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诗神苏轼各一首绝笔诗,李白《临终歌》极度不甘,苏轼《梦中作寄朱行中》/《自题金山画像》大彻大悟
山衔落日,湖面映照金黄的光,那是不舍白昼的惆怅。
枝带残花,微风吹拂清幽的香,那是不舍春天的忧伤。
佛说,生死之间,有大恐怖。我常常在想,人之将死,究竟是在恐怖何物?想了很久,才知道那是不舍和遗憾。不舍心爱的人,遗憾未成功的理想。
当知道自己要与人世作最后的告别,知道自己此次闭眼再也无法睁开,无论是位高之权贵,还是风流之墨客,都有念念不忘的东西吧!
弥留之际,人生如飞马回溯。潇洒的诗仙李白,旷达的诗神苏轼。这四位旷古烁今的大诗人,他们生命中最后的不舍和遗憾,又是什么呢?从他们绝笔诗,我们或许可窥探一二。
李白《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李白背着长剑,提着酒壶,离开了家乡。小舟随着江而下,李白最后回望一眼峨眉山的秋月,心中有淡淡的惆怅,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向往。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希望用自己的才能,和管仲、晏子一样,作一个名相,安社稷,安黎元。不过现实却让高傲的李白四处碰壁。面对李邕的轻慢,他自信地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自信自己是大鹏,终有直上九天的那一日。
公元742年,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中,唐玄宗命李白进京,供奉翰林。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以为心中抱负得以施展。可诗中的谪仙,如何能学得会那些官场的规则。
三年后,李白被赐金放还。虽然此时的李白对官场失望,偏向于道家的出世思想,可寻访名山之际,他依旧放不下建功立业的理想。
安史之乱,李白参与了永王东巡。永王被征剿后,李白被关入浔阳监狱,幸得宋若思解救,免得一死,流放夜郎。行至三峡地区,遇大赦而还。就是这个时候,李白开心的写下那首名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到了江夏,李白逗留了一段时间,与好友韦良宰促膝长谈、泛舟游湖。此时的李白,没有与丹丘生相见时那般“将进酒,杯莫停”的不羁潇洒,而是饱经沧桑的老人,与良宰絮絮叨叨,写下了他人生中最长的一首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这首诗,可以看做是李白的自传诗,诗中写了他一生的经历,以及曾经的理想。李白知道,他时间不久了。
公元761,已经花甲之年的李白疾病缠身,只能投靠族叔李阳冰。一年后,重病不起的李白,写下了这首《临终歌》。大鹏,终究是没到九天便折翼了。原来,李白是遗憾,心中的理想,没有实现。
苏轼《梦中作寄朱行中》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年少成名,在文坛一呼百应,然而仕途却坎坷不平,屡遭贬谪。因为乌台诗案,被仁宗誉为宰相之才的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人生中第一个大起大落,令苏轼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些看过的儒典,诵过的佛偈,读过的道经,在那段时间,融汇成醍醐,灌顶而下。于是,苏轼变成了那个“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东坡。
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贬至荒凉的儋州。贬吧,贬吧,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绝笔诗所表达的情感,没有李白那么强烈明显。这首诗,是在苏轼被赦免回京的路上写的。1101年的五月,苏轼到了真州,在金山龙游寺庙,看到自己的画像时,写下此诗。
这离苏轼去世只有两个来月,不过,诗中并没有看到苏轼有不甘不舍,而是一种平和的心境,甚至对自己的一生,有调侃的意味:我一生的功业,或许就在这三个贬谪之地吧!
而李白有着极度的遗憾和不甘。或许,因为苏轼曾经有不少高光时刻。进士及第,文坛宗师,位居高位,都经历了,所以没有遗憾。得到过,发现不过如此。正如他的那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是大彻大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