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纳入版图的门户,多次分离重回怀抱,现地位下降,但仍需坚守
古代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东面是海,南面是热带丛林,西面是高原山地、北面虽然平坦却被强悍的游牧民族所占据,唯一的缺口在西北方向——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之间,长约1000公里,平均宽度100公里,最窄处不足10公里,易守难攻,既是守卫中原王朝的门户,又是向西进取的根据地。古代只有黄河才被称作为“河”,河西走廊自然是位于黄河以西,因而才得名。
河西走廊属于内陆干燥性气候,降水很少,原本不适合农耕。幸运的是,周围雪山带来了丰富的灌溉用水,使河西走廊成为难得的西北鱼米之乡。
在汉武帝之前,河西走廊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义渠、大月氏与秦国比邻而居。汉武帝转守为攻,先后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将汉朝版图扩张到整个河西走廊。
这条走廊仿佛是深深插入胡人领地的利剑,将匈奴和羌人给分隔开,并且开创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西域还没有任何一个强大帝国所统一,给汉朝留下了足够的经营空间。
依托河西走廊,汉朝可以集结10万以上的军队用于西域,军粮由张掖等四郡解决,不需要耗费内陆的储备。甚至连大部分士兵都来自于四郡,只要控制住战事规模,经营西域可以做到不损耗国力。
汉朝控制西域是为了打击匈奴,没想到此举的副作用意义却远大于其本身。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人类进入了早期的全球贸易阶段,东方的丝绸远销到欧洲的最西端,大量金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繁荣。
汉朝灭亡后,中原陷入各民族的混战,河西走廊反而成为汉民的避难所,收容了近百万中原汉人,保存下诸多诗经典籍,为中原汉文化复兴留下了火种。
中原暂时的衰落,并没有完全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也没有中断,历代王朝都尽力维持着对西域部分地区的臣属关系,保证中原的丝绸能继续销往西方。
封建王朝一样重视就业和GDP,丝绸是难得的大宗外贸产品,又能换来金银和奢侈品,对国家经济和贵族们的享受都大有好处,当然要大力扶植。
强盛的中原王朝都必然会冲出河西走廊,再次经略西域,唐、元、清三代都是如此,尤其以唐朝最为明显。唐朝很多边塞诗以凉州为题,凉州就是汉朝设立的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塞外与中原的分界线。
安史之乱后,唐朝急剧衰落,河西走廊一度被吐蕃夺取。但张义潮的归义军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解除唐朝的后顾之忧。归义军是唐朝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一幕,张义潮为了向朝廷表明忠心,亲身入唐为质,使归义军没有继续发展壮大,以至于慢慢陷入孤立。
唐朝对归义军的漠视,使党项拓跋氏有机会壮大,成为定难军节度使。如同安禄山一样,拓跋氏出了一个李元昊后,走上了自立称帝的道路。河西走廓变成了第二个燕云十六州。
宋朝过早对武将进行抑制,尚未收复中原故地便失去了进取心,坐视李元昊夺取整个河西走廊,建立西夏王朝。敦煌在陷落的最后时刻,留下一个神秘的藏经洞,为后世打开了一扇研究历史的窗户。
对宋朝而言,失去河西走廊,陕西从此变成边防前线,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宋朝进行的历次变法,本质上都是为了筹集军费。王安石顶着骂名攒了数千万贯,才使宋神宗有本钱发动五路伐夏。但战争的失利让宋朝从此陷入了内卷,只能等着胡人打上门来。
明朝即使没有扩张的野心,却也不敢放松河西走廊的防御,在走廊最窄处修建嘉峪关,成为长城的西起点。明朝时的西域已经伊斯兰化,蒙古人留下的汗国也比西域古国强大得多,但同样没有能力突破嘉峪关。
到了现代,河西走廊仍然是中国必须坚守的地域。当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在边境上陈兵百万,计划从东北、华北、西北三个方向突入我国。河西走廊对保护华北、支援新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绝不能放弃。
让我们庆幸的是,今天的河西走廊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军事和政治地位,这是因为中国足够强大,走廊变成了内陆腹地,东西两端都是我们的国土。但我们仍然能够在这里找到历史留下的痕迹,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