的是,放开对公募理财投资范围管制,允许公募理财投资股票型基金。整个资管新规细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比较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