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老油条》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老油条,在我们东北地区的辽南盘锦,人们都叫它″大果子″。
  在60年代,我的记忆里,只有小镇上一家赵氏饭店炸″油条"。那家饭店,在小镇十字街路口的拐角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生意特别红火。
  饭店里的厨师姓赵,人送外号″赵老秀"。他不仅饭菜做得好,炸″油条″非常拿手,远近闻名,人人称道。对于他的绝技,认识他的人无一不竖大拇指。
  1955年冬天,我在小镇出生,60年代初,搬到小镇西部的大荒畜牧场前胡大队。
  当年,那个地方经济条件较差,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很低。
  生产队除种旱田以外,没有其它副业收入。
  商店里,平时除了饼干、糖块外,没有其它食品。平日里,想吃″油条″,屯子里根本没有卖的,只得待到集日(2、5、8)到小镇的集市上去买。
  我住的地方,离小镇大约20华里,前去一趟往返得小一天。那时候,交通不便,各户也没有自行车,来去只能靠双脚量。
  每逢集日,去赶集的人,都得起大早,去晚了,集市就散集了。
  在当时,我家的经济条件还可以。爷爷在供销社上班,月工资42.5元,尽管工资不高,在屯子里也算富裕户。
  爷爷每周都要去小镇上货,如果赶上集日,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点油条。
  那时候,我吃的″油条″,都是赵家馆子的。″赵老秀″炸的油条真好吃。色泽鲜嫩,火号适中,口感也好,吃起来香脆可口,一点也不沾牙。
  现在的″油条"不行,和″老油条"没有可比性。现在街头卖的″油条″,炸的火号小,口感也不好,咬一口黏乎乎的直粘牙。
  吃″老油条″,那还是50年代的事。到现在己有半个多世纪了,我每天早晨都要去早市,路过"炸货铺″,看到摊床上摆的″油条″时,让我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我真想说,当年的″老油条″,你去哪了?我真的好想你!

  2021.2.3.11.12分于盘锦

———————————————

作者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

扫描二维码留言给作者

赞赏声明规则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上海文坛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稿件所得款项故前100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而后剩余数的4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上海文坛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60%,我们将投入《上海文坛》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根据留言情况等决定发布各大网站。最终解释权归本网站所有!

投稿须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