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仿真的时间都用到哪里去了?
做科研主要包含三种形式。
做理论的(代表:保罗·狄拉克)
做仿真的(代表:苏哈斯·帕坦卡)
做实验的(代表:吴健雄)
三者之间的大致关系
对于那些没有勇气去搞理论,但又嫌做实验太累的研究生,做仿真是一个比较折中的选择。
当然,大部分研究生其实不用考虑这些,你做实验还是仿真完全就是导师的一句话而已。
应该说,做仿真听上去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就是把程序调试好之后,不断改变参数,让电脑去计算就可以了。
至于学生自己?该睡觉睡觉,该打游戏打游戏,该吃火锅吃火锅。
真要那么简单,我们周围做仿真的同学还会那么痛苦吗?
科研狗们都知道,现在做仿真的论文,那基本上就是介绍一下自己使用了哪些方程,用了哪些算法,获得了什么数据。
一通分析猛如虎,学生一看哭成狗!
你说了一大堆,也没说自己程序长啥样,那我自己不还得自己编程去实现吗?等我实现了,一两年早没了,导师那边估计早让我换课题了。
所以说,做仿真的都知道,准备仿真的过程才是体现水平的过程,别人仿真不出来的数据,我仿真出来了,别人仿真不准的数据,我仿真准了,我就是牛人。
可这样的牛人,又能有多少呢?而且导师要看的是实打实的成果,又能有多少导师愿意让我花这么长的时间去调试程序呢?
如果我们很幸运,有着导师或者师兄师姐之前的程序,那么恭喜,调试程序的这一两年已经省下来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把程序的各种参数多取几组,获得数据,分析规律,然后整理好写成论文。
一切看似都很完美!
但当我们自豪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导师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估计就是:“小*,你这个论文创新点不足啊,要不你再把***考虑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按导师的意思,我们要么又得开发新模型,要么就得深入挖掘其中的机理。。。。。
那我们和手头没有程序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对于国内的科研圈子而言,如果跟着的是院士杰青这种大牛,尽管有钱,但是学生往往也多,计算资源很容易不足。
而如果跟着的是国内的一些普通导师,那么他/她自己的经费很可能本来就不够花,计算资源同样还是不足。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仿真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越来越庞大,一个case一跑就是几天甚至十几天。
没有强有力的计算资源,分分钟让你延期毕业!
关键是,很多时候跑了十几天一看,妈呀,结果出错了!
如此循环几次之后,几个月就已经过去了,想出文章?早着呢!
如果我们水平足够强,还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加速算法,比如说网格自适应、并行计算啥的。
但是话说回来,为实现导师的要求已经用尽了全力的我们,又哪里有能力和精力再去搞这些呢?
仿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各位研究生一定要摆正心态,也衷心希望各位导师能够理解做仿真的痛。
给学生一点时间和耐心,他们最终回报你的会更多!
祝所有做仿真的研究生都能够顺利毕业!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热流工程坊 | 微信号 : Co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