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关于版本问题:

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

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

厘定《道德经》的原则:

(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不改动原本。

(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后人所谓专家学者对某些字词乃至句子的意见,或考证,不予采纳。因为道德经是一部“求道”圣典,修行求道达到巅峰的老子面前,没有专家,更没有学者。我们不需要这部经文字有多优美,有多通畅,我们只是竭尽全力恢复她的本来面貌。让我们子孙后代,以睹圣人文笔为快。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词:

上:高;上面。上等,上乘。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下:下等,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

解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依道而行,积功累德,若注重功德本身,则德而不德,反而没有任何的功德。所以真正的大德并不贪着功德本身,也不执着于积功累德。如此所得功德大到不可思议。是以有德,如此大德而为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执着于道本身,念念皆为积功累德,贪德住着。以德为念,念念为德,所建功德,反而无德。如此为德而为下.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乘德性的大德之人,不会被现象环境左右,不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不以为自己做过些什么,不自高自大。为:是指的世间象的一切行为。无为:是不被世间现象所迷惑。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崇尚仁之人,所成就之功德,并不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不以为自己做过些什么。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崇尚义之人,所成就之功德,会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会认为自己过了很多,功德很大。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崇尚礼之人,所成就之功德,如果无人赞颂与之相应。则积极四处大造声势。

以上是老子为,道,德,仁,义,礼,所做的分析,排序,各种不同境界的人,建德时所执有的心境。

'忠信之薄也’道,德,仁,义,是为忠信之道,礼居末焉。

'而乱之首也’当道,德,仁,义,礼,不断的次第失去以后,而社会也就大乱了,

释意:

上乘德性的建立并不看重功德之本身,所以能建树起广大的德性;

下乘德性的建立看重功德之本身,如此不仅没有德反而会失去这功德;

上乘德性的大德之人,不会被现象环境左右,不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不以为自己做过些什么。

崇尚仁之人,所成就之功德,不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不以为自己做过些什么。

崇尚义之人,所成就之功德,会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以为自己做了很多,功德很大。

崇尚礼之人,所成就之功德,如果无人赞颂与之相应。则积极四处大造声势。

不管执着于以上的任种境界,都已经失去了中正之大道。

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

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

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

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

礼这个东西,

是忠信之未落后的产物,

失去礼让,则是发生祸乱的开始。

能认识到礼前面的这些规律,

即取道之精华,

而礼这个东西却是愚笨的人认识大道的起始,

所以大丈夫处在这些规律的敦厚之上位,

不居处在这些规律的浅薄之下位,

处其敦厚之处,

不居其浅表,

故去彼取此。只保留敦厚的精华,舍去不好的浮华。

提示:

迷途知返者,道之初动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解读:

'昔之得一者’这第一个'一’,于后面的一连的五个一,各有所指。第一个一,是指的是得这大道之法。其后的五个一,俱被这第一个一所摄;即'一中有诸一,诸一中无一’。

释意:

往昔之修道者若一人得这大道之法:

天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所以天可以清澈;

地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地可以安宁(不会震动)

神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即会现灵;(天人感应)

五谷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即五谷盈仓;

王侯也可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可以令天下安正。

推而言之

如果天空不再清澈,大气层恐怕将会爆裂;

如果地不能安宁,恐怕将会暴发火山及地震;

如果神无灵性的接济,恐怕将会停歇;

如果五谷长势不良,恐怕将会绝产;

(五谷绝产,至令一切狷飞蠕动,飞禽走兽都无法正常生存下去,此处对应第六章,谷神不死。)

如果万物不能良好的生存,恐怕将会物种大灭绝;

如果侯王不能安正天下,恐怕天下将发生大暴动;

所以贵必定于贱相对应,

高以下为基础。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以贱为安世之本,重平安盛事之道。难道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赞誉无须赞誉;

(君王无须赞誉本已是众生之尊,也是人中之极,所以自称为孤,寡,因无能与之匹敌者)

所以君王不应追求晶莹似玉,应该坚如璎珞朴石。

一:道。修行得道的人。

解读:

释意: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使我絜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知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政闷闷,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燿。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駪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猒(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舆争。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矣,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舆,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狭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压,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馀。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忽,绳绳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容(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致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舆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环观,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亡者,寿也。

道汜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道一精校版附简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精校版修订按语: 道德经 ...

  • 还原2500年之前《道德经》的原貌以及正确打开方式——全文【第497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道远 读者摘要: 一经展卷 感觉亲切非常 一气读完 爱不释手 上古唯心三观的完整脉络跃然纸上 ...... 道德经 "臻经典"以"去伪存真.破妄显真. ...

  • 《道德经》学习感悟20200909

    花了一个月左右的业余时间,读完了<道德经>全文,对老子的思想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也有一些体会和收获. 老子所谓的道是圣人之道,老子所谓的德是圣人之德,是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老子说要&quo ...

  • 《五千言》正解——从打假开始

    --文医题记:正本清源,还道学本来面目! 亦文[yi.wen@163.com] 2021.07 目 录 A.序言 B.绪论 1."上德不德"的自相矛盾 2.被颠倒篇序,改头换面篡改 ...

  • 还原版《道德经》第七章:道可左右

    还原版<道德经>第七章全文如下: 道氾氾,其可左右. 万物恃以生而不辞,衣被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小. 功成不名有,万物归之不知主,可名于大. 天下皆谓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 ...

  • 道德经原文加译文

    爱道之人45782021-01-26 22:12:59 <道德经>原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

  •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 ...

  • 道德经原文 白话

    帛书本<老子·道经>原文 第一段: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妙也,恒有欲以观其所缴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 ...

  • 道德经 原文 白话 2

    帛书本<老子·德经>原文 第一段: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 ...

  • 《大学》完整版 四书之首,原文+注释+白话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全文约2400字.相传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划分章节并注释 ...

  • 《八阵图》原文加赏析

    《八阵图》原文加赏析

  •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加译文赏析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加译文赏析

  • 《道德经》哲理白话梗概

    转自:经济学雷锋 <道德经>哲理白话梗概(第1-10章) <道德经>哲理白话梗概(第11-20章) <道德经>哲理白话梗概(第21-30章) <道德经> ...

  • 《易经》第六十二卦——小过卦,爻辞原文及白话翻译

    小过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62卦,小过:表示有志难伸.龙困浅滩,像犯了一个小的过错般,而被处罚.事事小有不顺,有被打压的迹象,最忌冲动犯上,必因此而埋下祸端. 需沉潜.忍耐一段时间才能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