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这是本号第139篇原创文字,全文字数为3900,阅读约需10分钟

欢迎光临:)……

文:MsK薛琦

主播:MsK薛琦

得到了却不知足,吃着碗里的还盯着锅里的,这是许多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

当然,如果这种心理,仅仅只是隐藏于我们内心的某个封闭角落,倒也无可非议无伤大雅。问题是,总是有那么一些人,非要让这种情绪照进现实,于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狗血剧:某地海关关员就被妻子举报,婚内偷偷摸摸出轨约20名女性;亚伦在聚会上认识了个网红,趁着酒醉把人带回家,女友出差提前回来撞个正着;凌子和初恋幽会的时候被丈夫逮个正着。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贾琏见了平儿,越发顾不得了”……

都说这是一个离婚率一再攀升的年代。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如今,在导致离婚的诸多原因中,移情别恋、劈腿和出轨占据了重要比例。

毫不夸张的说,从古至今,出轨和劈腿,始终是横插在婚姻和爱情中的一把利剑,它将原本温馨的二人世界,劈成拥挤的三人空间,刺伤了无数人的心,也撕开了婚姻残忍的另一面。

有意思的是,男人和女人在面对出轨的另一半时,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比如,面对出轨的男人,大部分的女人都会选择原谅,怀着“只要他能回家,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想法,低下头继续过日子,当然,也有一部分女人,会抓住男人怕麻烦又好面子的特点,通过“一哭二闹三上吊”来震慑男人躁动的心,让男人回归家庭。

而面对出轨的女人,男人通常不会轻易原谅。因为受到自尊心的影响,他们对于带绿帽子这件事通常会非常抗拒,所以当他们在面对出轨的爱人时,一般会当机立断的选择离去。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这个社会对于男人出轨和女人出轨的包容度不同。

当一个男人出轨之后,人们往往会劝解那些因为被出轨而受到伤害的女人:“算了吧,男人啊,知错能改就好,为了家庭和孩子忍忍吧。”而当一个女人出轨后,他们的说辞却变成了:“红杏出墙这种事都做得出来,真不要脸。”

二是从生物性角度来看,男人的生育成本要远远低于女人。

男人通常不用承受从受精卵形成那刻起,体内各项激素突变所导致的一系列长达数年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和压力,不需要怀胎十月,不需要经历鬼门关走一遭般的分娩过程,也不需要哺乳,这个角度看,男人的婚姻成本更低,舍弃的成本也低。

除此之外,男人和女人的出轨动机也不相同。

男人的出轨动机……

我们都知道,男人和女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在生理构造上,也体现在大脑运行上。

这些差异导致了男人和女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不一样,比如对待对方出轨这事儿,男人会更难以接受,这也有激素的作用,比如男性体内比女性多的睾酮,就致使男人在面对不信任事件时更容易有激烈反应和攻击行为。

男女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思维方式、沟通能力、行为表现上,也体现在性爱体验,包括出轨动机上。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为了繁衍需求,保证自己的基因传承,雄性会尽可能多的寻求交配对象,这是动物的繁衍本能。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男性出轨的“偷”,其实受了生物本能的驱动,而不是因为受到了他们的情感状态或者伴侣状态的影响。

换言之,虽说像苏格拉底一样娶了悍妻的或是娶了丑妻的人未必一定会偷,而娶了冰雪聪明、贤良淑德、貌美娇妻的人,也未必不会偷;赵佶贵为一国之君,放着后宫佳丽三千不理,却偏要偷溜出去和李师师缠绵,这是一个经典的证明。

女人的出轨动机……

而女人出轨,往往是因为在婚姻中过得并不幸福。女人和男人比起来,更细腻也更感性;在婚姻和爱情里,女人更希望得到的是倾听、包容、体贴以及甜言蜜语。

男女不同的社会责任和角色分工使大部分男人更注重事业,因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婚后,男人通常会更关注事业,这便造成了男人的情感浓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淡;于是,他们无法再满足女人对浪漫的需求,也无法再给予女人更多的爱和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女人容易产生失落感,当遇到了更贴心的第三者后,就容易心动。

有调查显示,许多女人婚后都对婚姻中的亲密关系不满。在一些大城市,女人提出离婚的比例还会高于男人。

不过,不管是男人的出轨,还是女人的出轨,究其本质,其实都离不开一个“偷”字,正如冯梦龙在谈论出轨时写道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

问题是,为什么“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呢?

为什么越是容易得到却越不在乎呢?

为什么越得不到的越想要呢?

要弄清楚这背后的玄机,恐怕还是要借助脑科学。

脑科学解读:

为什么“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在《汉语词典》中,偷的意思是“瞒着别人的窃取”。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大多数人之所以会产生一种“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心理,并最终付诸“偷”的行动,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这个“偷”字上,原因如下:

第一、 “偷”是刺激的,能激发内啡肽

科学研究发现,“偷”这一行能够促使我们的大脑产生一种类似吗啡的物质——内啡肽,像多巴胺一样,内啡肽也是一种“愉悦激素”,它非常神奇,能让我们的大脑相信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非常美好,并且让我们感觉舒服,从而导致我们的成瘾行为。

第二、“偷”源自人们的“完成欲”

许多人之所以会“偷”,其实并非因为他们所拥有的不够好,而是出于一种好奇心和猎奇心,以及一种本能的“完成欲”。

蔡戈尼效应告诉我们,人天生就有一种“完成欲”;而所谓的“完成欲”,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我们的内心,都有一种想要满足自己需求的欲望,一旦当这种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当事情没有处理完毕,我们就会产生一种相对强烈的渴求情绪。

换言之,对于我们而言,未完成、未处理的事情往往会比已完成、已处理的事情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将蔡戈尼效应运用到感情上面就是:得不到的更让人念念不忘。

《诗经·关雎》里写到:“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梦寐以求”,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偷”受制于个人的内心因素

胡因梦在谈到出轨时曾这样说道:“这个人的反叛其实是在叛逆自己的制约,他想透过婚外情来打破自我设限的牢笼。”

自然,“偷”除了受蔡戈尼效应的影响,还取决于个人的成长和自我认知;偷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欲望的释放,更是一个由内心因素生出需求、并向外寻求满足的过程。

通常,这种内心因素又可以分为两种:

1、虚荣心

虚荣心人人都有,喜欢美好的事情、喜欢倾听别人的赞美、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是人的天性。

然而,当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不够高时,面对别人的赞美崇拜,就容易高估自己、自我膨胀。

于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就会认为原本的另一半配不上自己或者跟不上自己的节奏,并且产生一种不甘心的感觉,从而出轨。所谓的“弃糟糠”,便是这么回事。

还有一种源自对物质的虚荣,贪恋财、物,当自己的另一半无法满足自己,而刚好身边有合适的对象并且又有“偷”的机会时,就产生了“偷”的念头。

2、内心缺失

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遭遇过一些情感缺失,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他探寻世界和探寻自我的欲望就有可能被修剪掉。

当他成年后,在扮演各种角色、肩负各种担子的过程中,他可能会突然意识到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于是“偷”就成了他弥补内心某种缺失的一种方式。

而且,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当他们“偷”了之后,可能会打出“追求自由和真爱”的旗号,事实上,他们并不是真的在崇尚爱情和自由,他们只是在进行心理补偿。

总之,“偷”的理由有千千万万,但不管是哪一种理由导致的“偷”,其实都是一种自我放纵,都不值得提倡,也都会有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是东窗事发后的情感破裂和家庭破碎,也可能是道德上的被谴责和法庭上的审判。

老九一直是个好丈夫好爸爸,一次出差认识了一个女孩,软磨硬泡下“得到”了她,到出差结束了新鲜刺激感也过了,他随手删掉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可没想到人家偷着记下了他的个人信息还找上门来,结果家里全乱了。

你看,这便是“偷”的后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约束自己不去“偷”呢?说到这里,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让柏拉图去麦田里寻找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次,也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过了很久才空手回来;他说:“我以为这不难,我满怀信心去了,每每看到还不错的都想摘,可又感觉前面还有更好的,谁知并没有,我越走越觉得不甘心,我相信会还有不错的吧,可直到走到尽头才明白已经错过,很是遗憾。”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又让他到树林里砍下一棵最结实、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里做圣诞树的大树,同样的规则,只能砍一次,只能向前走;这一次柏拉图很快便回来了,并且带回来了一棵虽然不够茂盛但也不是太糟的树;他说,正是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所以这次找到了差不多的,就带回来了,不想因为错过而后悔。”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苏格拉底精准的找到了生活的痛点和人性的弱点,并且一语中的:在爱情和婚姻中,人们总是患得患失;同时,他也给出了解决方法,那就是:已经拥有的,便是最好的。

so,不妨换个思路,不要盲目去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而应该更珍惜已经拥有的。

追求是一个取舍和学习的过程,追求的结果一是得到,二是不可得,如果任由完成欲来指挥,得到了的就弃如敝履,得不到的就魂牵梦萦、锲而不舍、继续苦求,到头来总是悲哀。

珍惜已有的幸福才是人生真谛。

当已经处在一段稳定关系当中,不要患得患失,一心一意给予对方持续的关爱和呵护,最终你会发现,细水长流,岁月静好,才是最踏实的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