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繁华图》:穿越300年的盛世景象
公元1751年,大清王朝的历史时钟走到了乾隆十六年。农历二月,正是江南大地草长莺飞的季节,生长在北国的乾隆皇帝平生第一次来到了富饶灵秀、人才辈出的江南。伴随着太湖的暖风,乾隆皇帝在苏州城中驻跸下来。苏州——这座当时中国第一富裕的城市、这座吃穿用度时尚领先全国的城市、这座文风鼎盛文人辈出的城市,让初到此地的乾隆为之赞叹不已。
乾隆回到北京之后,意犹未尽,时常回忆起苏州的人物风华。然而,苏州远隔千里,纵是盛世帝王,也不能时时将那美景留在身边。直到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59年的时候,一位苏州画师呈献了一幅前无古人长卷之后,乾隆才终于能够偿了多年的心愿。这位苏州画师,便是清代著名的绘画大师徐扬,而他所创作的这幅前无古人的长卷,便是《姑苏繁华图》。
《姑苏繁华图》局部图
《姑苏繁华图》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姑苏繁华图》全长十二米多,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之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据统计,画中约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桥,二百多家店铺,两千多栋房屋。《姑苏繁华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
《姑苏繁华图》12.25米的长度,比《清明上河图》要长一倍还多,而画中描绘了12000多个人物!这样一幅鸿篇巨制,是徐扬用了整整的二十四年时间才绘制完成的。
1
打开《姑苏繁华图》长长的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宽阔的农田。
一群农夫挥舞锄头,浇水施肥,挑秧担水,累了则休息田间地头,或三五成群“侃大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那时候的猪,是散养的。
村内一群工人正在盖瓦房,一派热闹的景象。
春天怎么少得了野餐呢?带上一块粉粉的桌布,少女心爆棚~
画家除了描绘一村、一镇、一城、一街之外,还如实的描绘了石湖、灵岩山、狮山、虎丘山等苏州自然风光,内容之丰富,当属无二。
太湖畔灵山岩
这一段《姑苏繁华图》除了卷首的阡陌交通,灵岩山也是重点之一。灵岩山在苏州城的西南面约十八里的地方,也就是在木渎镇的西边。灵岩山自古是苏州有名的风景胜地。
李白也在《苏台览古》中如此描绘: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灵山岩
2
由灵山向东,经过一座斜桥,到达木渎的繁华中心。
此处胥江与香溪交汇,浑浊与清澈交融,“斜桥分水”由此得名。
骏马啊,四条腿;苏州啊,全是水。仿佛听见了古运河中阵阵橹声,山塘街上悠悠丝竹,以及街市上的往来喧嚣……
这里有繁复的各色船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在江面上行驶的状元郎迎亲船。
饭店、绸布店、米行、杂货铺等,各色店铺林立。
值得一说的是美食,从'上桌馒头'到'五簋大菜'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据载当时所卖满汉大菜及汤炒小吃多达一百四十九种,点心多达二十六种。
逛完街,吃完饭,品品酒,听听曲,求求佛,算算命,人生何知愁滋味。这就是苏州老百姓的平常生活。
3
木渎往东,越过三拱桥,就可以看到清初著名的苏州园林“遂初园”。
门前码头客船穿梭,仆人们正忙着搬运各种礼品,难道这里正在举行盛宴?院内张灯结彩、高朋满座,盛极一时的清代大家族,完整的展现在眼前。
当时姑苏风俗,如科举、戏曲、婚姻、货卖等,于卷中无所不备、无所不详,能补文献之缺漏,更显此画之珍贵。
出了遂初园继续前行,便来到庵西,这里也有一处市集,虽然不大,但各类生活日用品均已齐全。
4
位于苏州城南十里之外,则是一片恬静安逸的景象。
有一座高高耸立的拱桥,叫“越城桥”。越城桥以地近越伐吴时所筑造之城池,故名。其下就是越来溪,溪通横塘。
桥畔着意描绘了农村手工业的情形。河滩边有四个窑工忙着挑水和泥,脱制砖坯。
不远处则是非常有名的“行春桥”。
明四家之文徵明、唐寅等都是石湖的常客,也留下了很多传世美作。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晚上,当明月升起,九格月影连成了“石湖串月”的奇妙景色,令人啧啧称赞。
还有渔船两只在前,其中一舟有夫妇二人,妻子怀抱婴儿嬉戏前舱,丈夫在船尾操横笛而管吹,悠悠笛声,渔家生活,尽在其中。
天然的渔场、良田,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诗情画意则是对姑苏“石湖渔耕”的真实写照。
云贵川杂货店集中地,奇珍异货售卖场
脚踏三进斋朝靴,仕途平步青云
雅扇专卖,文人淑女趁手好物
这么多颜色,够你开染坊
不用跑遍全城,楼下穿金戴银
名人字画,金银细软,识货的主请进~
几百年前的万年桥边,惊现21世纪爆火的地摊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