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吸引”的智慧
《易经》中“吸引”的智慧
《易经》中有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相互吸引,也代表着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心理学中有吸引定律,又称'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
人总是倾向于跟自己的同类待在一起。而能把分散的人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群体的就是这个群体的灵魂人物。一般被这个灵魂人物召集到一起的分散的人身上,总会有这个灵魂人物的一些影子,也就是说他们具有某种共性,正是由于这种共性,这个灵魂人物才能把人们吸引过来,从而形成一个团结的群体。中国有句古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说的这样的一个道理。
易经中我们表述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是这个道理。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数以亿计的星球,都能相安无事的停留在各自的轨道上安分地运行,这样一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
《易经》解卦六三爻“负且乘,致寇至”背负着东西,又且乘在车上,势必招致盗寇的来临呀。
“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大意是:乘坐车辆,这是君子的位置;身背肩担,这是小人的事;《易经》的这句话,是说居于君子尊位而去做平民百姓的事,这样的人,一定会招来祸患。作为君上的傲慢,臣下就容易暴敛,大盗必思侵犯他的国家了。
这段话反应出:德与位不配,会招致灾祸。也是一种对坏事的吸引。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里面有一段: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同恶相党,同爱相求,
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
同类相依,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
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大意是:
志趣相投的人相得益彰,志趣相同而又共事的人有共同的忧虑。
劣性相似的人会结成朋党,爱好相同的人会相互访求。
同为美人会互相嫉妒,同样才智卓绝的人会相互图谋。
同权势地位相当的人会互相残害,有相同利益的人会相互憎恨。
有共同语言,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他们之间,总是比较容易互相感应。
性格差不多的人会互相依存,思想相近的人会彼此亲近。
都处在困难中的人会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政治抱负相近的人,总是能够走到一起,互相扶助,共成大事。
有相同技艺的人,就会相互比较;
彼此都很精通的人,就会互争胜负。
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
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常讲:'人可以有霉运,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觉,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他还编了句顺口溜:'勤梳头勤洗脸,就是倒霉也不显!'
通过改变积极的状态,来吸引好运。
《淮南子》中说“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 非神圣人,莫之能分。”
大意是:灾祸的降临是自己招引的;幸福的到来是自己促成的。这祸福同出一门,利害相近为邻,不是圣明的人是难以区分这其中的奥妙的。
世间的福祸都是自己吸引而来的。《太上感应篇》中也说“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另外吸引力是存在的现象,但不是我们信念越强就一定的达到目标,《能量决定命运》这本书在对吸引力运用过程中,这样阐述的:人能否达成自己的目标,关键取决于自身的能量,能量强大,吸引力强大,心想事成,但是如果能量不够,过度地激发信念,反而会损耗能量,适得其反。
《能量决定命运》中提出四大方法,即为别人注入正能量、为自己注入正能量、为别人提升形象、为自己提升形象等,提倡合作而非竞争,提倡包容而非对抗,促使人们成功,获得幸福。
《能量决定命运》始终传递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与人互利才能让自己的能量不断壮大。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们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