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密 王 宗 岳,魏 美 智
摘要:王宗岳是一位在太极拳传承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正因为其贡献重大,历史上,许多人穿凿附会,给王宗岳披上了许多神密的外衣。作者通过对王宗岳在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拜师学拳传拳的历史考察,一是解密了王宗岳所处年代之迷。二是解密了王宗岳《太极拳论》之迷。三是解密了王宗岳《阴符枪谱》来历之迷。
关键词:解密王宗岳 生存年代 太极拳谱 阴符枪谱 之迷
作者:魏美智 河南省博爱县地名办公室主任,毕业于郑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一、 解密王宗岳生存朝代之迷
王宗岳究竟是哪个朝代人?
这是太极拳传承史上众说纷纭,乱得一塌糊涂的事情。据笔者了解,起码有三个王宗岳。
一是前明王宗岳。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在《太极拳论》最后一句“是为论”之篇末,又注:“此论系三丰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据《明史》记载,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其“入室弟子”最迟也是明初人。
二是明末王宗岳。一九八六年第二期《武林》杂志刊载署名黎路忠《太极拳起源探讨》一文说:近几日,我在恩师宦大海书房中还抄录了一份河南省赵堡镇传拳系统表,(俗称赵堡 太极拳传人表)颇值得研究。据此表所志,陈王廷原是跟蒋发学的太极拳。而蒋发者,有这么一段传文:蒋发,祖居河南省温县东乡刘村,后迁水运村,曾到山西于王宗岳处学艺十余年,后际遇事发,隐入陈沟,匿名为仆,传弟子陈王廷(河南温县陈沟人)、邢喜怀(河南温县赵堡街人,传张初臣)。王宗岳:山西晋阳县七里堡人,人称华北大侠,业客店。”文中提到的陈王廷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可见此王宗岳应出生在万历二十八年之前。
持此说法的还有河南沁阳之杜元化。杜元化在《太极拳正宗·太极拳溯始》中说,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世居小刘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省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祯,视师如父子,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
三是王宗岳为清乾隆时期人。笔者认为此说比较可信。其理由有八:
(一)是唐豪的考证。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唐豪顾海馨编著的《太极拳研究·王宗岳传》:王宗岳,山西人,著有《阴符枪谱》,佚名氏于1795年(乾隆六十年乙卯岁)序云:“易有太极,始生两仪,而阴阳之义以名……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盖先生将关于盈虚消息之机,熟悉于止齐步伐之节,简练揣摩,自成一家,名曰《阴符枪》。……辛亥岁(1791),先生在洛(洛阳),即以示余,余但观其大略,而未及深悉其蕴,每以为憾!余应乡试居汴(开封),而先生适馆于汴,退食之余,复出稿示余,乃悉心观之……先生常谓余曰:余本不欲谱,但悉心于此中数十年,而始少有所得……于是将枪法集成为诀,而明其进退变化之法,嘱余为序,因志大略而为之序云。据此序,王宗岳晚年以教书为职业,衣食奔走于洛阳、开封两地,1795年(乾隆六十年)仍健在。因此,可以推测王宗岳可能生于乾隆初年。”
(二)王宗岳本身的证明。据“康熙五十五年岁次丙申秋七月既望之吉”李元善所修的《李氏家谱》记载,“李鹤林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五月初五日”是李氏家谱上所记的最后一人。是李氏第十二世。唐村中街42号院,是李鹤林的宅院。李鹤林是李岩、李仲的曾孙,是一位继承了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的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将太极拳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划时代人物。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八年,王宗岳在唐村、齐村教书期间,拜李鹤林为师,受到了李鹤林的系统的太极拳理论和太极拳武功的良好教育,因此,在乾隆五十八年李鹤林七十八岁生日时,王宗岳送了一幅鎏金巨匾,上面由王宗岳亲书四个大字:“武元杰第”。落款为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王宗岳敬赠。惜乎此匾于文革时被贫代会破四旧时烧毁。时任村贫代会主任的李太行现已七十七岁。当提及烧匾之事时,李太行所述仍历历在目:王宗岳所题的“武元杰第”匾,黑曲溜溜黑漆底,金黄色鎏金大字。当时破旧,谁敢不烧!现42号院大门的门楣之上,挂匾的遗迹尚存。
王宗岳为李鹤林挂匾一事的可信性。李岩研究是在2004年4月在山西洪洞县召开的“第二届洪洞移民文化研讨会”上拉开序幕的。会议结束后李立炳先生约我和他共同搞李岩研究。经过我和中国明史学会理事、著名李自成研究专家、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兴亚等的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取得一定成绩。2005年3月8日《大河报》发表首席记者张体义采访王兴亚先生的报道《李氏家谱为李岩身世提出左证一一明末李岩是河南博爱人》,引起了专家和媒体的关注,纷纷到博爱唐村考查。2005年3月中旬,我陪客人到唐村考察李岩故居时,唐村村民李光献介绍说,“李鹤林的宅门上过去挂着一块匾,是李鹤林(李岩的曾孙)的徒弟王宗岳在李鹤林78岁大寿时敬献的祝寿匾。中间有四个大字:'武元杰第。’我记的落款是:'乾隆五十八年岁次门弟王宗岳敬赠。’1966年文化革命时被红卫兵取下烧掉。”李光献指着门眉上的方木锯痕说:“连挂匾的方木也被锯下一同烧掉。”当时在场的老年人有李振温、李立朝、李成奎、李立伟、李俊启等人。
我因为从没搞过太极拳研究,对王宗岳是什么人也不太清楚,于是便问。“王宗岳是谁,那里人?”
李光献说:“听老辈人传说,是咱山西洪洞县老家人,乾隆年间在唐村、齐村教了六、七年书,跟李鹤林习过武学过拳。”这时,李振温又告诉我说:“李鹤林的宅院过去是大队部,人来人往抬头就能看见这块匾,村人都可证明。”李光献出生于1933年,现年74岁,小学文化,农民出身。李振温出生于1929年,现78岁,小学文化,农民出身。李俊启出生于1946年现年61岁,初中文化,村支部书记。李立朝出生于1924年,现年83岁。李立伟1941年出生,现年66岁。从上述的情况看,我认为,我和这些农民都不懂武术,无门无派,他们所提供的资料是真实的,可信的,他们决没有作弊的动机和故意。
我第二次去唐村,是在2005年4月陪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传统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康戈武教授一起到唐村考察李岩故里和千载寺遗址、《李氏家谱》等情况,在李鹤林故居门前,见到了李氏第十六世李太行老人, “文革”时,李太行是贫农代表,破四旧时,就是他领人将王宗岳挂的匾烧掉的。李太行出生于1929年,现年78岁,农民出身。他说:那时侯我是贫代会主任,国家叫破四旧,“造反”哩,谁敢不跟国家走,谁敢不烧!问及王宗岳,他只知道过去在唐村教过书,是李鹤林的徒弟。这时,我才从康教授和他的随行人员口中知道王宗岳是历史上《太极拳论》的作者,至于《太极拳论》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直到唐村从李立朝家里发现乾隆年间的《太极拳谱》后,2006年8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康戈武教授第二次到唐村考查、考证新发现的《太极拳谱》时,我才认识到王宗岳与其师李鹤林关系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我的认识,我的朋友蘧文柱为我找了许多参考材料,让我阅读,使我认识到澄清王宗岳所处的年代,《太极拳论》为谁所作等问题的重要性。这也是促使我写作本篇文章的动因。
从王宗岳为其师李鹤林挂匾的事实说明:
1、认定王宗岳出生于乾隆初年的结论是正确的,王宗岳既不是前明时代人,也不是明末人,所谓王宗岳于前明时传拳某某,以及明末传拳某某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不能成事实。
2、陈王廷和王宗岳或王宗岳与陈王廷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王宗岳所学的太极拳,是李岩、李仲、陈王廷共同创造。李鹤林进一步总结提高的太极拳理论,是李氏所独有的,所有这些都与张三丰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张三丰传王宗岳传蒋发传陈长兴的说法,不能成立;张三丰传无名道人,传王宗岳,传邢喜怀的说法不能成立;张三丰传王宗岳,传蒋发,传陈王廷的说法不能成。所有这些,都是附会之说。
(三)《太极拳论》的证明。《太极拳论》是王宗岳的师父李鹤林于“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的传拳训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中所录其他太极拳理论文章皆系其师父李鹤林所传,每篇都有作者,可见王宗岳《太极拳谱》中所录的有关太极拳的论文,并不是王宗岳之所作,这些作品提供了王宗岳师承于李鹤林的凭证。同时,也是王宗岳生存于清乾隆年间的凭证。设若王宗岳是前明时代人,或者是明中期人,他怎么可能有清乾隆时期李鹤林的《太极拳论》?
(四)《太极拳谱》 的证明。现在世面上流传的署名为山右王宗岳的《太极拳谱》是李鹤林所传授给王宗岳的。其中所录文章并非王宗岳所作,都有明确的作者。如《太极拳论》〈打手歌〉为李鹤林之所作;〈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皆为李春茂所作;《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为李仲所作。李春茂为李氏第八代,是明末人,李仲为第九代,是明末清初人,如果王宗岳是前明时代人,他就不可能得到李春茂的〈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和李仲的《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如果他是明万历年间人,他就不可能得到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李鹤林为第十二代,是清乾隆时期人,他若非清乾隆时期人,若非李鹤林的徒弟,王宗岳是不可能得到盐店本《太极拳谱》中的这些武术名著的。所以,一部《太极拳谱》就成了王宗岳是乾隆时期人的铁证。
(五)太极拳架的证明。《十三势拳》的套路,在李氏族人中传播的并非一路。现在,我们将唐村李立朝藏本李鹤林所传拳架录之于下,与武禹襄本太极拳谱加以比较。
起势 揽雀尾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势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势 搬栏捶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揽雀尾 肘底看捶
倒撵猴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扇通背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左右起脚
转身蹬一脚 践步打捶 翻身二起脚 披身踢一脚蹬一脚 上步搬拦捶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斜单鞭 野马分鬃 单鞭 玉女穿梭 单鞭 云手
下势 更鸡独立 倒撵猴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扇通背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十字摆连 上势指裆捶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云手 下势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转脚摆连 弯弓射虎 上步揽雀尾 双抱捶
现将李亦畲藏本武禹襄的太极拳架[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太极拳谱》]录之如下:
揽雀尾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势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势 搬揽捶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单鞭 肘底看捶 倒撵猴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三甬背 单鞭 纭手 高探马 左右起脚
转身踢一脚 践步打捶 翻身二起 披身 踢一脚 蹬一脚 上步搬揽捶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斜单鞭 野马分鬃 单鞭 玉女穿梭 单鞭 纭手
下势 更鸡独立 倒撵猴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三甬背 单鞭 纭手 高探马 十字摆连 上步指裆捶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下势 上步七星 下步跨虎 转脚摆连 弯弓射虎 双抱捶
从对比中我们看,李亦畲藏本武氏太极拳谱与李立朝藏本太极拳谱基本没有什么差别。李立朝藏本的“云手”“扇通背”,李亦畲藏本作“纭手”“三甬背”,“纭”属别字,而“甬”则是错字。除了这几个字的写法外,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可以肯定地说,武禹襄的盐店本《太极拳谱》中的太极拳架,就是李立朝本太极拳架。杨氏的拳谱来源于武氏,虽然在演练中有所改进,但是,也与此大同小异。
上述拳谱、拳论、拳架,基本上全部概括了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全部内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宗岳确系李鹤林的弟子,他们全部拳谱谱论均为其师李鹤林之所授。
令人不解的是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在《太极拳论》最后一句“是为论”之篇末,又注:“此论系三丰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将一部好端的太极拳传承史搅乱了。据目前拥戴张三丰的人认为,张三丰是宋代人,那么,王宗岳既为张三丰的入室弟子,就相当然地为宋代人。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敢说宋代有个王宗岳。作此注的人之所以毫无根据地批上这句话,首先在于他不知就里。因为唐朝千载寺圣僧李道子就留有遗言:“无极养生功,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三教互尊,养生共修,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李道子的遗教在唐村李氏族人中代代相传。凡李氏及其弟子所持之拳谱拳论。首页都写有一句戒语:“未成名器,勿名师门”。作为李鹤林得意门生之王宗岳,绝不会背叛师门严训,更不会无中生有说甚么“三丰入室弟子”云云。由此可见“此论系三丰入室弟子王宗岳所作”绝对是无中生有者的编造。倒是持谱人可能忽略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本上的一句话:“未成名器,勿名师门”。我们希望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本的持有者能够将其公之于世,以正视听。
(六)《春秋刀诀》是铁证。在王宗岳所抄录的《太极拳谱》中有一篇《春秋刀诀》是王宗岳的师承情况和生活年代的铁证。关于这个问题,徐震先生在其《太极拳考信录》中说:唐豪先生“既证明枪谱与拳谱皆王宗岳之作,以枪谱拳谱之间,尚有春秋刀残谱一种,其刀法现尚为陈沟所传习,刀谱亦可在陈沟拳冢间录得,因云,据此以观,王宗岳得陈沟之传者,不单是太极拳一种。……又以春秋刀谱系于阴符枪谱之后,更足为王宗岳学于陈沟之的证。”但是,徐先生认为,春秋刀诀不能作为王宗岳学拳于陈沟的证据。笔者认为,徐先生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唐先生并不知道王宗岳曾学拳于李鹤林,而推论学拳于陈沟,这个结论不太准确。但是,写阴符枪谱的山右王先生与造太极拳谱的王宗岳既为一个人,春秋刀诀就成了王宗岳是乾隆时人的铁证。因为,这篇春秋刀诀是刻在唐村千载寺春秋亭前的一块石碑上的。这篇刀诀不是陈沟人传给王宗岳的,而是唐村人李鹤林传授给王宗岳的。此石碑原先立在千载寺春秋亭前,1957年兴修水利时被作为础基垒在水打磨下。明白了这篇春秋刀谱的出处,就有了证明王宗岳师承关系的“的证。”也是王宗岳学拳于李鹤林的“的证”,同时,也是王宗岳是大清乾隆年间人的“的证”。刊刻这篇春秋刀谱的石碑现在虽然被埋在地下,但是,唐村现存还有李如椿的抄本,以资佐证。现将该刀诀录之于下:
《春秋刀诀》
关圣提刀上霸桥,白云盖顶呈英豪,上三刀赫杀许褚,下三刀警退曹(遭)操,白猿托刀往上砍,一棚虎就地飞来,非分刀难遮难挡,十字刀劈砍胸怀(腹),翻身一刀往上砍,磨腰刀回(古)树盘根,左插花往上急砍,举刀磨旗怀抱月,舞花撒手往上腾,落在怀中又抱月,起刀反身往上冲,刺回一举赫人魂,插花往左定下势,白云盖顶又转回,右插花翻身往上砍,再举青龙砍死人,翻花往左定下势,白云盖顶又转回,挑袍翻身猛回头,十字分鬃直扎去,花刀转下铜翻杆,左右插花谁敢拒,花刀转下铁门闩,卷帘倒退谁遮蔽,花刀左右往上砍,十字一刀忙举起。
千载寺关圣圣殿碑录 如椿抄
如椿者,李如椿也。李如椿系李鹤林的父亲,李元善的长子,李仲的长孙。上文所录的关圣刀谱在文字上,与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中所录的关圣刀诀几乎一字不差,这足可以证明这两篇关圣刀谱的传承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是他生活在乾隆时期的一个铁证。
(七)《王保枪谱》和《阴符枪谱》的证明。王堡枪为太极宫道人董秉乾所传,首先传王堡村的王仲锦,“仲锦,明末清初,王氏六合神枪之鼻祖,受枪法于董老师秉乾,复编注枪谱,有承先启后之功”(引文见《王堡枪谱》)乾隆时期传至王安民。“安民,清乾隆,枪法绝伦,授徒千人,生于雍正辛亥”(引文同上)。王安民生活在乾隆时期,和王宗岳共同师事于李鹤林,与王宗岳是同门师兄弟。王安民在《王堡枪源流序》中说,“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传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我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读了《王堡枪源流序》首先清楚了王安民、苌乃周是清乾隆时期人。接着,你继续观看王堡枪谱,就会发现,阴符枪的大部分动作都可以在王堡枪里找到原形。也就是说,阴符枪仅仅是在王堡枪里选录了几个动作而已。王宗岳和王安民都是同时代的人。
(八)、苌乃周的证明。徐震先生是一位研究苌乃周的专家,曾出版有《苌氏武技书》、《苌乃周武术学》。在他的《太极拳考信录》有“苌乃周与王宗岳关系考第十五”一篇,对苌乃周与王宗岳的关系进行了考证。徐先生说,“今按,苌氏书中枪法与阴符枪理法,颇有合处。其书中论拳之语,虽不若王宗岳太极拳论之简赅,而理法亦多合者。”针对陈氏家乘中有关苌乃周曾去陈家沟的记载,有人认为,是苌乃周“得诸陈,而转述于王”的论点,徐先生说:“不然。据陈氏家乘,谓继夏乾隆末人,佚名氏阴符枪序,作于乾隆乙卯,时乾隆六十年也。序中有云,辛亥岁,先生在洛,即以示余。又云,先生常谓余曰,余本不欲谱,但悉心于此数十年。是王宗岳至少为乾隆初人,或雍正间人,至乾隆末,其年已老,不至更学拳于苌乃周,斯可知苌得诸王,非得诸苌也。”既然“苌得诸王”,必须与王为同时代人。徐震〈苌氏武技书〉导读认为,“苌乃周是河南省汜水县人,可能生于康熙末年,死于乾隆末年(〈中国武术大辞典〉的生卒年份是1724一1783)”由此,王宗岳为乾隆年间人则是无可辩驳。然而,令徐先生没有想到的是,苌乃周与王宗岳并非师徒关系,而是同门师兄弟。据《王堡枪源流序》记载,苌乃周与王安民同师事于李鹤林,据王宗岳为李鹤林生日挂匾的事实证明,王宗岳也师事于李鹤林,苌乃周与王宗岳为师兄弟的关系也是无可否认的。
二 解密王宗岳《太极拳论》
日前在博武网上刊载一篇《王宗岳〈太极拳论〉注评》的文章,认为:“在前人武术拳论中,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一篇说理深遂,伦次不差,散偶兼备,文字斐然,成语典故运用准确的好文章即使作为文学作品读,也不逊色于文坛大家之作。”
这篇《太极拳论》真是王宗岳所著吗?如果不是王宗岳所著而是何人所著呢?
本文上段提到王宗岳曾拜师李鹤林,在李鹤林七十八岁时生日时,曾敬赠“武元杰第”匾一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相得甚欢。那么李鹤林又传授王宗岳了些什么?武澄清所得到的《太极拳谱》的内容都是从哪里来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为何出现在舞阳盐店?
(一)、《太极拳论》、《打手歌》为李鹤林所作。
清咸丰二年(1852年),河南舞阳县知县武澄清于该县兵团渡镇盐店获得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一本。《太极拳论》系拳谱的首篇。其实这篇《太极拳论》并非王宗岳所著,而是其师李鹤林在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的一篇训论。乾隆五十二年是王宗岳在唐村教书拜李鹤林为师的年代,将李鹤林在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日在唐村习武堂讲演《太极拳论》录之如下: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面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沿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至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耆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工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惟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歌也为李鹤林所作。其全文为: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李氏流传之打的歌为七言八句,较王宗岳抄本打手歌多了两句:刚柔快慢自有力,形观耄耋能御众。这最后两句把打手在运动中要达到的状态、效果表达的清清楚楚。当时,不知是王宗岳将最后两句抄掉,还是在流传过程中将后两句丢失,还需进一步考察方知端倪。
(二)、《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为李鹤林的曾祖李春茂所作。李鹤林传授给王宗岳的其他太极拳理论还有:十三势行功歌。李元善所修《李氏家谱.十三势行功歌》中,其全文为: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故变化视神奇 势势存心揆力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闻静气腾然 尾间中止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休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贻叹惜
但因家谱保存不当,致使残缺,此《十三势行功歌》从“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饴叹息”为残缺。
此文本系根据李立朝藏本补正。
《十三势论》也是李鹤林的第八世祖曾祖李春茂所作。所作的年代为明崇祯年间,原题为《十三势草论》其全文如下: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烫(荡)神宜内敛(练)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虚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 李春茂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叫“落款”,也叫“款识”,是指人们在书信、文章、书画等作品的后边所写下的用于表示文章的终结,或者用于识别这件(篇)东西是哪位作者所作的字句。草论者,是表示这篇文章还没有最后定论。也就是说《十三势论》还要进行修改。颜紫元先生是学医的,他不懂这些行文常识,所以就武断地说什么《十三势纶》不是李春茂所作,是什么张三丰之所作,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剽窃和抄袭,是人所共恨的行为。有品德的学者都以种行为为耻辱。颜先生把李春茂的《十三势论》剽窃到张三丰的名下,实在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张三丰是一位道士,道家讲“义,”我相信,张三丰泉下有知,也一定会将颜先生的这种不义的剽窃行为引以为耻的。
(三)、《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为李仲所作。
《十三势释名》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棚履挤按踩掠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锊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为:以心行乞,务令沉着,乃能收剑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挽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正中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为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剑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剑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行功心法辩
李仲
上述拳谱拳论都有明确的作者,这一事实充分说明盐店本《太极拳谱》并非王宗岳之所作,而是李春茂、李仲、李鹤林等人所作。王宗岳只是象小学生一样,在其所抄的《太极拳谱》上恭恭敬敬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以示此抄本为自己所抄而已。
既然王宗岳师从于李鹤林,李鹤林系河南省博爱县唐村(原怀庆府河内人),为什么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会在河南舞阳县发现呢?
这个问题我们在唐村的《李氏家谱》中,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氏第十世“李元臣,字清廉,配孟氏,行二,生一子如相,生一女,生于明崇祯六年癸酉五月八日,卒于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七月初八,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先后在安徵与河南舞阳传拳育弟。”(《李氏家谱·李元臣》)李元臣系李仲的次子,从李元臣起李氏族人边在舞阳“传拳育弟”,边在舞阳开盐店。
有人说,盐是国家专营之物,为什么李家能够在舞阳开盐店呢?据与唐村李氏同宗的刘村《李氏家谱》记载,刘村第七代李兴镐在当时为“钦授修职,钦加盐运使”是一位主管盐运的大臣,有开盐店的便利条件。因此到了李鹤林辈也在舞阳开有盐店。李鹤林耄耋之期,将盐店交其子李永达以及李永达的儿子李嘉臻、李嘉际照管。李永达与王宗岳系师兄弟,王宗岳在唐村教书期间,闲暇时也常到李永达的盐店与师兄弟的切磋武艺,相得甚欢。李永达年老之后,又由其子李嘉臻、李嘉际照管。李嘉际,文武双修,文品武德高尚,内功修为深厚,不仅武功了得,而且学识修养也名冠当时。温县著名的大清文武翰林闫翠峰,就是出自他的门下。为了感谢师尊培育之恩,入了翰林院之后,闫翠峰还将自己所用的印章两枚赠给师父李嘉际,并交待说“师父在沁河河南若有不便处,只要出示此两枚印章,万事勿虑。”熟知了上述情况,对于武澄清为什么会在舞阳盐店得到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原因,应当适得其解吧?
(五)《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是《太极拳论》等是太极拳论著产生的理论渊源。《太极拳论》的产生,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他们经过几辈人的努力,经过长期对佛、道、儒“三教”的经典理论和中国医学的深入研究,和对无极、太极理论的研究才能够产生的。应当说,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是和李氏诸人的太极拳理论一脉相成的。现将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录之于下:
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生论焉。
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于太室祠传拳训论 李叶蓁 〔9〕
李春茂,字廷璧,号叶蓁。他的这篇撰于明万历十八年(即1591年)的《无极养生拳论》是一篇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引领习练者探索养生堂奥的一篇充满了辩证法则的理论。李氏的后人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太极拳论》、〈打手歌〉、〈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释名〉等太极拳的理论著作,与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是密不可分的。而王宗岳只有他拜师李鹤林后学才到了太极拳的理论和武功,如果说《太极拳论》是他所作,就是十分牵强了。
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在社会上早有流传。孙禄堂先辈在其所著的孙氏太极拳的有关著作中就引用有《无极养生拳论》的有关内容。(见《孙录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
三、解密王宗岳《阴符枪谱》之迷
《阴符枪谱》为谁所著,学者似有争论,有的认为并非王宗岳所著,而是另有其人,持此论者概乎未能明白王宗岳《阴符枪谱》产生之渊源也。现将《阴符枪谱》产生之经过来源作一概述,《阴符枪谱》为王宗岳之所作不言而自明。
(一)《阴符枪谱》的结构。《阴符枪谱》由7目构成。一、《阴符枪谱叙》;二、阴符枪诀六则;三、上平势7则;四、中平势13则;五、下平势11则;六、穿袖、挑手、穿指、搭外、搭里17则;七、阴符枪七绝四首。除了无名氏所做的《阴符枪谱叙》、目录、和后边的阴符枪七绝四首外,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阴符枪总诀六则,主要讲撰写阴符枪谱的总的原则和理论指导;二是枪势31则。其中上平势7则,中平势13则,下平势11则。三是总结,穿袖、挑手、穿指、搭外、搭里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共17则。
(二)、《阴符枪谱》的理论渊源。《阴符枪谱》的第一部分为“阴符枪总诀六则”主要讲了六个问题,一是身手、步眼;二是阴阳、粘随,三是动静、进退,四是高下、左右,五是刚柔、虚实,六是守中、御外、对三尖。这六个问题的理论源泉有两个方面。其中,身手步眼、对三尖的理论,来源于千载寺《武经玄机》。
其次,阴阳粘随、动静进退、高下左右、刚柔虚实、守中御外等源于李鹤林的《太极拳论》。何谓台盘步眼?何谓三尖照?千载寺《武经玄机》的说法是:“台盘步眼,台盘在肾,步眼在足,发劲在肘,波浪在肩。上步要扛脯,下步要立足。或曰:何谓台盘?何谓步眼?答曰:台盘者,双足一尺远近,手曰心一尺远近,此谓台盘。上步眼者,左膝扣右膝弯右膝扣左膝弯,手与嘴合要一门四把,下步捶者肘与心合,波浪摇双动,要立足单回,此谓步眼之法。台盘步眼相合,波浪摇动。武经曰:但求玄机妙,必下一尺功,若与三节对,方可出奇能,此谓武功之要法也。”“三节相照:上节手与嘴照,中节肘与心照,下节捶与足照。或曰:何谓三照?答曰:上节不照必吃打,中节不照必有空,下节不照必吃跌。俱要一出一入一动一静,开门守户之法,此谓三合之要也。”有关阴阳粘随、动静进退、高下左右、刚柔虚实、守中御外等在《太极拳论》中论述的就多了,如“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不偏不倚,勿隐勿现作重则左虚,右至则右杳”“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重则随,双重则滞”等等,其理论源出于《太极拳论》则是无可辩驳的。
(三)《阴符枪谱》的创作蓝本。王宗岳的《阴符枪谱》并非凭空编造,而是有创作蓝本的,他的创作蓝本就是《王堡枪谱》。
1.《王堡枪谱》介绍。王堡枪,也称六合神枪,是传自千载寺太极宫董秉乾道人的枪棍绝技。《王堡枪源流序》对此有详细记载:王堡枪始传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末受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坟茔,今墓尚存。老人练武功绝技,乃拳、枪、棍法。拳,即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且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何传于王堡者有其渊源焉。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系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傅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再拜唐村李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王堡枪法之源流明矣。
王安民谨志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十一月
2.《王堡枪谱》成谱的年代。《王堡枪谱》早于《阴符枪谱》150多年。
王堡枪与阴符枪成谱时间有先后。王堡枪传自于董秉乾老人,成谱则在王仲锦。《王堡枪源流序》对王仲锦编枪谱的事迹作有记载:“王仲锦,明末清初,王氏六合神枪之鼻祖,受枪法于董老人秉乾,复编注枪谱,有承先启后之功。”据无名氏所作之《阴符枪谱叙》载:“辛亥岁,先生在洛,以示予,予观其大略而末得深悉其蕴,每以为撼。”辛亥岁,为乾隆五十六年,此时距明末清初,约150年左右,这就是说《阴符枪谱》晚于《王堡枪谱》成谱时间150多年。从现存的资料看《王堡枪谱》应是《阴符枪谱》之源。
王安民为王堡枪的第五代传人,与王宗岳,苌乃周 为李鹤林的弟子。王安民进一步整理《王堡枪谱》并为之作源流序时,在乾隆五十二年,也比王宗岳《阴符枪谱》成谱时间早,这是《阴符枪谱》源于《王堡枪谱》的第一个证明。
3.王堡枪在武林中的地位。王堡枪架势低,枪用中锋取其窄,在使用中作用非凡,其与月山寺的八极拳称两大绝技,在武林有“枪挑黄河两岸,拳打南北二京”之称。王堡王氏家族自从学了王堡枪以后,在江湖威名大震,清嘉靖时的王景苍,咸丰时的王椿年、王世臣、王万选,清同治年的王克兴王克泰等,都因为身怀绝技剿匪除恶中立过大功,被授予官职。远道而来学习王堡枪的络绎不绝。王宗岳在拜师李鹤林时,根据王堡枪谱编写《阴符枪谱》应是意中之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四)《谱阴符枪》与《王堡枪谱》的共同点。
.一是《阴符枪谱》与《王堡枪谱》枪势相同。
《王堡枪谱》绘有枪势图五幅,分别为扬头枪、滴水枪、高四平、中四平、低四平五种枪势。王堡枪的各种枪法,主要围绕五种枪势展开。阴符枪主要围绕高四平、中四平、低四平三种枪势展开,比王堡枪势少了两种枪势。
二是《阴符枪谱》与《王堡枪谱》起势相同。阴符枪与王堡枪的起势与一般枪势不同。阴符枪的枪势要求耸身颠步,满托齐胸(立身要耸,前步要颠,满托上与胸齐)。王堡枪的身法为“身子宜正不宜偏,藏臀头伏势要端;”腿法为“右腿直蹬左腿弯,丁字站立势欲贪”;手法为“左手托枪须活动,右手握把休放宽。”起势藏臀伏头,架势较低,与一般枪势大相径庭。很多人虽然持有枪谱,也难演练。
三是《阴符枪谱》与《王堡枪谱》专用名词相同。如“大门”、“小门”。有关“大门”、“小门”的称谓,最早可见之于明俞大猷(1503一一1580)《剑经》,在《剑经》“总步目”中,就有“两人大门对打”“两人小门对打”等科目。后人多以左右代替。王堡枪谱因成谱时间较早,也沿袭了大门小门的称谓。《阴符枪谱》虽然成谱时间较晚,但也沿袭了这种称谓。
四是《阴符枪谱》与《王堡枪谱》记谱方法和招式记录方法相同。二者都采取的是单招记谱法,不成套路。学一招,练一招,务求招招过硬。
(五)《阴符枪谱》与《王堡枪谱》之不同。
1.繁简之不同。《王堡枪谱》是一部系统的枪棍谱,内容既丰富又精练。在枪棍谱之篇前,有《枪势图》,《枪法精华歌》《枪之用法》,《枪法绎述论》《制胜歌》《神枪八法解》《神枪三法握要歌》《枪棍应用字解》《手、腿、身法》等精华妙论。枪势上录有缠捉棍直解16势、长打棍直解13势、大使手直解12势、小伎手直解36势、小枪直解12势、大枪直解35势、大盖枪直解9势、大返枪直解8势,滴水枪直解8势,斜穿枪直解6势、枪法择要直解14势、倩法直解10势、上法直解10势、 摧坚霹雳棒直解12势 王樵捆柴直解一势,合计共205势。而《阴符枪谱》仅录阴符枪诀6则,上平势七则,中平势十三则,下平势十一则,穿袖、挑手、穿指,搭外、搭里17则,计54势,仅占王堡枪法枪势之四分之一。由于王宗岳《阴符枪谱》过于简陋,构不成一部完整的使用系列,因之,在社会上流传甚为有限。王堡枪则不然,不仅在王氏后辈人中流传,还被月山寺僧人传到河北、山东等地。在王氏人中、因有王堡枪神技在身,在清乾隆年间多次比武中获胜,在剿灭匪寇中立功的也不乏其人。
2..名目之不同。
王宗岳《阴符枪谱》有目无名,以守为宗,失之于偏;《王堡枪谱》有名有目,攻守两全。现以上平势为例,两谱加以对照,其高下自明。王宗岳《阴符枪谱》记上平势七则的行文方式为:
立身要耸,前步要颠,满托上与胸齐,此长枪也,用之小枪可也。
彼枪扎我左肋,我开左步,向里促步前进,连棚他手,势穷反枪,我单手扎出。
彼枪扎我右臂,我开右步,向外随步扎彼小门,落骑马势,即照下平势运用可也。
……
上为《阴符枪谱》上平势七则的第一、二、三势的记谱方式,其中,对彼持枪不动如何动作未提。《王堡枪谱》则攻守兼备。
现以《王堡枪谱》长打棍直解为例加以比较。长打棍直解共一十三势,有名目、有解析,攻守兼备。如:
一势死拨打 解曰:他使四平棍不动,我从大门铴他一铴他亦一铴,我将左手一仰又一合,顺棍加步进,他又起棍,我将他棍用合手一万刑而进。
二势白虎拦路 解曰:他使四平棍不发我从大门铴他一棍,他也一铴,我将左手一仰,又一合。棍加步打进,他从小门又扎,我加右步反手棍上一打而进。
三势立捉立缠 解曰:他当面扎来,我从大门缠他一棍安势,他又从小门起棍扎来,我就从小门缠他一棍安势。
……
3.枪法、枪势之不同。《阴符枪谱》讲枪势,不讲枪法;《王堡枪谱》以“八法”为先。《阴符枪谱》以上、中、下三势枪为主;对枪法涉猎不多。《王堡枪谱》除了有五种枪势外,枪法讲求抽、撤、徕、扎、打、崩、缠。除此八法外,还讲求了手法、腿身法、身法。在《阴符枪谱》则看不到这些关键性内容。
(六)、《阴符枪谱》枪法精华探源。《阴符枪谱》中的穿袖、挑手、穿指、搭外、搭里等总结出17则枪法的基本经验。这17种枪法和经验的来源有两部。一是其穿袖、挑手、穿指、搭外、搭里等从王堡枪谱中的“大枪直解”等中来。现将有关部分录之于下:一势假穿手,二势假穿袖,三势高不拦,四势低不就,五势顺不遮,六势横不架,七势他枪不动我枪砸,他枪动我枪扎,八势缠拿不理,九势捉拿不理,十势卷枪不认,十一势滚上掉股枪,十二势滚下掉股枪,……共三十五势。二是从这17种枪法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注意事项的来源主要从《枪法精华歌诀》和《制胜歌》中来。《枪法精华歌诀》如下:“抽撤铼枪步当先,上法容易擎法难,枰枪还枪身法精,藏头伏尾好肋间,滚身撤步徕枪上,高扎低截入进前。小心虚实胆放大,二人盘枪莫轻传。斜扎顺进多妙用,抽枪回步把身停。高来迎枪随手转,抽拦劈挂扑上前。团团围困怎出进,五马破曹铴出门。去根反稍一齐动,神枪八法乱强迎。”此歌诀把使枪用法的的基本经验和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歌谣形式记下,易懂易记,朗朗上口,文字精辟,简单易学。《枪之用法》:枪用正锋取其窄也,窄则进,进则疾,夺先法也,出枪先取其手,窄正进,偏移身,不须挡,挡者不为正,窄则疾,疾则先,先者得正者不移,移者不正正不为之正也,进者不须挡挡不为迎刺者入其道成,成者快如风.
《王堡枪谱》中的这些枪法精华给王宗岳写作《阴符枪谱》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阴符枪谱中的十七条注意事项都是参考这些精华写成的。
(七)《阴符枪谱》枪势寻宗。《阴符枪谱》源自于王堡枪,是对王堡枪上、中、下三势的简要记述。阴符枪的31种枪势在王堡枪谱里都能寻到踪迹和蓝本。阴符枪谱的每一势来源于王堡枪的那种枪势?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作比较如下:
阴符枪上平势七则来源
阴符枪谱 |
王堡枪谱 |
1.立身要耸,前步要颠,满托上与胸齐,此长枪也,用之小枪可也。 |
此招起势,为上平两开门,乃合手使枪不动,先小门缠开,后大门缠开。 一一笔者注 |
2.彼枪扎我左肋,我开左步,向里促步前进,连棚他手,势穷反枪,我单手扎出。 |
小使手直解第22势,单股枪。解曰:他使四平棍不动,我从大门合手一烫随右步单手扎出,他也单手扎出。 |
3.彼枪扎我右臂,我开右步,向外随步扎彼小门,落骑马势,即照下平势运用可也。 |
大使手直解一势:狸猫捉鼠。解曰:他起棍扎来,我从大门缠他一棍落地,他分头打来,我将身子往后一坡,左脚踏住他棍尖复加,右步小门扎进。 |
4.彼枪扎高(应是高扎)我大门,我搭枪如蛇缠物,连足赶上二转,将彼枪扶在正中,尽力 下即用单手扎出。 |
小使手直解第10势:挂不脱。解曰:他使四平棍未发,我大门烫进将他棍小门挂住,他欲起棍,我加步伏头从他棍下滚到大门扎进。 |
5.小门同 |
大枪直解第16势:双滚手(双闭门)。解曰:他使四平枪未动,我从小门起枪滚过大门一闭,他起枪当面扎来,我加左步合手一崩而进。 |
6.彼从大门不论上、中、下三门扎我,即乘扎之时,开右步,随右躲开彼枪,用单手尽力中平扎彼大门,是为青 龙献爪。 |
大使手直解第7势:降缠(扑捉迷缠打)。解曰:他使棍扎来,我从大门缠他一棍扎到脸上,他一挡,我顺棍打到地上,他又分头打来,我从小门用臂力向上一腾打下,安势。 |
7.彼从小门,不论上、中、下三门扎我,即乘彼枪之时,悬空转步,躲开彼枪,用单手尽力扎彼小门, 亦是青龙献爪。 |
大枪直解第19势:梨花白拿。解曰:我起枪未发,他从大门一烫,我枪滚到小门,他从小门望目扎来,我用仰手夺住他枪,举膝擎起,我枪前手一扯后手一送扎出。 |
:
阴符枪中平势十三则来源
阴符枪谱 |
王堡枪谱 |
1.立身要正,平枪在脐上,彼中平扎我大门,我用圈法圈开彼枪,单手扎出 |
小使手直解第28势:刀对鞘。解曰:他起棍当面扎来,我从大门缠他一棍落在他膝上,随急扎起。 |
2.彼中平扎我小门,我用圈法圈开彼枪,单手扎出可也。 |
小使手直解第28势:刀出鞘。解曰:他又起棍从小门扎来,我就从小门缠他一棍,落在他脚上,随扎进。 |
3.彼中平扎我大门,我退步掩彼枪梢,彼转扎我小门,我撤前手,单手扎彼小门。 |
神枪八法第3势:退步者是退下左步即拗步也 |
4.彼中平扎我小门,退步掩彼枪梢,彼扎我大门,我撤前手,单手扎出可也。 |
神枪八法第6势:退步者即是退下右步即顺步也。 |
5.彼中平扎我大门,我开左步,随右步,后手转阳至脐下,前手合阴,双手照他虎口扎出。 |
大使手直解第六势:硬能伏软。解曰:他先起棍扎来,我从大门崩开棍进,他欲起棍,我从他棍上合手一铡而进。 |
6.彼中平扎我小门,我开左步,随右步,落骑马势,双手照他手腕扎去。 |
小使手直解第六势:单头行。解曰:他使四平棍未发,我大门削他一棍扎起,他从棍下滚过小门扎来,我就从小门仰手进步望他手上一打。 |
7.彼中平扎我大门,我用青龙献爪扎去,与上平法同 |
大使手直解第7势:降缠(扑捉迷缠打)。解曰:他使棍扎来,我从大门缠他一棍扎到脸上,他一挡,我顺棍打到地上,他又分头打来,我从小门用臂力向上一腾打下安势。 |
8.彼扎我小门,我用青龙献爪扎去,亦与上平法同, |
大枪直解第19势:梨花白拿。解曰:我起枪未发,他从大门一烫,我枪滚到小门,他从小门望目扎来,我用仰手夺住他枪,举膝擎起我枪,前手一扯,后手一送扎出。 |
9.彼中平扎我大门,我退步挑彼手脸枪要出长,前手仰,后手合。 |
小使手直解25势:挑打。解曰:他当面扎来,我就从大门缠他一棍,他小门挑手,我就从他棍上滚过大门,他又扎来,我从大门崩开扎进。 |
10.彼中平扎我大门,我退步从他,指前手,托后手扎。 |
大使手直解第5势软能伏硬解曰:我拖着棍走他随后望头打来我扭项回头使矮势刺他前手之下。 |
11.彼高扎我大门,我随枪作托刀势,起枪扎彼手,或彼杆,或彼枪开梢,即反手用尽力扎出。 |
大使手直解第3势:低能打高。解曰:他先起棍,我从大门削他一棍,复将左手一合右手一仰,进步指到他目上,他从小门又扎 ,我加右步仰手望他手上一打。 |
12.彼高扎我,圈开彼枪进步双手高扎彼脸,他枪起护,我撒开前手,用单手扎彼腮。 |
小使手直解第12势:紫燕穿帘。解曰:他使四平棍不动,我从大门削他一棍扎进,他合手一拦,我将左手一仰,顺棍劈进伏势顶他手下。 |
13.彼平扎我小门,我开左步,随右步,落骑马势捉彼,以后照彼下平势用。彼持枪不动,如先扎必合开枪梢则扎,不开梢则不扎。 |
小使手直解第六势:单头行。解曰:他使四平棍未发,我大门削他一棍扎起,他从棍下滚过小门扎来,我就从小门仰手进步望他手上一打。 |
阴符枪下平势十一则来源
阴符枪谱 |
王堡枪谱 |
(11)彼中平梨花滚袖枪扎我,我用阴阳手一仰一合,轻敲彼枪,连足退后要扎他,他转枪之时,我撒前手,单手扎出。 |
大枪直解第31势:针封避。解曰:他使四平枪不动,我从大门起枪一压,他又从小门扎膝,我进左步从他枪下滚大门用滴水枪迎手闭住,他又从小门起枪,我进右步仰手一捉,他又从大门扎膝,我进右步从他枪上滚过小门,用滴水枪合手闭住。 |
(3)彼低粘我,不论大小门,我于他落枪之时,进前步,起身扎他咽喉,此下平势俱可用之。 |
小使手直解第7势:扎脚捣眼。解曰:他使四平棍未发,我从大门合手烫进,他使低头棍扎脚,我将左手一仰加步望他眼上一捣。 |
(4)托刀势,后腿弓,彼扎我,我身悬空转步,单手扎彼脚腕,彼从大门中平扎我,我前足收回,用双手扎,俯身打彼枪杆,连足赶上,敲彼前手,待彼势穷,反枪单手扎出。 |
倩法直解第10势:倩他拖枪。解曰:他使枪劈面扎来,我即起枪崩他一枪,他却拖枪而走,我从大门仰手倩着,待他扭项回身扎来,我即滚过小门缠开扎进。 |
(5)彼从小门斜扎我,我将前足收回,用阳手背扎他枪,彼转枪大门扎我,我开左步,带右步,用单手扎彼小腹。 |
缠捉棍直解第9势:四封滚地手。解曰:他使四平不发,我从大门顺棍烫进,他使低头棍来扎我膝,我亦使低头棍逼住,他又顺棍提起,我随棍滚手伏势小门缠开他棍扎进安势。 |
(6)彼低粘我枪,我向他小门,开左步,促右步,双手扎彼乳下。 |
大使手直解第10势:恶鬼搜山。解曰:他起棍扎来,我从大门缠他一棍落地,他又从小门扎来,我就从小门加右步缠他一棍落地,他又从大门扎来,我就从大门缠他一棍加右步扎进。 |
(7)我梢在左,他中平扎我,我开左步,代右步,单手尽力扎彼小腹。 |
大枪直解第14势:扑打前手(扑打迎手)。解曰:他枪未起,我便矮身进步撒手扎他一枪,退步收回,他随后扎来,我扭项回势迎枪顶手而进。 |
(8)我枪在右,他中平扎我,我悬空转步落骑马势,单手扎彼左肋,中与不中,即抽枪照原势跳回。 |
小使手第27势:安风。解曰:他棍未起,我将棍安在左膝上,他从大门扎来,我就从大门迎风低势缠进。 |
(9)他若赶来,将枪在地颠起,用滑步扎他, |
小使手第28势:刀对鞘。解曰:他起棍当面扎来,我从大门缠他一棍落在他脚上,随急扎起。他又起棍从小门扎来我就从小门缠他一棍落在他脚上随扎进。 |
(10)我枪梢在中,看其身一动,即发枪扎去,是谓先发制人,名站位之枪。 |
倩法直解第7势:倩他回头枪。解曰:他起枪当面扎来,又拖枪而回,我即持枪进去,他回身又扎,我用矮势滚手缠开他枪扎进。 |
(1)彼从大门高扎我我从大门圈开他枪,用单手扎出可也。 |
缠捉棍直解第10势:左搭。解曰:他使低头棍扎我右脚,我用攒步拧腰将棍仰手一截急变合手提起,他抽棍小门又扎,我就从小门进步反手扎进。 |
(2)彼从小门高扎我,我从小门圈开彼枪,亦用单手扎出。 |
缠捉棍直解第11势:右搭。解曰:他使低头棍扎我左脚,我合手拧腰将他棍一逼急变仰手进步提起,他抽棍从大门又扎,我就从大门加步合手扎进。 |
(本文作者注:据熟悉王堡枪的同志研究,《.阴符枪谱》关于下平势编排顺序有错误,按照谱中的编排,没法进行演练。为了让大家看的明白,我们在原谱前加上带括号的顺序,以资纠正。)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阴符枪谱》源于《王堡枪谱》。因此,《阴符枪谱》不可能是王堡村、唐村人之所作。其原因,一是他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王堡枪谱》,不必再写象《阴符枪谱》那样简单的枪谱;《王堡枪谱》虽然不外传,但是在家族内他们还是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枪谱。
2. 既然《阴符枪谱》源自《王堡枪谱》,因此,此作者必须是曾经到过唐村或王堡,接触过王堡枪的人。
3. 《阴符枪谱》的作者必须是学过或懂得太极拳理论得人。
4. 必须是学习过千载寺武功和千载寺武功理论,并且学有所成的人。
经考证,除了李、王两个家族内的人员以外,符合以上四个条件的李氏、王氏族外的弟子,从现有的资料看,只有两个人。一是苌乃周,二是王宗岳。两人中,苌乃周已经写有枪谱(见《苌氏武技书》、《苌氏武技学》)、拳论等武术方面的书。王氏则没有什么著作。由此可见,《阴符枪谱》是由王宗岳之所作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再从唐豪所列的三个方面证据看:其一,以为阴符枪总诀中,高下左右,刚柔虚实,进退动静,阴阳粘随,一一与太极拳经理论相吻合,此三右王先生即王宗岳之一证。其二,以为太极拳之著作者为山右王宗岳,阴符枪谱序中称造谱者为山右王先生,籍贯相同,此山右王先生即王宗岳之又一证。其三,以为太极拳经与阴符枪谱合钞一处,理论文采,两者又合,苟非一人所著,安能若是巧合,此山右王先生即王宗岳之又一证。(引自徐震《厂本王宗岳太极拳经辩第九》)唐豪先生所处的年代,还没有发现李氏的有关太极拳理论的著作,他所作的有关王宗岳和山右王为同一个人的结论,是有一定道理的。结合上文我所归纳的4条,山右王先生即王宗岳基本是无可疑议的了。