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出任宰相,苏轼气得不行写首千古名作,没点水平真看不出来

苏轼是宋朝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用我说,相信大家都能看到。但是苏轼在仕途和生活上却是不顺的,在仕途上屡屡被贬,可谓是一生都不得志。

而在生活上,苏轼经历了丧母、丧妻、丧子、又丧妻……这些不幸也让苏轼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以至于他的诗在后期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对于苏轼,你可能对他停留在“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可能停留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可能停留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的深情。

但是你绝对不会想到苏轼是一个怼天怼地的人,就连宰相王安石都被他怼过,可见苏轼是真的什么都敢说敢做啊!就他这么个怼人法,放到现在,恐怕会被打的吧,所以也难怪他总是被贬。

就说他怼王安石这事,大家对于王安石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王安石变法了吧,其实对于王安石的变法苏轼是反对的,并多次上书请求废除新法,奈何那时候自己人微言轻,也没有办法和王安石抗衡。

又或许是因为二人都太过出色,看对方不顺眼?

所以自知没有办法的苏轼请求调离京城,去其他地方当官,打不过那还躲不过吗,于是离开京城的苏轼过了几年的舒服日子。

在这几年里,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了不少的阻挠,也一直不见成效,于是宋神宗就将王安石罢黜了。

而当时远在密州的苏轼听到王安石被罢相的消息,那自然是欣喜若狂啊,也庆幸自己那时候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苏轼气愤不已写诗回怼,没点水平还真看不懂

他认为既然王安石变法失败已经被罢相了,那么定然会就此消沉一段时间,于是苏轼又请求回京复职。

但是让苏轼没想到的是,他刚回京城没多久,宋神宗又重新任命王安石为宰相了,这让苏轼很是气愤,于是他便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首词乍一看觉得就是以花影为主题的诗,但其实却暗含了对王安石的讽刺,这短短28个字,暗藏玄机,没点水平还真看不出来!

第一二句诗人描写的就生动有趣,以一种极为平淡的口吻来描写,从而也使得这两句显得更加别具一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这亭台上的花影,那是一层又一层,接连叫了几次仆童来打扫,可是怎么也扫不掉。

在这两句看似很普通,但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王安石的变法,他是持反对意见,而且他反对了一次又一次,可变法还是如期而至。

第三四句描写的就更加有生动,也更加的唯美,“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傍晚的时候太阳刚刚下山,那些花影刚刚消失,可是等到了夜间,明月又把花影送来了。

在这两句中则是更加明显,我们结合诗人创作的时间,则是会发现,这一时期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所以这两句也是最具有讽刺意味。

以当时苏轼的名气,这首诗词很快就天下闻名,流传甚广。然而,王安石在听闻此事后,并没有直接反击,而是选择了沉默是金,毕竟苏轼对他有意见又不是一天两天了。

后来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件,一度要掉脑袋了,此时58岁的王安石虽然两年前辞去了宰相之职,不再过问朝中政事。

但王安石听闻此事后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专门修书一封给神宗,在书信中他写道:“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宋神宗心有戚戚然,很快释放了苏轼。

从这个地方我们便能看到王安石的胸怀,对于苏轼他并没有记恨,反而是觉得苏轼这样的人才如果就这样被杀掉,是朝廷的一大损失,于是他便出手解救了苏轼。

但是很可惜苏轼在之后的仕途仍是十分不顺,多次被贬,后来在回京赴职的路上病逝了,享年64岁。

苏轼的一生虽然是坎坷的,但是他却并没有被这样的坎坷所打倒,仍旧希望能够有朝一日重新站在朝堂之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的诗词大都有着那种郁郁不得志的忧愁。

虽然苏轼在仕途上没有那么的顺利,但是作为一个诗人,苏轼的诗值得我们传唱。

读他的诗真的可以治愈自己的心。细细品味他坎坷的人生之后,你更能感受到他的豁达与上进,着实让人奋发。

所以我推荐这本《苏轼词传》,这本《苏轼词传》收录了苏轼一生的诗词,用词表面嬉笑,轻松,细品则唱出人生悲欢离合,岁月沧桑的厚重之声,无形间直击人心。

当我走近这位“性情中人”,再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句,便有了一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豁然与洞明。

文笔华丽而不浮夸,如此心静方能品人间至味。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

除此之外,这套书还有《李清照词传》《辛弃疾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