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人物志——张万琪·第五届艺术名家书画大拜年
张万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名家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艺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艺家书画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创作中心主任;中国佛教书画院高级院士;教授。
近年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融汇贯通,作品呈现自己新的面貌。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曾宪梓教育基金奖”。
心结中西,以心为上
文/张万琪
我的老家古代很有点名气,有名到曾经惊动了始皇帝。从我的画室抬头西望,透过山背上的树丛就是当年被他派人掘土坑千丈因而泄了王气的星子峰,并钦定为“剡”地,以让两火一刀管制,再也不让我们造反有成。而向东望又是大名鼎鼎的书圣二公子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本应登岸而没登岸的驻足地,如今被称为“剡溪九曲胜景”的第二个胜景艇湖村。历史沧桑,山川形变,到了近代,我的老家仍然也有名,因为贫困饿得几乎没饭吃而闯荡上海滩,最后终于一曲唱响的越剧就是我们老家原来的小歌班。而到了当今方兴未艾的改革开放盛世大时代,我们家乡的传统小吃“小笼包子”竟然被美国的一家权威公司排名为世界第一。我生于斯长于斯直至长大外出读书就业闯荡江湖,除了这些,家乡的青山绿水,秀竹清溪更是像刀一样刻在心里不能忘记。
自从不知怎地喜欢上了画画,并有幸拜在毕业于国立艺专的家乡花鸟画家商敬诚门下,我逐渐知道了我们这个浙东的小县城,不仅仅有上面这些骄傲,而在书画行当里也出了几个大名人。近代海派的鼻祖赵之谦,祖籍就是我们老家的。后来的郑午昌,不但画山水画出了“午昌柳”的名声,还出版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本中国美术史。我生活在这样的艺术土地里,既有家传又有正宗门脉的名师指领,于是只要安心照着老师指点,努力发奋,临摹临摹再临摹,读书读书再读书地学习中国画的传统路子,以笔墨有长自许,以有古人面目自荣,就可以安心自得了。
待稍长外出求学,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不同于我们中国传统绘画的西方艺术体系,特别是鬼使神差地得到一个进入当时浙江美院油画系学习的机会,更使我脑门绽开,仿佛进入了一个人生的新天地。虽然那时我们的艺术国门只对当时的苏联敞开,但也足以使我倾倒在俄罗斯十八十九世纪巡回画派大师的经典作品脚下诚惶诚恐,没日没夜地临摹借鉴学习。从这儿出发,丰富浩瀚的俄罗斯文学也进入我的阅读范围,继而自然地延伸到西欧和世界各国名著的范畴·······他们使我明白了,世界很大,世界上除了我们中国,在艺术上也有许多我所不知道的好东西。
人生的际遇有时使人意想不到,特别像我这样由于出身贫寒往往限制了想象的人,竟然有一天会到美国一所州立大学任教“中国文化”。近三年下来,我利用教余时间,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堪萨斯到夏威夷,拜访参观了数以百计的美术馆、博物馆、陈列馆。而当时曾经在模糊的印刷品上看到过,而现在竟然现实地站到了这么许多世界各国大师们的精典名作面前,可以屏住呼吸观摩学习,我内心的震撼和感动,是非亲历而所能言表的。大师就是大师,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灿烂精典艺术,都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精力去学习去消化去吸收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必须以祖先博大无私的胸怀,去接纳去理解去汲取,争取融化在我自己的艺术血液里,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开出茁壮的中国时代艺术之花。
走中西结合道路发展传统中国画,我们的绘画前辈早在百年前已经起步,他们的艰辛跋涉也已经取得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丰硕成果。当我这个后学通过千辛万苦,多少坎坷开始领悟这条应该适合自己的求艺之路时,我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所谓“结合”不是简单的技法借鉴,更不是牵强的形式杂交。而是应该进入心灵领悟的层面,首先从灵魂的深处修炼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遗承的辉煌,放开心扉不存偏见地理解学习西方艺术精华,对我才是正确之道,自己之道,才 可能有点些许突破,有点微小的新的创造。我把自己的艺术理念归结为“心结中西“,面对绘画创作一切以心为上,用心真诚面对,用心真正领会,用心虔诚敬畏才是我的唯一选择。
而目的,就是让我的作品经得起我的时代和人民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