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群人物伴随着君主活跃于社会的舞台上,这就是本文所要论及的谋士。中国谋士属于一个特殊的人文阶层.虽然在数量上他们的人数甚微,但其身上释放出来的能量却不可低估.从后世对诸葛亮,刘基等谋士人物的津津乐道来看,亦可以见出其影响之广大和深远.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
所谓"现代谋士",是指那些为科企研发、市场攻防以及相关决策活动,提供智力参考意见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群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评价丞相魏征的话。由此可知,唐太宗是多么看中谋士对其的谏言献策。自国家鼓励“万众创业大众创新”以来,科创板2019年创立,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留学博士开始创业兴业。2021年即将实施的第四次修改的专利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侵权违法的赔偿提高到了全世界的标准。这些法规政策极大地迎合了科技创业者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渴求。而如何对照竞争对手,保护自家产品技术,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武器在市场中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步步为营,攻城拔寨。这是一个全新的舞台,是IPR们作为当代科企谋士,大施拳脚的地方。思想先于一切,没有思想就没有IDEA(概念级方案),而后才有技术方案,再后才有DEMO(小样)、中试和大试,最后技术方案落地成产品,供市场检验。这个过程需要众多的细想者和行动家,一步一步将梦想变为现实。所谓“思想快、则行为快,思想慢、则行为慢;思想乱、则行为乱;思想错、则行为错;不敢设想、则不敢尝试”。这些都是人才的作用体现,笔者就属于偏研发的IPR,笔者自己就有很多项发明创造,与研发工程师们同行,让笔者的IDEA更符合产品的形态,日后,让产品的落地过程中也更为顺畅。研发环节的IPR完成高质量技术交底书撰写,然后交付给IP代理师进行进一步加工撰写,代理师与科企IPR一起协同/对驳/拓展地工作,一起打造高质量的专利申请撰写,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又免不了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员打“笔墨官司”、讨价还价,为专利申请人尽力争取最大的保护范围。专利授权后,科企IPR也还没有结束他们的思谋,与研发人员和市场人员不定期交流,自己也需经常去(网络)市场和展会走访,若得到些眉目,下一步,轮到IP律师与科企IPR的紧密合作,依据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广泛调查研究,对疑似侵权产品和/或行为的广度、深度和时间跨度做证据链调查取证,按部就班地展开IP战争。产品研发也不是个简单的从无到有的过程,它需要解构预创新的产品,拆解出产品结构和功能,产品的技术路线也需要梳理,竞争对手的研发进展情况更需要透过专利数据库的窗口和展览会的窗口不断跟踪,根据已有产品的优劣,这才针对性地制定本司的研发策略,决定产品的形状功能,组织广大研发人员分工行事。科创企业若想登陆科创板,就必须满足科创板对科企专利(权)数量的要求。前期的工作结束,并不以产品方案降生为标志的。而是以产品拆解出的结构、功能等拓展以及产品的各种应用场景的拓展开始为标志的,这就为了专利申请的数量追求打下了坚实基础。准备投掷的“石头”越多,将来打IP战的胜算也越多。专利权是为市场而生的,“知识就是力量;专利就是财富。市场就是战场;专利就是武器。”专利武器一旦在市场上被展示和应用,专利质量的成色就要接受对手的反抗考验,光有数量没有质量,“小米加步枪”在当今社会是行不通的,毋庸置疑步枪的数量再多也抵不过一件核武器。要有好的专利质量,就要有好的专利检索分析,笔者提出“一笔破15才刚够及格、一笔破20才够优秀,一笔破行业才是终极目标”*,在专利下笔撰写之前就知道自己专利方案的发明点在哪?新在哪?好在哪?最新最接近的对比技术方案是哪些,本技术方案与对比技术方案的差别有多大?心里有这些底,如此,有恃无恐也就心安理得了。高质量的授权专利,便是这市场竞争中的利器。所谓布局,不就是为预见要发生的事情而准备铺垫。专利布局也是一样,专利申请的过程是探险的过程,没有人保证该专利在申请时就一定能被授权,因此专利的不同角度申请,不同技术路线上的方案申请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更重要的是先要保证自己(迭代)产品发展,应保尽保,不能受制于人,竞争对手的(迭代)产品发展也要替他关心着,我不受制于你,但你的发展最好能受制于我,这就是专利布局伐谋战的核心细想,在哪埋雷,埋怎样的雷,对方会不会踩,这些都是IPR谋士不得不提前思考的问题。专利权除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和排他性“”三性,更具有“资产属性、进攻属性和防御属性”三属性,前面说了“知识就是力量;专利就是财富”,为什么专利是财富,因为专利权的特殊性,你有我无,权利唯一,你有权就可以限制我,我无权就受制于你,我想要制造、使用、(许诺)销售就必须获得你的许可,或者购买你的权利,又因为专利权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因此专利权注定不便宜。专利产品生产的数量越多,就越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就越体现专利权的价值,大闭环下的专利权的估值就体现的越发充分。科企大多属于轻资产企业,这点上有些类似美国高智和高通,自己不生产制造,研发申请所得的专利权用于许可富士康这样的代工企业进行生产制造,自己不销售产品,许可经销商进行销售,从而将专利权变现盈利。从中可见,专利的价值是可以被估量的,专利可以被质押融资,可以用来估值入股,可以用于IP-ABS(知识产权证券化),这样的逻辑下,专利权本身的价值就能折算出(专利权的拥有者)科企的价值。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升,对专利权认知的加强,对专利权本身价值的认可,知识产权许可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专利权的资产属性将被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不同的专利权(集群)去找什么样的投融资机构,更易获得对方的认可和估值,事半功倍,个中思谋必定缺少不了。专利权从来就不可能一家独大,参与相关市场竞争的科企必定都会在相关产品/技术上投入和专利布局,专利伐交就不可避免,IPR谋士们,又有了用武之地,为了建立一套专利攻防体系,分析完自家专利,查遗补漏,自然会将目光投向专利市场和其目标专利的拥有者,在他人还没有意识到相关专利价值之前就出手淘宝,能盘下的盘下,不能盘下的获得其许可,所有的一切都在总目标的设计之下进行。利用专利伐交,分清敌我友,或分清某方面(方向上)的敌我友,为最终的市场争夺打下基础。分清了敌我友,下一步的动作自然是解除敌方武装,借助稻草人的手无效掉竞争对手的专利,让其“裸体地”暴露于世人,尤其是将来暴露于法官和媒体面前,对于没有专利权的疑似被控侵权人,法官和舆论自然会先入为主。这样的准备越多,后续的精力和资金的投入就越少。前期的所有准备,就是为了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对竞争对手的最薄弱环节发起出其不意掩其不备的IP维权诉讼,迫使对方停止侵权,加倍赔偿损失,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对方出让的空间就是我们需要占领的空间,敌退我进,步步为营,兵临城下,依据形势变化联合敌我友,做到克敌存我,限敌状我。IPR们不光要盯着敌方的专利,也要扩视至其上下游产业链,尽可能切断其供应链和销售链,变敌方的资源为我方的资源,扩充友的队伍,就是扩充我方的生存空间。可叹!柯达胶卷,自家原是拥有数码相机基础专利的,但是因为太过看重眼前的既得的胶卷市场利润,自己阻碍自己的发展,预料不到将来数码相机市场的庞大以及数码相机对胶卷技术的颠覆。专利是什么,专利后于科学研究,但先于科技产品,从专利中可以预见出将来的市场,从技术的迭代和技术替代上可以预见出人类社会的需求,从专利数据库中也可以预见到将来的科技霸主。资源对于任何企业的发展而言都是稀缺的,人力如此、物力如此、财力如此、智力如此、专利更是如此。科企创新,利国利民,有市场有利润,企业自当竞相下场,一将成名万骨枯,从来赢家只是少数,少数科企若要赢得最后的胜利,首先要做的是认知科技市场竞争新形势和新方式,重视知识产权,尊重科技人才,尤其是那些IPR们。对照楚汉相争,早期刘邦手下人才远不如项羽。但2大军事集团争斗的后期,刘邦手下谋士如云,武将如星,反观楚霸王这边也只保留住了乌骓马,连最心爱的人都无法保全,成为千古绝唱。如果楚霸王真正认识到失败的本质,就算其回到了江东,凭借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于企业IPR而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故而,不谋全局者,是不足以谋一域的。人与人的竞争,竞争到最终的是知识结构和三观;企业与企业的竞争,竞争到最终的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产品制造千万件,知识产权第一件;生产不规范,老板两行泪。作者简介:房晓俊,专利作家、职业IP经理人、专利代理师、专利工程师、TRIZ认证发明人。
名词解释:一笔破15——15特指与“技术方案”相关的15对易混淆区别概念一笔破20——在15的基础上,还包括分案、优先权、OA、复审和无效的预设定一笔破行业——指对行业内技术方案的尽可能的全盘了解
参考文献:《从企业IP管理者视角,谈“高质量专利和高价值专利” 》《IP战,非战,非常战》《专利,你属于生产关系,还是生产力?》《NPE的信条》
(www.ipforefront.com)
(www.MedDeviceIP.com)
(www.PharmaIP.cn)
(www.caiip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