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一片桃花林
今年的桃花开了,然后今年的桃花又谢了。类似于往年,这一季桃花开谢的过程也是经过不多的几个日子完成了。如果我们想要再看桃花,只好又翘首等待来年。
想起幼时背过白居易写下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可是在生活中,像大林寺这样的秘境该哪里去寻?纵然有,无非只是迟开一些而已,至于花的凋零,依旧是无可避免的。
所以,这一桃花开谢,美丽乍现又突然消隐的过程,也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世间任何的美好,不管得来是否容易,它在你我身边停留的时间绝不会长久。李商隐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多少人就是这样地在拥有之中迷失,迷失之后又陷入深深的怅惘之中。
就譬如这一季的春光,也不是说我们不肯去珍惜,只是生活的忙碌常常会让我们忽略了许多风景。想起那日孩子和我感叹,说不觉间天气怎么就这么热了,有几件新买的春装都还没来得及穿,就要流着汗水在烈日下煎熬了。
谁说不是这样呢?我们不是还有好多想要在春天里做的事都没来得及完成:比如带着家人去踏青,让纸鸢在青天碧落之下随风飘扬;比如亲自种下一棵树,让萌动的新芽给自己带来惊喜和希望;比如开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忽然知道尘世的生活原来还有许多自己并不知道的精彩……
我们每一个的一生,实则是十分短暂的,关于人生的感慨,虽世殊事异,却也有许多相同之处。王羲之在其《兰亭集序》一文中,就曾这样感叹:“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
王羲之所抒发的悲情,我们岂不会不懂?人与人在这世间相互交往,很快便会度过一生。不管你是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还是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寿命的长短,还是要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那日无意间也曾和一个友人探讨过类似的话题: 对于每一个人活着的人来说,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假如把健康,大把的金钱,和崇高的地位放在面前,这三者只能选其一的话,每一个人的理解可能会不尽相同,但选择生命年轻、容颜不老的人,一定不在少数。
不妨于你的脑海中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一个年老之人,脸上布满沟壑,瘪着掉牙的嘴巴,纵然咀嚼嫩滑的豆腐都觉得吃力。傍晚时分,一个人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地站在路边,看着滚滚的车流,念及自己少年之时奋力奔跑的样子。天地万物喧哗,此刻还有哪一样和自己有关?
这就是我们所能想到的关于年老的不堪,明天,这一切终将都会到来。人活一辈子,我们寻寻觅觅,又躲躲闪闪,终究还是躲不开命运的安排。也或许,生活原本就是沉重的。在某一段时间里,努力奋斗确实可以让你暂时忘记了许多现实的困厄。不过,艰难其实一直在那里。每当我们走过一段欢快的下坡路之后,又不得不抬起来头,去面对去解决接下去出现的需要艰难攀登的险峻路程。
然而,无论前路如何凶险,只要心中有期许,生命里有许多可以追忆的美好过往,便也就会觉得,对于一切的得到和一切的失去其实都可以淡然。就像这一世的桃花,年年都可以重新开放,在我们的心中,也应该有那样的一片桃林,不管寒暑,无论春秋,随时都给自己一个春暖花开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