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菌种知识培训课(20)

菌种生产的质量管理问题,也是菌种生产走向稳定的一道坎。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拥有技术的前提下保证技术的稳定发挥,这是一个现代的东西,也是工业化模式在农业领域里的应用基础,可惜,中国菌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企业实在不多。

菌种质量管理,本质上就是生产规范及其准确施行,同时具备对生产过程的齐全的检测、监控、以及记载追溯,还有销售运输等一系列内部标准及确保执行。简单说就是规范及执行。

实现质量保障的途径在不同行业是一样的,也就是所谓的ISO体系,但到具体行业就必须有具体的工作指标要求,菌种生产自然就是应该有结合了菌种制作具体指标的质量保障管理体系的。这是起源于工业化必须的标准化和稳定化需要的东西,农业领域里的人就不太了解,所以需要特别强调。

当然,菌业只要走规模化机械化的途径,这个都是用得着的,抱着传统经验做法的小打小闹不在此列。

中国农科院张金霞老师的团队,给不少企业做过菌种规范化生产指导,但这事情不是做了规范就一定没问题的。即使是做好了规范,还必须找一个长期的有能力的执行者。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规范是一个可以无穷细化的东西,许多企业请人做了规范,但束之高阁者有之,执行不力的就更多,随意修改规范也不少见,这样的企业,估计张老师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帮得到。

有规范还得有具备能力的人去监管执行规范,这是许多菌业企业的痛处,例如山西金田公司离开了党兴仁后的那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规范没有成为企业的一部分,而只是技术人员的随身物品而已,党兴仁走了,规范就不存在了。用什么比喻呢?大概就是类似法治和人治的不同,好的菌企,生产应该有工业生产一样的规范管理,就是法治,而一般菌企依赖技术人员的个人能力和忠诚,那就是人治,换人了,一切就得从来。

所谓纯粹技术性人才,缺陷之一就是把规范固化,这是不利于企业运行的,同时,很多菌业企业家认为熟能生巧就是规范,这个简直就是荒唐。因为有这些不合理的概念(经验主义)先入为主,中国甚少菌企具备规范生产的能力同时用人也是唯实践论的,吃过这个亏得企业不少,接受教训的老板一个没见到。

对于一般菇品生产来说,这种波动虽然不利,但也不至于难以承受,而菌种企业这完全是另一个概念,必须确保稳定优质,任何存疑一律抛弃。排除一切疑问是食用菌菌种生产的第一规范准则。

菌种生产程序并非唯一,所以规范也不会通用,许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生产规范本身就是结合硬件、主原料,容器规格等具体条件才能制定的东西,所谓有规范执行能力,就是对这些制定规范的参照体系有良好的了解,能够及时从过程中发现偏移规范的情况。这个要求并不高,然而中国菌业能够具有这样规范执行力的人并不好找,因为从事菌业的人员总体理论水平太低,同时,大学的所谓的食用菌专业课程,也并没有达到实用水平,甚至欠缺颇多。企业用人又急功近利,无论是菌种企业还是生产企业,都想捡现成的。

同时食用菌专业出身的新人,包括研究生,可能找工作都是问题,因为这些人也没有规范执行能力。前些日子替边银丙教授来跟我叫板的黄天骥,就是因为边教授给他介绍了老婆,而老丈人是个菌种企业老板,这既是婚姻介绍也是工作机遇,所以要投桃报李了。

菌种企业现在好一点的是老板自己有一套规范,但不够精细,在生产稳定性方面仍旧有欠缺,凭感觉的东西多,这种主要是个体的。而差的是根本没有规范,这等于瞎胡来,这一种的往往不是专业制作菌种的。最可惜的是,花了钱请人做了规范,却就是舍不得请一个高水平的执行人,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大手笔投资的。

由于规划化程度和水平的问题,中国菌业的菌种生产质量(不包括类似天达这样的种源提供企业,这种属于另一方面)实质上成为制约菌业健康发展的的一个瓶颈。以山西省香菇生产为例,没有一个权威的菌种企业,而山西拥有全国最好的夏香菇生产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菌种问题成为山西香菇的痛点。

山西香菇生产用的菌种是百花齐放,周边的河南、河北、陕西、湖北甚至浙江辽宁都往山西销售,但没有任何一家具有较好的口碑和长期信任度。所以百花齐放但没有一朵能够长红,生产者购种的时候都战战兢兢,菌种事故层出不穷。

山西有企业想搞菌种,但都是硬件和人才方面不肯投入,全国其他地方也大致类似,河南。湖北、浙江甚至福建这些食用菌大省,都没有大型的具有垄断地位的菌种企业,与该行业缺规范和执行人才以及体制问题有关系。

唯一的例外是福建古田的银耳生产,因为绝对的技术优势和集中生产,竞争都在明处,所以菌种问题比较少。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