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阶||赵恺专栏
赵恺
八月,在江苏省文联和作家协会江阴读书班的文艺晚会上,我朗诵了我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作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
晚上演出,下午我和闵惠芬得稍作一些技术准备。仿佛技术准备之准备,便首先攀谈起来。
是谈心,不是谈天,因为闵惠芬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她对坐,让我感受到心弦和琴弦的炽烈共震。艺者对于艺术如果可以分作热爱、敬业和献身三个层次的话,闵惠芬是一位献身意义的艺术家。
仿佛与音乐有着生死之约,她的拉琴自八岁始,自此一把胡琴便伴她一生。
二胡是东方乐器,是老百姓的乐器。老百姓喜爱二胡,闵惠芬便为老百姓演出。
闵惠芬电影《百花争艳》演出照
进过高邮湖,登过设置在船上飘泊无定的水上小学。在船上,她为渔家孩子拉琴。她拉得恭敬甚至虔诚,置身船仓仿佛置身国际艺术大厅。那天,鸥鹭敛翅桅顶,游鱼停鳍船边,仿佛生命倾听生命。她为孩子献艺,孩子为她献艺:八个孩子齐声唱了一首《还珠格格》作为答谢。
去过甘肃镍矿,乘着卡车跑了五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她说,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闵惠芬在新疆
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三定地区”,为西北农民演出。坐在一座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侧耳倾听。那感觉,仿佛大山在听歌。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的西北“花儿”仿佛丝路花雨。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不肯,低下头以犄角作答。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温顺得象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与死亡顽强抗争了十七年。重病,险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生命垂危,不得不作手术。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开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对于一位以右臂挽住艺术的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医生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门坎。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冥冥之中她看见一条蓝色云带,她看见自己向着云带缥缈飞去。就在飞向云带之一刻,她听见一个蓝色乐句。神奇,虚幻,美丽。她知道,这是天籁。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逐步恢复,直到她勉力记下这个诞生在天堂的旋律。静卧病床,闵惠芬发展这个乐句并结构这个发展,直至形成一部作品的完整腹稿。她委托她的弟子:把这部作品写作并演奏出来。她把它命名为:《音诗——心曲》。
《心曲》》的公演,闵惠芬去听了。她说,音阶,天阶。历经劫难之后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沿。
作者简介
赵恺,祖籍山东,1938年出生于重庆,1955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后在苏北淮阴生活至今。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曾多次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的国际文学活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委,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一级作家,江苏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