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给中国取了个霸气的名字,如今仍在使用
引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毛泽东
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之中,就曾提到了秦始皇,尽管秦始皇“略输文采”,但依旧不妨碍后人尊称他一声“始皇帝”。在统一六国之后,他以最快速度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状况,更是创立了历史上第1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丰功伟绩是前无古人的,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之处,他开始将“皇帝”二字作为自己的称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给中国取了个霸气的名字,如今仍在使用。
秦始皇骄傲的资本也是有的,从公元前203年到公元前221年,他不停的征战各地,并先后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等国家。而对于国家的管理,他也还是有一套的。在中央,他主张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为了巩固金字塔般的中央集权统治,他采用了郡县制。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和政治,他更是采用了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手段。 此外,他颇为重视发展经济。为此,他更是举一国之力修灵渠、修长城。为防止匈奴贵族的侵犯,他不断开疆阔土,将秦的版图持续扩张。
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人也不例外。虽然做了很多好的事情,可秦始皇也犯下了很多错误,比如他崇尚法家,他更是不允许百家争鸣的情况出现在他的国家。而焚书坑儒在历史上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很多人失去了性命,一些宝贵的书籍也被统统销毁。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多人都说,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秦始皇是有功,也是有过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帝,在一统中原之后,也曾做了一件“好事”。他给中国取了一个特别霸气的名字——中华!至今,“中华民族”中的中华二字就是源自于这里。
那秦始皇为什么要用“中国”这两个词来作为国名呢?其实“中华”这个词很早就出现在天文方面的书籍之中。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天上有神仙,而神仙都住在天宫之中。天宫据传有三个门,天宫中间的那个门就叫“中华”。之所以给中国起名为中华,是因为秦始皇认为自己身处在中原大地,而“中”有集中靠拢的意思。也就是说,秦始皇想人民自发向他这里靠拢。而“中华”之中的“华”指的是华夏。在西周建国之后,因为分封了800多个诸侯国家。那么,统治者将这些诸侯小国统称为诸侯国。为了和附近的一些少数民族划分开来,从周王迁都洛阳开始,中原统治者称自己为“华夏”。
在春秋时期,华夏已经指中原一带或者是以中原地区生活方式为主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大约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便自称为“华”。而“中华”的说法,是从汉朝时才开始流传出来的。到19世纪末,当“民族”这个概念词传入中国之后,“中华民族”这个词汇才正式出现。从中原到中,从华夏到华,从中华到中华民族,中国也真的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总的来说,无论是哪种来源,中华这个国名已经是深入人心。而古人们认为人君所在的国度就是大地的中心,百姓应该像星星那样向国君靠拢。因此,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他更是千都洛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地区。这就是最早的中原、中土所覆盖的范围。而为了规范用语,早在唐朝的时候,统治者就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了“中华”这一固定词语,详情见《唐律疏议》。
由此看来,有着5000多年文明的文明古国,其发展历程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之中,中华的语义也在慢慢扩大。无论是中原和华夏,还是中华民族,都抵挡不了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为中华之崛起而不停的奋斗。可以说,中华二字早已高度凝结了中国各民族的奋斗力量,短短两个字却也是精妙得诠释了中国各民族精神文化的美好之处。
参考文献:《唐律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