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服务面面观(2)
技术指导服务的对象,通常是操作者和下层技术管理者,比如工人和阶段技术人员,他们是在完成具体工作中的主体,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怎么做是最大的困惑,因此,需要无需讨论的具体做法的指导。
技术指导通常不必回答“为什么”,而是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话说回来,许多技术指导服务者也不具备回答为什么的能力,尤其是食用菌行业的“为什么”,因为缺乏完整理论体系而使得“为什么”很难说清楚。尤其是有些属于熟能生巧的东西,除了示范,还是示范,解释太过苍白。当然,操作者也很少会去追究“为什么”,能够追究“为什么”的人,最终都会成长为较强能力的指导者,可惜这样的人太少。
曾经有一次在一个企业做咨询服务,老板希望我帮他培训一位工人成为阶段技术员,本来老板已经考察过那人的一些情况,觉得灵活性还好,结果,我试探着对其做阶段性技术员的工作方面做些讲授的时候,人家直接说,这个跟老板说!当我诱导他了解管理工人工作需要注意的方面时,他不觉得我是在教他,而是觉得我这个人在挑毛病,甚至反而到老板那里申辩,弄得我和老板都哭笑不得。
在咱们这个国家有个非常流行的词,叫“多管闲事”,是带有贬义的,不幸的是,中国工薪阶层都依此奉行“不管闲事”原则,这样的工作人员,也许会是一个好工人,但永远不会在个人能力上有大的进步,成长空间自我压制,而这种风格的普遍性,也是局限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一种文化元素。
而技术咨询服务的对象,是以中上层管理者直至老板和CEO的,所以,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多元化,不局限于解决当前问题,而是更多注重对于潜在问题的长远解决方案。在咨询过程里由于不可能短时期完全了解既往,所以,通常技术咨询服务更像的一种讨论,要收集过往过程的信息,进行分析解释和判断。
技术咨询通常最主要的是搞清楚“为什么”,甚至服务者可能并无相关经历和经验,而是通过其对本行业的更高层次的理解,做出判断,或者进行一些试验,修正原有技术的问题。事实上,不可能有万能的服务提供,这种服务具有不确定性,很多时候,也不是解决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到最佳的问题,或者是降低问题出现的概率。
技术咨询服务最困难的地方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说服具体对象放弃旧模式。虽然我们都会认为这是以理服人,甚至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可以靠权威直接让服务接受方同意,事实不是这样。不论是老板还是技术人员,他们都必然熟悉原有的程序工艺,而对陌生做法存在本能的抗拒,这就必须提出预见性的结果差异来让他选择,而由于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这种改变可能并无先例,也可能人家做过类似尝试失败了,但当服务者发现其中改变必要时,改变他人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许多技术咨询服务者都有这种被拒绝的经历,但即使是接受服务的一方,对于拒绝改变也是同样艰难的,因此,接受技术咨询服务的过程是一种挑战自我的过程。
相当多有接受服务必要的一方,会自以为是,我遇到过一位老板,其企业显然问题多多,但他的优势是市场,即使水平不佳,但有盈利,所以牛皮哄哄,大谈特谈他的技术如何如何,基于礼貌,我只能笑笑,无话可说,当然那是因为没有真正给他做服务,也同样,这种老板不感到自己有接受技术咨询服务的必须,也就无需多费口舌。
大凡抗拒技术咨询服务的人,多半迷信绝招,我在该企业看到他的防病绝招,就是添加药物,出于保护中间人的关系,我只能暂时对此保持沉默。想到李玉院士那么果断的说工厂化产品都是安全的,这个结论只怕下的太早,决定产品安全的最关键的人不是技术和条件,很多时候是利益影响人的行为。不正常的国度,没有什么可以成为安全判断依据,只能对具体事件的问题说是或者不是!当然,院士是高层人士,不能想象实际情况的龌蹉,我也不能对他老人家求全责备,只是就事论事。不过这个问题厂家老板,倒是和李院士熟悉的。
由于不必回答为什么,所以,技术指导服务者很容易滥竽充数,当然有一点特别的地方是书斋性专家绝不会冒充这种服务者的,因为他们就是不知道“怎么做”,当然也无需解决“为什么”。
与之相对应的是,现实中的技术咨询服务提供者,同样有太多的滥竽充数,不过这种滥竽充数往往有点齐宣王的意思,因为这人有很多头衔,有很高的职务职称,有吓人的身份,甚至能够达到签字合影的理想状态,即使咨询本身根本做的一塌糊涂,也可以握手言欢,下次再来。
这才是食用菌技术界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