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散记之三 | 跌入浪漫
知道这座小城,是源于奥黛丽·赫本的婚礼;
知道这座小城,是源于贝多芬微醺的《月光曲》;
知道这座小城,是源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大仲马的赞誉和雨果的感叹;
知道这座小城,是源于朱自清的散文《瑞士》;
……
啊,琉森——瑞士中部高原上的一座小城。
小城故事多。
琉森,有浪漫的历史——
琉森,7 万人,德语小镇。文献记载,公元840 年,琉森被称作“卢西亚丽亚”(Luciaria) ,拉丁文意为“光”,即光城。这个名字来自一个关于光的传说:天使以一束光,指引第一批居住在此的人,建造小礼拜堂的位置。此前,它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只有几户人家。
琉森,有浪漫的色彩——
琉璃的“琉”,森绿的“森”。当小城跃入眼帘时,一如它的名字,是清若琉璃的湖水,是森绿葱茏的山林,还有一排排色彩朴素的中世纪房屋,规规矩矩地沿湖而建,骨子里透着瑞士钟表那种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
其实,小城还有一个译名——卢塞恩。
但我依然钟爱“琉森”这个名字。
原因很简单:“琉森”两字译的既有韵味,又十分贴切——
琉者,湖水琉璃般玲珑剔透,水碧如蓝,纯美如少女;森者,三面山色葱茏,冈峦起伏,绿树葱郁。
琉森,是被蓝色世界包围的。
湖光与山色的缠绵,造就了琉森的蓝色浪漫。
我酷爱蓝色。
蓝色代表深邃、神秘、浪漫和那份独特的忧郁。我总觉得,它就是所有感性的综合体,充满梦幻,保持清澈,蕴藏浪漫。
我始终认为,有一种蓝,代表着浪漫与幸福;有一种蓝,代表着爱情与誓言;有一种蓝,它的每一个细节和理念,始终诠释两种东西:一种,叫爱;另一种,叫美。
这一种蓝,没有红色的艳丽和张扬,却温馨如家;
这一种蓝,没有白色的纯洁和经典,却甜蜜如糖。
琉森就是这一种蓝。
深深的幽蓝隐匿着琉森的美,淡淡的微蓝蕴藏着琉森的魅。
一不留神,我就跌入了这座蓝色的浪漫之城。
一
琉森有湖,曰“琉森”。
轻吟这灵动的名字,我的双眼就充盈了幽幽的静谧、淡淡的蓝。
琉森湖是瑞士联邦的发祥地,水域面积114 平方公里,辽阔的水域如长长的臂膀,柔情地把瑞士四个州揽在怀里,所以也称“四州湖”。
琉森湖水漫布在小城东南方向,堤岸蜿蜒曲折,将城市一分为二,那一汪蓝色流淌着如诗似画的景象。
清晨时分,伫立湖岸,放眼望去,湖水平静深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光线的变化,湖面不时变幻出不同的色彩,璀璨的金黄、梦幻的银白、神秘的淡紫……不管朗朗晴日,还是阴云密布,湖水主色调始终是深深浅浅的蓝色,始终蕴含着梦幻般的浪漫。
正午时刻,泛舟湖上,清风拂面。仰望,天蓝蓝,城墙、廊桥、教堂……渐入眼帘;俯视,水蓝蓝,水草荡漾,鱼儿飞跃。近观,天鹅嬉戏,白帆点点;远眺,群山连绵,雪峰伫立……
日落黄昏,近湖远山,满目金色。岸边树林,情侣对对,或牵手私语,或依偎小憩……
弯月当空,沿湖漫步,随性而行。眼前,湖面微波粼粼,洒满清幽的月光。虽没有薄雾轻纱,却依然不失诗情画意。月光下,皮拉图斯雪山峰顶的积雪和黑色的山体,混合成一幅自然开阔的水墨画。耳畔,响起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的旋律。据说,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是受了诗人雷尔斯塔布的评论影响: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琉森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船儿一样”。
无数次聆听《月光曲》,终于有机会在琉森湖畔倾心感受那份沉静了。
好浪漫哟,琉森!
琉森,真的很浪漫,浪漫的让奥黛丽·赫本65年前离开成名地意大利罗马来到瑞士,在琉森结婚生子;
琉森,真的很浪漫,浪漫的让雨果200年前在此流连忘返,诗兴大发:“琉森幽雅、静谧,碧水轻轻地拍着河岸,柔水在我的脚下流淌……”在给女友的信中,雨果这样赞美琉森:“每块岩石是一个字母,每片湖水是一个句子,每个村庄是一个重音号。千百年的叙述像缕缕细烟四处飘荡。这是瑞士的历史……”
琉森湖,那一汪浩荡无垠的蓝,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悠悠缓缓,纯纯洁洁,蕴含着一湖音符,一湖诗情,一湖画意!
我迷恋上琉森湖了,迷恋她的清静,迷恋她的安详,迷恋她的温馨……
二
琉森有山,曰“龙山”。
中世纪流传着皮拉图斯山与龙的故事。1421年夏,一条巨龙飞向皮拉图斯山,不慎在农夫施丹弗林身边坠落,农夫惊恐晕厥。苏醒之后,农夫发现一块由龙血凝结而成的龙石。传说,龙石有神奇的医疗魔力,1509年魔力在这块龙石上应验了。
又一年秋天,一个年轻人跌入皮拉图斯山上的一个深洞,摔到两条龙之间。龙没有伤害年轻人。春天来了,一条龙飞离冬巢,另一条龙告诉年轻人说,你离开的时间到了。巨龙移到洞口,探出龙尾,将年轻人救出山洞。
其实,龙山的学名叫皮拉图斯,他是阿尔卑斯的儿子。
阿尔卑斯山系从瑞士60%的国土上蜿蜒而过,层峦叠嶂的群峰造就了鬼斧神工的风光,山水便融入了瑞士人的生活。
瑞士人说:如果山有故乡,一定是在瑞士;如果水有故乡,一定是在瑞士。
皮拉图斯是琉森湖的保护神,巍峨的身躯在琉森湖周边次第绵延开来,深情地把琉森湖揽入怀中。
皮拉图斯山最著名的是登山列车。600名勇敢的意大利工人和许多瑞士当地人,花了三个夏天于1889年建成。迄今,铁道仍以48度的倾角行车登山,保持着“世界上最陡的齿轨登山铁道”的称号,是工程学上的奇迹。
乘车登顶,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可以远眺阿尔卑斯诸多山峰、德国黑森林和法国阿尔萨斯;近观群峰山顶的皑皑白雪和岩壁。雪山,在蓝天下泛着金色的光;秃鹰,在蓝天下盘旋来去,吸引视线随它飘逸。雪山与田野遥远静默,此刻眼前最灵动的是云。天空给云以自由,劲风给云以力量,阳光给云以光彩。它们舒卷聚散,团团片片,丝丝缕缕,幻化着,舞动着,有时扑面而来带着急切,有时悠然往返怀着依恋。站在山顶,随着云的舞步感受自己,让小小的身体融入这无边的风景,云卷云舒,似静似动,人来人往,唯守初心。
1868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骑马登顶。女王在日记里写到“这是我最愉快的一天”。
“世界最美的蚌壳中的明珠。”—— 这是大仲马送给琉森湖光山色的最高奖赏。
好浪漫哟,琉森!
琉森,真的很浪漫,浪漫的让列夫·托尔斯泰1857年在这里创作了同名小说《琉森》。小说里,他近乎疯狂地说:“琉森的这片水,这群山,这蓝天,给我的是那样强烈的美的刺激。我全身蔓延着某种神秘的焦虑,某种杂乱的、不可名状的感情,以至使我想抱住某人,紧紧地抱住她,搔她,掐她。”
三
琉森有桥,曰“卡贝尔”。
卡贝尔廊桥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始建于1333年,横跨罗伊斯河。因桥头不远处有圣彼得教堂,又称作教堂桥。桥旁建有水塔,木桥外侧种有色彩艳丽的天竺葵花。远远望去,廊桥像一条美丽的彩带,又似一座花廊,因此又称作水塔花桥。水塔伫立,花桥横卧,共同构成绝美的景象。
廊桥不长,只有200米;历史不短,800多年,桥的横眉上绘有120幅宗教油画,讲述悠悠岁月。廊桥有两个转折点,桥身中央有一座34米高的八角型水塔。水塔1500年前后建造,作为瞭望哨所,是城市防卫设施的一部分,还曾经是作战时安放战利品及珠宝之处,也曾用作监狱及行刑室。
作为琉森标志性建筑,卡贝尔廊桥惊艳了许多人。
1804年,15岁的亚瑟·叔本华曾被廊桥美景折服。他在日记中写到:“从山上尖利的岩石,到镜子般明亮的湖水,所有的东西都有它自己的形式与色彩。”
1932年初夏,34岁的朱自清来到琉森,用他那只抒情之笔给卡贝尔廊桥画了一幅速写:“与湖连着的是劳思河,穿过卢参(即琉森)的中间。河上低低的一座古水塔,从前当作灯塔用。这座塔低得有意思:依傍着一架曲了又曲的旧木桥,倒配了对儿。这座桥带顶,像廊子;分两截,近塔的一截低而窄,那一截却突然高阔起来,仿佛彼此不相干。可是看来还只有一架桥。”
80多年逝去,朱自清眼中的琉森美景并未改变多少,但卡佩尔廊桥在1993年8月17日被一场大火所毁,只剩下水塔未被破坏,后来虽经重新修补完整,但新旧痕迹仍可清晰可辨。
无数次欣赏过卡佩尔廊桥图片,当廊桥跃入眼帘的那一霎那,我还是被惊艳到了。
初夏黄昏,漫步廊桥。凝神于廊檐画中的中世纪勇士,感受悠悠岁月;探身廊外,欣赏廊桥折角比例之美;举起相机,八角水塔远近左右始终是取景框里的主角;放眼望去,几百米处是谷糠桥,桥身外挂的小尖顶房子,显示出顽皮的气质;耶稣会教堂巴洛克式圣礼建筑的尖顶尽收眼底。廊桥的魅力,在角度与光影的微妙变换中尽显无遗。
斜阳漫射,廊柱影子一行行倒列在桥面上,犹如钢琴琴键,又似古筝琴弦。廊桥上,人来人往,肤色不同,语言各异,唯有脸上的微笑如此相同温馨。像夏日里的一缕清风,那微笑沁润着过桥人,也沁润着两岸建筑,把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的韵味,一并呈现在流动的风景里。
不远处,教堂的钟声敲响,水鸟在蔚蓝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忽而落到廊桥上,忽而又潜入蓝蓝的湖底。
好浪漫哟,琉森!
琉森,真的很浪漫,浪漫的让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惊呼:“琉森的温柔使我把音乐都忘了。”其实,正是琉森的浪漫激发了瓦格纳的灵感,让他在琉森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歌剧,后又创作了《齐格弗里特》田园交响曲。他的传世之作《纽伦堡的诗人》和《诸神的黄昏》,也都是在琉森完成的。瓦格纳与李斯特的女儿科西玛在琉森完婚,定居于琉森湖畔Tribsohen的别墅中。为爱妻生日举办的音乐会,便成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古典音乐节——琉森节的雏形。
琉森,真的很浪漫,浪漫的让哲学家尼采、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等人,也相继漫游琉森,倾心于此。
四
琉森有碑,曰“濒死的狮子”。
树林,小山,洞穴,纪念碑。
当洞穴里一只濒临死亡的雄狮雕像跳入眼帘时,我的心震颤了——
雕像长10米,高3米,雄狮被锐利的长箭深深地刺入脊骨,痛苦地倒在地上,箭镞已折断。雄狮前爪旁是长矛压着的瑞士国徽盾牌,另一块盾牌上雕刻着代表法国王室的金百合图案。
这是丹麦著名雕刻家伯特尔·托伐尔德森1821年的杰作,是为纪念保卫巴黎杜乐丽宫牺牲的786名瑞士雇佣兵而创作的。
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那时,瑞士向国外输送雇佣军以赚取金钱。雇佣兵忠诚雇主,勇敢善战,纪律严明,口碑极高,欧洲各国争相购买。几百年间,瑞士至少有200万人成为雇佣兵,为外国雇主卖命。
1792年8月10日,瑞士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那天,法国大革命中的暴民冲击了杜乐丽宫,为保护国王路易十六及其家族成员安全,786名瑞士雇佣兵全部战死。
这是瑞士雇佣兵史上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让瑞士人民痛心疾首,陷入深思……
1847年,瑞士宪法规定,不再向外派遣雇佣兵,并宣称为“永久中立国”。瑞士是世界上首个永久中立国,也是《国际法》中唯一明定的永久中立国。但是,对梵蒂冈是破例的,瑞士至今仍然为其皇宫派遣护卫队。160多年来,瑞士再未参加过任何战役,也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浩劫,为国人赢来富足与安宁。
历经200年岁月洗礼,“濒死的狮子”雕像线条依然坚韧清晰,那段历史故事依然遥遥传颂感染世人。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好浪漫哟,琉森!
琉森,真的很浪漫,浪漫的让马克·吐温在“濒死的狮子”纪念碑前动容地说,这是“世界上最哀伤、最感人的石雕”。
这是蓝色的忧郁,这是悲伤的浪漫,这是忘记与铭记,这是让人刻骨铭心的感动!
“哦,原来你也在这里。”不愧是才女,张爱玲的话从来都不是一句简单的感慨。
他乡遇故知,在琉森,你不必惊奇。
幽静的琉森湖,巍峨的皮拉图斯山,优雅的卡贝尔廊桥,古朴的水塔,“濒死的狮子”,还有,还有古老的石子路面、现代的咖啡馆,还有酒廊门……
群山拥抱着湖水,湖水亲吻着弯月,弯月打扮着廊桥和水塔,“濒死的狮子”警钟长鸣,石子路上走着你,走着我,或许也正走着尼采、瓦格纳、雨果、大仲马,他们和你我擦肩而过……
琉森是五线谱,往复的游人就是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你和我与琉森一起,正在演绎一首浪漫的交响乐,或许乐曲的名字就叫《战争与和平》,或许也叫《月光曲》……
生活需要凤箫鸾管,生活需要诗情画意,生活需要一颗更柔软的心、一双更清澈的眼、一对更灵敏的耳,有时候也需要一点点空白。
那湖,那山,那桥,那塔,那碑。
琉森,正是琉森,给了我们这样的慧心和留白……
2019年2曰6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朗诵者简介:
苏小七,播名亮语。河南人民广播电台FM106.6副总监、十佳主持人、河南十大风尚女性、致公党河南省委委员、诗人。
工作中的她,是河南汽车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姐大,曾先后担任郑州交通912、郑州经济广播总监,是知名栏目《金色方向盘》、《爱车有道》、《1066爱车帮》和《河南汽车人沙龙》创始人。
生活中的她,下厨做菜读书写字,是美丽知性诗意盎然的文艺女青年。
因与著名现代诗人苏金伞先生小女儿——作家、考古学家苏湲老师极深的渊源,而成为苏家第七个女儿,因此得名“苏小七”。
作者简介:
雷声,年逾花甲。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