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慢性子,这是一种病吗?
小朋友们,新的一周到了,乌拉拉又来给你讲故事啦~
平时,你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有没有大人说你:“你怎么这么慢呀?”
其实,生活有一点像跑步,不过,跑步最重要的不是谁最快,而是每一步都能跑得稳稳的,否则,就要绊个大跟头啦。
来听今天的故事吧:有的小朋友做事没那么快,但是他很认真呀……
对啦,今天的故事改编自著名的童话《三只小猪》,你一定听过吧?可以让爸爸妈妈给你讲一遍经典的《三只小猪》,再听这个故事会更有意思哦。
小猪埃德加和他的三个哥哥,都要离开家独立生活啦。
妈妈给了他们每个人三枚金币,小猪们便踏上行程了。
不过,埃德加是个慢性子,当他出门和妈妈告别的时候,三个哥哥早就走远了。
一路上,埃德加想买些盖房子的材料。可是,他来晚啦,稻草、木头和石头都被哥哥们买走啦。
最后,埃德加看到了卖锅的商人,原来哥哥们都早早地花光了钱,所以一口锅也没有买。
“锅还是很有用的。”埃德加想着,他用自己的金币买了一口最大的锅。
傍晚,埃德加追上了三个哥哥。没想到哥哥们动作这么快,连房子都盖好了。
可是,哥哥们似乎没注意到危险啊……幸亏埃德加看见了。
当埃德加敲门的时候,哥哥们一起嘲笑他:“埃德加,你又来晚啦!”
埃德加却说:“我来的正是时候!”之后,四只小猪就在埃德加的带领下,不慌不忙地准备起来……
到晚上发生了什么呢?大家快去听乌拉拉给你们讲的故事吧,反正,慢性子的埃德加立了大功啦!
从这天起,四只小猪就幸福地生活在漂亮的新房子里了,再也没有人抱怨埃德加慢悠悠啦。
孩子慢性子能治吗?
很多家长可能想问这个问题。
遇到天生慢性子的孩子,大人有时候会哭笑不得。我们可能已经急得都火烧眉毛了,但孩子却依然慢条斯理地“按部就班”,甚至还会问道:“这有什么好着急的呢?”
对于这种天生的慢性子,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有的人虽然在平时看着慢悠悠的,可是一到了关键时刻,他却会一反常态,认真、严谨、快速地将事情做得干净利落。
有些人的慢是一种沉稳的表现,这会给他人以安心感,事情反而能做得更快、更好;而有的人则一直都是慢悠悠的,如果到了关键时刻他的慢影响了事情的发展,那就很让人头疼了。
大人确实应该注意,孩子是不是正在逐渐养成拖拉、散漫的习惯。同时,我们要准备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对付”这样的习惯:
找机会,让孩子也体验一下面对慢性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每天早上起床就像在放慢镜头,这时,大人可以创造机会和孩子来个角色转换游戏:
在要带孩子去游乐场的这一天,让孩子叫大人起床。这时候,大人就该开始表演啦:慢慢地从被窝里爬出来、再慢慢地做出拿衣服的动作,然后一点一点地把手伸进一只袖子、慢慢地整理衣服、穿裤子……
孩子肯定会着急呀,这时,大人可以放话了:“你也觉得慢了,是吗?你想想看,之前你每天早上起床是怎样的呢?”
当然了,进行这种“体验”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如果孩子非常敏感,感情细腻,那么大人这样的表演可能会让他感到无比羞愧,他会觉得大人是在嘲笑他,这反而不利于帮他改掉拖拉的毛病。
如果孩子是这样的性格,我们就要再想其他的教育方式了。
用规定时间的办法帮助孩子逐渐提高做事效率。
比如,当孩子对时间有了概念之后,在做某件事之前,大人可以询问孩子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完成,那么下一次就可以把这一时间适当缩短;如果孩子依然完成的很好,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小奖励。
不能简单粗暴地用“快点,快点”来催促孩子。
对于有些急性子的父母来说,面对做事慢慢悠悠的孩子,真是既着急又生气,恨不得自己去替他做。
当自己帮不上忙的时候,父母就不断地在旁边催促孩子快点。这是非常错误的方法哦!
多数情况下,孩子在父母的不断催促下,做事的速度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变会得更慢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内心的节奏被父母打乱了,原本想好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顺序也完全变乱了,于是孩子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找回自己的节奏,做事自然变得更慢了。
长此以往,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产生一种紧迫感,担心自己会因为做的慢而被别人嫌弃,甚至因此而放弃对许多新事物的尝试。因此,父母与其在旁边不断催促孩子,还不如让孩子先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把事情做好,然后再慢慢帮助孩子提高效率。
想听更多有趣的故事和小知识?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故事飞船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