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菌自媒体文章阅读的陷阱

看见朋友转发朋友圈一篇文章,垒了一大堆东西当然也有些有用的,但更多是是无用和错误的。因为作者曾经被我批评过,所以就不说太清楚了,免得人家以为是针对人而不是针对内容。当然,文章是人写的,不批评人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也还要说几句作者不中听的话:你自己都未必理解的东西能不能不写?误导别人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当你没话找话的写一堆东西,干货里面掺沙子的时候,你根本没有办法保证读者会去粗取精,更大可能性只能是按比例认同吸收,结果必然仍旧是掺沙子的,所以,这种文章,你以为在教导别人,而实际上在误导别人。

我不得不对所有期望读一篇文章就学到多少真功夫的人说一句,别做你的春秋大梦了,没有辨别知识真伪的能力,你还是老老实实做两件事吧。

第一件是读懂经典(大部头),读到你可以找出它的不足这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雄厚的基础知识,你如何鉴定胡说八道和真知灼见的混合物呢?比如曾经有人说香菇起菌瘤是因为缺氧,那有人就问,为什么靠近打孔处最先起瘤呢,因为相对来说这个位置是供气更好的位置呢?这个问题现在也实际上没有非常完整的解释,但已有的肯定不准确,所以,光是读文章,根本就搞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压块方法也起瘤,那应该没有缺氧的情况了吧?

第二件事是观察思考,指望学好了再去做的就歇了吧,除非先跟班学习或者长期打工,否则学好再干根本就不是农业技术工作的正途。因为农业生产的很多状态目前还没办法用感官以外的手段去判断,也无法用现有手段描述同时问题实际上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需要结合各种相关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或比较接近的答案。短短的“技术文章”,根本不可能让人搞清楚这些复杂关系。

作者们实际上自己也心知肚明,甚至自己也弄不清,然后找些乱七八糟的书里的说法凑数,努力写得又臭又长,貌似渊博。这样的写作模式,自然就会写成干货掺沙子的东西,因为不会全错,但问题也少不了。

学习食用菌培植技术,没有个人的观察思考,是绝对成不了高手的,不要说成高手,就是应付生产需要都非常艰难,问题不断。有句万变不离其宗的正确废话,按照要求操作就不会出问题,问题是什么是正确要求,这是结合条件环境状况的动态玩意,除非你能够通过观察,综合其他因素去考量,否则,正确要求不过是虚词而已。目前即使是工厂化人为控制条件,都仍旧需要人为观察保证处理某些意外差异,何况绝大多数菇农的生产模式是自然千变万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喜欢看“技术文章”而不是自己学会观察思考的菇农,不知不觉的就掉入了“学而不思”的坑了。问题是掉进去了还会觉得自己是好学不倦,这才是悲剧的关键。同时,因为太多的这样类型的读者,为“掺沙子”文章提供了巨大市场。

自媒体出现以来,泥沙俱下,很多人看到了机会,但却无过硬的货色,所以就加强推销,而推销术首要就是的就是包装,自媒体文章就是一种相当于包装的手段,而文章的包装主要是题目。有多少人能够说像我这样坐在办公室安安稳稳的写东西呢?

如果他有别的工作还整天洋洋洒洒,那文章质量能好的了吗?到底他们的主要精力是写文章还是做本行呢?养专人(是专门的人而不是专业人士)做公众号的,可能不影响主业,可这样的公众号显然不会很专业。要长期持续原创而不影响主业,又似乎是做不到的。如果精力用来做文章,主业恐怕就够呛,不是所有人都只干临时工(我相反,我因为在职而无所事事,所以专门干临时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如果没有原创能力,那价值恐怕又得打折。所以即使如我,就是有这份闲情逸致的条件,也还经常因为实际事务不得不中断写作。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你面对浩如烟海的自媒体文章,到底是鲜花遍地还是处处陷阱?是必须弄清楚的事情。被人卖了帮着数钱的大有人在,这种误导文章因为题目的醒目而被广泛转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