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成为资本的主人,要么成为资本的奴隶……

最高明的销售战术是心理战,正如那些卖保健品的人,看见大爷大妈就喊“爹娘”,比看见亲爹亲娘都亲。

成本10块钱的东西,经过他们的一番天花乱坠的推销,可以卖到200甚至500元,如果你劝说父母不要买,父母马上说:你个不孝顺的东西!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现在年纪大了买个保健品也不能买?何况我花的是自己的退休金,又不用你的钱!

听到这话,你一脸尴尬,旁边的销售员早就笑开了花。

最高明的销售战术永远是心理战,自从“市场经济”这个怪胎诞生以来,一直都是如此,未来仍然如此。所以说,经济学和心理学是最

实用的两门学问。

可惜,这最实用的两门学问,中学阶段却都不教,只在“思想政治”这门课里简单提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让我们对商品、市场、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当很多人辛苦大半辈子却仍处在社会底层时,他们开始抱怨命运,抱怨社会不公。当然,迄今为止,人类确实还无法设计出一种“绝对公平”的社会,遑论很多因素都是先天性的(有的人生下来天赋就高,有的人生下来就资质平庸,这个只能说是上帝的授意),但绝大多数人的抱怨都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商品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交换价值决定的。

人活着就离不开水,但水价却相当便宜;珠宝、钻石这类东西没啥实用性,但却贵得惊人;你辛辛苦苦干一辈子,勉强维持家庭开支;明星大佬随便拍个广告做个演讲,比很多人一辈子挣得都多。

尤其是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资本输出的时代,资本增值的速度远远快于劳动增值的速度;甚至当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劳动后,劳动不但不增值,反而还贬值。

如果你是一家工厂老板,你是愿意用机器人还是雇佣那些95后小年轻呢?很显然是前者。第一,机器人除了维护外,不需要付工资;第二,机器人方便管理,不会偷懒;第三,机器人工作更加快捷更加熟练。

商品本来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交换就没意义,因此它的价格直接取决于交换价值。企业家一开始就是为了卖而买,生产很多超出自身需要的产品,就是为了卖出去挣钱,然后买进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

所以,在这个年代,利用焦虑心理挣钱,也不失为一门不错的生意,只要你能把握好这种微妙的心理。事实上,存在焦虑心理的年轻人绝不在少数。

我们没必要指责那些利用焦虑心理挣钱的人,因为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如果觉得自己亏了,大不了下次不买就是了。这个选择权完全在于消费者,只要消费者保有自主选择权,这个市场总体上就是健康的。当然,如果一个人总是容易被忽悠或上当,缺乏自主独立判断能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说白了就是网友所说的“智商税”。

这个东西市场和政府都是无法保证的,没有任何一种机制能保证每个人的智商都一样。

近日看了一篇文章,说只要中国女人(包括那些中老年妇女)还有变美的欲望,整容、化妆品行业就永远不会衰败。

是的,全世界都是这样,你看美股巨头企业,几十年来经历了动荡起伏(如今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科技企业),但强生、宝洁这种日化保健巨头直到今天,市值仍然极高。

最近,小米上市的传闻越来越多,港交所为了抱雷军大腿,不惜修改上市规则,说啥也不愿再痛失一家科技巨头了。

4月24日,香港交易所盘后发布消息称,为拓宽香港上市制度,新修订的《上市规则》条文将于4月30日生效,有意按新制度申请上市的新兴及创业产业公司可于该日起提交申请。

如果用商业思维去看待世界,你会发现,很多视角都有所不同。

小米和今日头条,两家10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的独角兽,一旦上市,势必引发新一轮的造富狂潮。这本身既是资本的结果,也是资本的功劳。

很多父母生活的年代,中国尚未或刚刚改革开放,处在短缺经济时代,市场一片空白,最早下海的人基本上都能赚到钱。

当然,不是说那个年代没选择下海的人都不聪明,他们很多人处在体制内过着旱涝保收的生活,不愿意去下海经商也很正常的,而且他们的回报也不低,这只是“投资策略”的不同。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每个人都在用投资的意识看待问题。

父母那一代人,即使不懂任何金融知识,无形中也在用投资意识处理问题,他们的抱怨透露着价值投资的理念:在儒家文化下,父母把孩子养大,本质上是一种投资(不同家庭的投资额不尽相同,现代社会花在教育上的投资越来越高),这种投资的最低回报是孩子孝顺赡养父母,最高回报是孩子长大成材,成为雷军、马云那样的人。

所以,当销售员向你父母推销保健品时,父母其实抱怨的是“我在你身上投资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现在你不好好回报也就算了,我用自己的钱买保健品你还不让买!”

真的,谈钱伤感情,但不谈钱,你连基本的儒家伦理文化都无法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