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豆瓣评分7.7分,1625人评价
卡拉·瓦伦丁为死者工作。在成为世界上“超恐怖”的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就是BBC剧集《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做实验和跳楼的那座博物馆)的馆长之前,她做了多年的尸检工作,完成了大约5000次尸检。在这本书中,她以尸检过程为叙事主线,分享了她的专业知识。
从尸体的第一个切口开始,我们将跟随作者,着手进行尸体的外部检查,随后依次进入尸体内部,解剖单独的器官,直至最后的尸体缝合。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随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尸检的过程和知识,了解人类生与死之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关系,了解生命究竟是什么。
她对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发生什么,有生动的洞察。书中的每一章除详细描绘尸检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描述了作者生活和工作的细节,纠正了我们从综艺节目、剧集上看到的关于尸检的错误认知。她的文字触及了我们对死亡的感受中一些更具争议的方面,比如性和死亡的关系,比如我们对人体组织收集、器官捐赠等的态度。
卡拉·瓦伦丁(Carla Valentine),伦敦巴斯病理学博物馆馆长。当她还是个小女孩时,就对尸体和死亡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学了法医专业之后,她担任APT(解剖病理学技术员),协助一些病理学家进行了数年的尸检工作,最终成了这座别具特色的病理学博物馆的馆长。担任APT期间,她曾长达数周,参与伦敦大爆炸的亡者的尸检工作,还曾参与BBC(英国广播公司)2016年的纪录片《解剖肥胖》(Obesity: The Past Mortem)的拍摄。担任巴斯病理学博物馆馆长之后,她创立了专属于死亡相关行业人员的交友网站 “生死相约”(Dead Meet),也组织了博物馆的众多公众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至少能让人们更接受死亡的话题,而不是对其避而远之。1.电视节目和犯罪小说,验尸官的角色总是会被人误解。在英国,验尸官是一个由当地政府委任的、类似该地区所有死亡的监督员的独立司法人员,并且必须同时具备出庭律师或事务律师的资格,有些验尸官甚至还取得了医学学位。2.通常APT在介绍自己的工作时都会说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死者的家人,当然这种说法没有任何问题,这很好地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选择一份为大多数人所不理解的特殊职业,甚至令一切都显得正常且符合常理。在停尸房参与修复遗体的工作能令APT付出的辛苦得到积极的反馈,也是一个获得他人感谢的机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人们总是需要被鼓励的。3.无论我有怎样的宗教信仰,宗教本身都不是驱使我到修道院去的根本原因。我去那里真正学到的,是“敬畏”和“沉思”的重要价值。正是在修道院,我经历了自我在象征意义上的死亡与重生,并在这个过程里深刻体会到我对“生命”实际所怀有的深重渴望。于是,我沐浴到了最纯粹的星光。
我国传统文化里,死亡是很忌讳提的事,殡葬业更是让人觉得晦气。清明节那几天,从事殡葬业的年轻人不好找对象的新闻上了头条。10年前,作家西西在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里描写了一位从事遗体整容的姑娘,总是因为自己的职业而相亲失败,性格也貌似很孤僻,好像只要从事这个行业就注定要与世隔绝,不与活人打交道最好。
但《尸检报告》这本书会颠覆大多数人对殡葬行业,尤其是尸检人(APT:解剖病理学技术员)的认知:你可能不会想到,有的人生来就喜欢和死亡打交道,他们很享受尸检工作并从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其实,殡葬或尸检从业者和其他人无疑,他们也很幽默,也有七情六欲,也和大多数人一样结婚生子,甚至孕期也照常从事尸检。在尸检人眼里,尸体是他们的病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是什么年龄的死亡,他们都予以诚意的尊重和精心对待。通过尸检找出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通过遗体缝合与整理,让因意外死亡而面目全非甚至腐化的遗体尽可能“恢复”到生前状态,让死者得以体面地离开,也给死者家属一个圆满的交代。无论遗体是否有人送行,他们都是送生命最后一程的人。读了这本事无巨细地讲述尸体防腐、医疗机示教解剖、发掘和检验骸骨,以及人体历史遗骸的保存等与真实的死亡打交道的书,长了不少关于死亡的硬核知识,感慨非常多,谈谈感触比较深刻的三点。“早在我能够理智地把生命诞生的奇迹与死亡降临的必然性联系在一起——这是爷爷的过世教给我的重要一课——之前,我就对人体以及它是如何运转的感到非常着迷。而这份好奇一旦出现,就再也没有消失。”作者在书中说,死亡是身体和意识的终止,是生命的结束,但又带着生命的历程,每一个死亡的尸体都值得如生命般尊重。一个真的骨骼比千万个假的骨骼具有难以比拟的力量感。两千年前,对生命大彻大悟的孔老师说,未知生,焉知死;科技高度发达、对死亡的研究更加全面的今天,或许可以反过来说,只有好好了解了死,才会更加珍惜生。这有且仅有一次的生,既不能复生,更不能永生。既然都要走向死亡这个结果,存在的过程就十分重要了,因此人常说活在当下。梳理自己对死亡的认知,经历了三个阶段:小时候是害怕死亡,远远看到坟地都怕怕的。成年后通过阅读,知道死亡的不确定,会有慌张的紧迫感,会有错过了就不会再有的遗憾,本质上是一种生之焦虑。现在是接受并坦然面对,多年前就买了不止一份的重疾险和意外险等,防备着万一遭遇不测,不想在经济上连累家人、让他们置身没钱救命的道德压力;如果不幸身故,也可以给家人留一笔抚恤金;心理上也从容和淡定了不少,只要活好了现在,即便哪天意外挂掉了,也没有可遗憾的。“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其他人怎么看一点都不重要。这也是我说这项工作值得的原因——他看上去得到了安宁。”至少从目前来看,自己不会主动选择死亡,毕竟还有很多好吃的没吃到,很多好玩儿的没玩儿到,毫无疑问,咱对人世还有着深深的世俗的眷恋,啊哈哈。那如果意外死亡了呢,或者某一天因为年老或疾病不得已挂掉了呢,还真仔细想了想葬礼和死亡后身归何处的问题。如果器官或遗体可以捐献,那就都捐了,也算是残存世界的最后一份价值;如果坏得实在捐不了,那就遗体堆肥葬(美国已经实验成功)吧,环保,零污染(火化也是有碳排放的),微生物分解后可以养花种草,真正的“化作春泥更护花”,多好。电影《非诚勿扰2》里李香山的生前葬礼很有创意,其实还可以更有意思一点。葬礼就在死后举行,现场不要黑白灰(太压抑),要摆满鲜花,对,五色缤纷的;要播放我生前很喜欢的音乐,可以温柔也可以欢快,最好还有我会跟唱的;遗照要选笑起来最好看的一张;还要摆上各种好吃的糕点,以免亲友们被饿着。所有愿意来现场告别的,都是我喜欢的人儿们,所以另一个世界的我也会如照片上那样笑盈盈地看着你们:嗯,我提前去那边趟路了,你们千万要慢慢来,我会耐心地等待与你们会合。作者与普通职场人无疑,经历过工作和职业的转换,也经历了生活的挫败、痛苦甚至孤独,好在虽然经历了黑暗,依然走到了光明。当我们思考死亡,我们会思考这一生。所以,当把生命中的事放在一生的时间,或许会有不同的发现。当求而不得时,如果放在一生的时间,会明白那些所求都是暂时的,放下,你或许会得到更多,世界就是一个圆圈套着另一个圆圈,内心的开阔度取决于你破圈的能力和态度。当担心外貌不够佳可能没人喜欢时,如果放在一生的时间,会明白长相只是浅层次的,外貌会随着内心气质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人人抵不过岁月的衰老,发际线后移怎样,有了白发又怎样,即便满头银发,照样可以活成又飒又酷的老头/老太太。当别人对你说“不”时,如果放在一生的时间,会明白不被接受或理解才是生活的常态,多受点挫折,会更有韧劲儿,吃苦要趁早,蜜罐里长大的是不会真正懂得蜜是有多甜的。生命无常,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会先到来。所谓活着,就是踏实过好每一天,接受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当别人都在笑的时候,你有没有勇气哭(如果你真的想);当别人哭的时候你可不可以接受他哭(无论是什么情况)。如果你活得自如又自在,当死亡降临,才是生命的全部。五色图书,五彩人生。周四白色思考日快乐!
悦读者:伊朵尔
编辑:七分
审校:春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